APP下载

《语言自迩集》的词汇学价值

2011-04-08党静鹏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料词典

党静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北京 100024)

《语言自迩集》的词汇学价值

党静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北京 100024)

作为第一部以当时北京话口语为对象的描写语言学巨著,《语言自迩集》对北京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所作的记录与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语言自迩集》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与贡献在于:一方面该书收集、记录、整理了大量的口语材料,生动、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大量鲜活的北京话词语,为清末北京话词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词汇材料,是研究近代汉语晚期词汇的重要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该书作者运用当时已相当发达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词汇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具有极高的词汇学理论价值。

《语言自迩集》;词汇语料;词汇学理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语言自迩集》是一部水平极高、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西方首部北京口语课本。该书由威妥玛编写,先后出版过三版,张卫东根据第二版(1886年版)译成中译本[1]1。

中译本出版后,逐渐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单就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来看,主要有张卫东[2][3][4],胡双宝[5],高晓虹、刘淑学[6]等,这些学者结合《语言自迩集》所提供的语料对北京音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的时代、过程以及它所记录的19世纪中叶北京口语的特点进行了翔实而具体的探讨。其中语言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词汇研究十分薄弱,仅见张美兰[7]一篇。

事实上,《语言自迩集》对北京话词汇和语法所作的记录与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19世纪中期北京话词汇和语法特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又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而威妥玛在书中运用当时已相当发达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词汇现象进行的描写分析,也具有极高的词汇学理论价值。本文着重对该书在词汇学方面的价值予以阐述。

一、《语言自迩集》中的词语及其语料价值

(一)《语言自迩集》词语概貌

《语言自迩集》分为“文件系列”和“口语系列”两大部分,今天所见中译本是该书的“口语系列”,反映出当时北京话口语的词汇面貌。

从词汇单位来看,除大量的口语词(后文再举例说明)外,还有很多“语”类单位,如成语、惯用语、俗语等。

成语:金口玉言、水落石出、苦口良言、囊中之锥、素餐尸位、耳濡目染、见利忘义、贼眉鼠眼、一路平安、自然而然、半信半疑、和颜悦色、心直口快

惯用语:摆架子、耍排子、使绊子、碰钉子、耳旁风、滚刀筋、老江湖

俗语:一人有福拖带满屋,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主子管奴才、靴子里摸袜子,有拐棍儿不跌跢、有商量儿不失著。

《自迩集》的“语”类单位大多沿用至今,且在当时已经基本定型。不过也有一些单位尚未定型,比如现代汉语成语“恼羞成怒”,又作“恼羞变怒”,《自迩集》写作“羞恼变成怒”。《中国成语大辞典》[8]在“恼羞成怒”词条下列五条语出书证,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为:老羞变怒(清初《桃花扇》)、恼羞变怒(清中期《何典》,作者张南庄生平不详,据考可能是清乾嘉时期人)、老羞成怒(清晚期《儿女英雄传》)、恼羞成怒(清晚期《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中“恼羞成怒”与现代汉语相同。《自迩集》与《儿女英雄传》大致同期,其时该成语尚未定型。

从词语的结构来看,《自迩集》的词语有单纯词、复合词、派生词和重叠词,各类词语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单纯词大多沿用至今,有些在现代汉语已退居语素地位,不能单独成词,如“怯”,“你太没有经过事,怯极了”(《自迩集》用例),今不单用,只存在于“羞怯”“怯懦”等复合词中;“奠”,“无论是怎么样儿的窄,不能够坐车,连步行儿去,也要到坟上奠一钟酒”(《自迩集》用例),今只存在于“祭奠”等复合词中。

复合词尤其是双音节复合词,经过历史发展已成为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且大多沿用至今,只有少数词语今日少用或不用,由别的词语替代,如“白日”,今多说“白天”,“白日”只用于“白日梦”“白日做梦”;“炮燥”意为“有如我被火烤着,全身透汗,通体冒汗”,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9]和北京方言词典;“摘脱”意为“走开,离开”,亦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和北京方言词典。

除双音节复合词,当时的口语中还有很多多音节词尤其是三音节词,口语色彩十分浓厚,《自迩集》也多有收录,如“尽溜头儿”“脊梁背儿”“踝子骨”“波棱盖儿”“家生子儿”“老子娘”“晚半晌儿”“眼面前儿”等等。

派生词以带“子”和“儿”后缀的词为最多,如“刀子/儿、锸子/儿、簪子、桌腿子、吃喝儿”等。其他后缀有“家”,如“整天家”“正月家”“成天家”“汉子家”;“头”,如“说头”“讲究头”。前缀有“可”,如“可惜”“可恶”“可怜”等。

重叠词数量众多,如:悄悄、纷纷、突突、刚刚、偏偏、歪歪扭扭、富富馀馀、跳跳钻钻、乱乱哄哄、磕磕巴巴、摇摇摆摆、好好端端、端端正正、安安详详、悠悠扬扬、恍恍惚惚。

从词语表现的内容来看,《自迩集》所记录的词语表现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由于是口语教材,因此,词语多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词语。有关天气、时间、地理、人的身体生理、衣食住行、动植物、颜色、称谓等等方面。

表示时间的词语:多喒(咱)、晌午、眼面前儿、黑下、晚半晌儿、白日、时候、工夫、空儿、立夏、前儿/前儿个、今儿/今儿个、从前、日子、目下

表示食物的词语:西瓜、黄瓜、香瓜、黍子、米麦、麦子、豆角、黄豆、黑豆、韭黄、牛肉、羊肉、鹿肉、老米、白米、黄米、老玉米、木耳、黄羊子

和交通有关的词语:二马车、骡子、驴、大草驴、骆驼、轿车儿、三乘小轿、鞍子、嚼帽子、鞭子、水路、旱路、大橹船、拉纤、湾船、马头(码头)、驿站

从汉语史的断代看,《自迩集》处于近代汉语晚期,也有学者将此时期定为现代汉语前期,无论哪种观点,《自迩集》正处于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其词汇语料的描写、分析可以为现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词汇发展演变的直接证据”[10]。

(二)《语言自迩集》的词汇语料价值

第一,《自迩集》是一部反映清末北京话口语词汇面貌的历史文献,除上文所述外,尤其重要的是书中记录了大量未进入普通话的、专属北京话的特有词汇,即北京话方言特征词,是当时乃至现代北京话方言词汇的真实记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北京口语里的特有词语、特有的读音或特殊含义”[7]。

(1)提溜,用手提着,带在身边或从地上提起:本短语中“溜”的含义难以揭示;这或许是北方口语所特有的。注意:提 ti1,不读 ti2。

可就是分量太沉,我提溜不动,怎么好?

《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方>,《现代北京口语词典》[11]和《北京话语词汇释》[12]收录,另一写法是“滴溜”,同“提拉”,读音为:dīliu;dīlou;tí liu;tílou。《北京话词语》[13]中收录 ,又作“嘀溜、提掳”。北京话口语词表现灵活,常有同音异字,音变等情况。

(2)琉璃,滑头,不老实,躲躲闪闪、难以捉摸,不正直的,靠不住的。琉璃,字面上是“琉璃球儿”;引申为隐喻滑头的家伙,通常叫“琉璃球儿”。

他小时候儿是老实阿,是琉璃呢?四本词典中都未收形容词“琉璃”,恐已废弃不用,但都收有名词“琉璃球儿”。

(3)一扑纳心儿,一心一意。

你们既然是念满洲书,就该一扑纳

心儿的学。

三本北京话词典收录,《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说明此词没有进入普通话,仍只是北京方言词语。

(4) 各自各儿 ko4tzǔ4ko3-’rh,就是自己一个人。注意第二个“各 ko”的声调。

这个事情得你各自各儿去。《现代汉语词典》《北京话词语》未收录,《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和《北京话语词汇释》也未收录,但有一词“各个儿”,其中“个”的声调也标为第三声。“各自各儿”可能在现代北京话中已不用。威妥玛非常注意口语中的特殊语音和音变现象,书中多有说明。

(5)汉仗,好小伙儿。

他生来得安静,学问渊博,行动儿,汉仗儿,都出众,差使上又勤。

译者张卫东解释为“形体魁伟”,并举出该词在《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中的例证:“只是看着那般人的汉仗气概,大约本领也不弱。”说明此词确为当时所用。但考察四本词典却并未收录此词,可能在现代北京话中已不用。

《自迩集》中北京话口语词的大部分在今天的北京方言词语词典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亦有少数未见于以上诸词典,“这些词语为系统研究北京口语词提供了较丰富的早期书面例证”[7]。

第二,《语言自迩集》的词汇语料价值还体现在能够为研究词语的历时发展提供线索及书面例证。下面以代词“您”为例予以说明。

表示敬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出现时间,吕叔湘考察《红楼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清代北京话作品,均无用例,到了《老残游记》才以“儜”的形式出现。江蓝生考察《燕京妇语》后认为:“20世纪初‘您’字在北京地区已被选用为单数第二人称代词礼貌式的用字,但这个词还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14]聂志军也指出:“在《孽海花》中已经出现了确凿无疑的表示尊称的用法,虽然还是有‘您’、‘你’混用的情况。但是,在《负曝闲谈》中就更清楚了 ……‘您’已经获得了单独表示‘尊敬’的意义。”[15]

上述讨论中学者提到的作品《燕京妇语》《小额》《孽海花》《负曝闲谈》均为20世纪初的作品。由此,第二人称代词“您”的敬称用法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这一时期。

然而,考察《自迩集》之后,我们发现书中多次使用“您”。检索全书,“您”字共使用62次,都是用作第二人称敬称代词。《自迩集》第一版的出版时间是1867年,显然早于上述文献的时间。那么,《自迩集》所提供的语料为探明“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早的线索。

《自迩集》中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除“您”外,还有“你纳”“您纳”两种形式。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功能和用法上均无显著差异。语义方面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均无特殊含义;句法功能上,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且在频率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主语﹥宾语﹥定语;用法上,主要用于辈分、身份、地位等比说话人高的场合,也可以用于辈分、身份、地位等相同或相近的人之间。

三词使用的总体数量呈现为“您(62次)﹥你纳(52次)﹥您纳(15次)”的降序排列。但在各章的分布又有所不同,其中,“你纳”在第五章谈论篇的使用频率最高,出现49次。威妥玛曾指出“最后两章的各章节和课文(笔者注:即指第五章和第六章),优势在于拥有本地人说话的自然气质。因此,它们当然无可争议地比第三章、第四章的练习和对话更符合语言习惯”[1]17,因此,“你纳”反映了当时人们口语中更自然的表达习惯。威妥玛在正文部分也做过说明,“您,更普遍的说法是:你纳”[1]129。由此看出,日常口语中“你纳”是最普遍的说法,其次是“您”,再次是“您纳”。

尽管单凭《自迩集》的语料无法得知在更早的时期“您”等词语的使用情况,但毋庸置疑的是,19世纪中期的北京口语中“您”已经普遍使用,同时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与之并存。张美兰指出:“您纳、你纳在《语言自迩集》(1867年,第一版)中多用,是目前见到的使用信息最早的文献。”[7]

二、《语言自迩集》对词汇现象的描写及理论探讨

李无未在《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文中指出:“日本学者编写北京官话教科书贯穿了对当时北京官话的语言认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语言教育意识,形成比较成型的语言观念。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这种语言意识既是北京官话本身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北京官话学史探讨的需要,潜在的学术价值是勿需赘言的。”[16]同样,威妥玛在《自迩集》中运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口语词汇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分析,充分体现了其本人的词汇观。

(一)注重区别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威妥玛对于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指出“书面语和口语二者之间,不论属于哪一个部门,也不论是哪一种方言,都有显著差异”,当“把口语词汇用于文件卷的时候,总有点儿用词不当的味道”[1]12。《自迩集》包括“口语系列”和“文件系列”,分别教授口语和书面语。

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口语词汇,作者还着重在对部分词语的语体属性进行了说明。例如

一半位,这是纯粹的口语,“半”绝对不要重读。

巴结,这是个纯粹的口语词。

厢,口语里说“厢房”“厢”不单说。对课文中使用的书面语词,作者也给予注释,如

候乘,骑上(马)或登上(车),除了优雅场合,口语很少说。

(二)用构词法理论对词语进行构词分析

对单纯词的词源探究和对复合词的构词分析表明了威妥玛对汉语构词法的认识。他认为“汉语所有单个词的词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可知的”,即通过汉字的部首和声旁的分析可以得知。“多音节复合词 ……每个音节原本就是一个词,一看到这类词,我们就会被引导到:解释了每个单独成分也就可以解释全体”[1]18-19。威妥玛利用构词语素解释整个复合词的意义。如“盛设:极好的宴会;盛,最好的,极好的,精致的,等等;设,摆宴席,摆设,操办;引申为,十分排场的宴会”。分别解释了“盛”和“设”两个语素的意义,合起来即整词的意义。

当然,作者十分清醒,他提醒人们“要注意,将古代或较近代的字义考虑进去,引起我们注意的词语在它作为词或词的合成部分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一点远非总是那么明白清楚的。现在用到的复合词的词义,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经常按照它在经典著作中第一次出现时的原文,或是后世历史学家和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引用时的原文才能得到其词义。而按照这个多音节合成词的构成成分进行理解,则常常被误导”,因此学习者“有必要在审查复合词构成成分时警惕过于急切地想从分解合成词推导得出似乎不言而喻的结论的诱惑。合成词很少保留其成分不变”[1]19。

威妥玛已经具有区别语素和词的意识,虽然他没有使用“语素”这一术语,而是按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字”的说法,但他仍然非常清晰地指出有一些“字”是不能单说的,必须和其他的“字”连在一起才能说,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不成词语素。如

牲,家畜;驮兽。极少单用,一般是说“牲口”。

饮、卧,口语里不单说。

讥诮,“讥”可以单说,“诮”必得跟“讥”连用。

不过,威妥玛在处理语素时,有时会受到字形的影响而出现对语素同一性处理不当的情况,比如,分析“关切”一词:“关切,深切的关心:关,关联;切,深深地切入,切细”。他将表示“贴近;亲近”义的“切”和表示“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的“切”混同,译者张卫东指出了这一点:“‘关切’的‘切’和‘切细’的‘切’,音义不同,只是同形。”

(三)对词语进行准确而全面的释义

《自迩集》不仅记载了大量的口语词而且注释了这些词的词义,可以说是较早的北京话口语词注解书,为同期其他北京官话资料中的词义提供了解释[7]。对词义研究和词典编纂也都有重要价值。释义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解释词语的概念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

本:本义是树干,树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引申为基本,初始;再引申,在适当情况下,作指事指人的代词(this,self)。

(2)说明词语的感情色彩,如

耿直:坦率直言,毫无保留,一般用于褒义。

行子,字面上是一类,一伙儿;但通常用于贬义。

(3)说明词语的语体色彩,如

倘,口语里很少单说,一般都说“倘若”。

(4)说明词语的语用特点,如

请教,是个敬语形式,向一位平等的或地位高的人问事的时候用。

(5)说明词语的造词理据,如

皂隶,这样的称呼,大约起于他们所穿的制服的颜色。

(6)指明一些外来词的语源,如

哥哥,兄长,满语借词(译按:严格讲,是古代鲜卑语借词)。

妞,女孩儿。这个字(词)据说来自朝鲜语,朝鲜语“妞”是个姓。

(四)重视文化词语及其内涵的阐释

词语和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17]。

受到同时代汉学家和传教士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态度的影响,威妥玛对中国文化十分重视[18]。《自迩集》中记录并解释了很多反映中国文化的词语,充分体现了威妥玛对文化词语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重视。

上坐,坐上首座位;一般指主人左边的座位,虽说有些情况下指房间的右首座位,离门或外墙最远的,那是受尊敬的位置。

通过“上坐”一词介绍了中国有关座次的社交礼俗。

内侄,妻子的兄弟的儿子。妻族亲属中,男性的家人用“内”、女性的家人用“外”加以区别;因此,崔夫人的兄弟的孩子,是她的内侄儿和内侄女儿,她姐妹的孩子就是她的外甥和外甥女儿;在这种关系中,她的兄弟就是她丈夫的内兄和内弟,她的姐妹的孩子就是她和她丈夫的外甥和外甥女;丈夫的兄弟,兄是崔夫人的大伯,弟就是她的小叔,在北京,也有人叫大伯子和小叔子;崔夫人的姐妹,对于她丈夫来说就分别是大姨和小姨。这一段不仅解释了“内侄”,更详细地介绍了汉语中复杂的亲属称谓。

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好赏月。

节:节日中国的一年分为三个主要时段或三个节日,不算新年元旦(春节),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名字;第一个是正月十五(灯节),第二个是五月初五,第三个就是上面说的八月十五。

这段注释很清楚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四个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补子:是指绣在官员朝服前胸和后背的装饰方片;文官绘的是鸟,不同级别绘的是不同的鸟;武官绘的是各种动物。最高级别的亲王显贵的补子是圆的。

“这里对‘补子’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官服的标志来判断对方的职位和级别,这对外交官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威妥玛久居中国,对中国的官场极为熟悉,他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当时的官场文化,所以对官场服饰文化的介绍就是自然而然的了”[19]。

三、结 语

《语言自迩集》是一部优秀的汉语课本,但它又决不仅仅是一部汉语课本,译者张卫东在原书书名下加了一个副标题: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称之为一部描写语言学巨著。本文仅仅是从词汇学的角度揭示了该书的贡献与价值。威妥玛是19世纪西方汉学家中的佼佼者,是那个时代汉语演变的见证人。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由衷地感谢威妥玛,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宝贵的文献。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认真研读这部书。

[1]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J].北京大学学报,1998(4):136-144.

[3]张卫东.北京音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J].深圳大学学报,1998(4):93-98.

[4]张卫东.从《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看百年来北京音的演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15-23.

[5]胡双宝.读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J].语文研究,2002(2):22-28.

[6]高晓虹,刘淑学.《语言自迩集》中的入声字读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28-35.

[7]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5):83-88.

[8]《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杨霞,李东霞.《东方杂志》的词汇语料学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2-126.

[11]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现代北京口语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2]宋孝才.北京话语词汇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3]高艾军,傅民.北京话词语[M].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江蓝生.《燕京妇语》所反映的清末北京话特色:下[J].语文研究,1995(1):10-16.

[15]聂志军.尊称“您”的产生过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67-73.

[16]李无未.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83-88.

[17]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李云龙.《语言自迩集》的文化接受、干预与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J].裸程·教材·教法,2009(5):91-96.

[19]鲁俐.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3):48-53.

The Value of Yuyan Zierji in the Study of Lexicology

DANGJing-peng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100024,China)

As the first linguistic masterpiece on colloquial words of Beijing dialect in the late of the 19th century,Yuyan Zierji has a high academic value.This paper lay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introducing the lexicology value of Yuyan Zierji.On one hand,the author recorded a lot of colloquial words of Beijing dialect at that time.On the other hand,the author made a study on those words by using developed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study methods,which has a high lexicology value.

Yuyan Zierji;lexis;lexicology

H0

A

1005-6378(2011)05-0126-06

2011-06-20

党静鹏(1975-),女,河北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 郭玲]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料词典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