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周年回顾与展望

2011-04-08刘淑华傅晓琴牛晓光

关键词: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

刘淑华 傅晓琴 牛晓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640)

创刊于1957年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创办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自创刊以来,一直以其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发展历史的记录载体和见证,五十年来,《学报》在报道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也是华南理工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本文旨在对《学报》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进行整理和回顾,勾勒其发展脉络,明晰其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促进《学报》的进一步繁荣以及办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

1952年11月17日,华南工学院(即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1956年初,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6月7日,华南工学院隆重举行了第一次科学报告会.以此为契机,1956年12月,学校决定创建《华南工学院学报》.首期《华南工学院学报》于1957年7月出版.在该期的发刊词中写道:“自去年我院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后,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本学报正式出版了,尽管它还是新生的婴儿,但对我院在科学研究上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讲,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让我们为它的诞生而庆幸.”《学报》创刊之时,正值我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行各业对科学技术的渴求极为迫切,《学报》的出版,无疑是应时而为.

《学报》的命运是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紧密联系的.随着华南理工大学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学报》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并在调整中不断发展与进步,其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1 1957~1965年间的初创与起步阶段

初创的《华南工学院学报》不定期出版,内部发行.首期《华南工学院学报》(繁体字)包含目录、发刊词和稿约,共14篇文章.1958年2月,第2期《华南工学院学报》出版,有6篇文章.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为华南化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学报》相应地分为《华南工学院学报》和《华南化工学院学报》,分别出版.1959~1963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华南工学院学报》和《华南化工学院学报》停刊.

1962年8月,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重新合并为华南工学院.1964年9月,两院合并后的《华南工学院学报》重新出版,并确立了专门的发行机构——华南工学院科技情报室.

1.2 1966~1976年间的调整阶段

1966~1976年,是《学报》在困境中前行并不断调整的阶段.1966~1972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华南工学院学报》曾一度停刊.伴随着华南理工大学建制的几次变迁及校名的多次更迭,《学报》几度易名.1970年10月,华南工学院易名为广东工学院,其化工类专业分出与暨南大学化学系及行政系统合并,建立广东化工学院.1973年起,《华南工学院学报》更名为《广东工学院学报》继续出版发行.此时,经过前期积累,《学报》的编辑、出版与发行工作开始有所起色,确立了固定的编辑、印刷及发行单位,并正式设置了主编及编辑岗位.由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冯秉铨先生担任主编,并启用了英文刊名Journal of Kwangt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该时期的《学报》仍为不定期出版,作者多以科研小组的名义标署,几乎没有个人署名.

1.3 1977~1993年间的发展与规范化阶段

1977年10月,学校恢复使用“华南工学院”校名,1977年第2期的刊名由《广东工学院学报》变更为《华南工学院学报》.1978年,广东化工学院重新并入华南工学院,《学报》也逐步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同年,《学报》改为季刊,定期出版,并开始刊登英文目录,载文信息不断增加.从1979年第2期起,又开始登载英文摘要.与此同时,国家主管部门对期刊的管理也逐步正规化,开始采用期刊登记证制度.

1986年,为更好地突出报道重点,并与学校发展方向相适应,《学报》更名为《华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也相应地改为 Journal of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s),《学报》的各项工作也开始向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发展.1987年,《学报》开始刊载中英文关键词.同年,《学报》派员参加了CUJA磁带文献库数据工作研讨班,成为首批进入CUJA磁带文献库的杂志之一,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源期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教育业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在华南乃至全国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华南工学院于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继续肩负起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培养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与此相适应,《学报》正式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出版工作日趋规范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9年,《学报》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二等奖,1990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化奖.1991年第4期起英文刊名改为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1993年首次出版了增刊《生物工程专辑》.1993年成为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one)收录的源期刊.

1.4 1994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4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辉论断的发布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工作全面、迅速的开展,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这为《学报》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学报》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为了缓解《学报》出版周期与稿件数量迅速增长间的矛盾,提高报道能力,《学报》于1994年改为双月刊,并开辟博士生导师简介、成果介绍、校情资讯等专栏.1995年,《学报》改为月刊.从季刊、双月刊到月刊,《学报》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组建了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完善了审稿、编辑、出版、发行体系,成为了各大数据库的收录对象,获得了多项荣誉.1994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源期刊,1995年入选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源期刊,1996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综合类科学技术核心期刊、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源期刊和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源期刊,2004年入选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核心刊源,2005年入选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期刊,2010年入选英国《科学文摘》(INSPEC).1996年荣获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和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学技术期刊二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和第二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1年荣获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期刊奖,2004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奖,2008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获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和广东省优秀期刊奖.2001年改版为大16开,装帧设计水平与印刷质量显著提高,并改由广东省报刊发行局发行;《学报》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发展日趋成熟.2006年为了克服《学报》为综合性期刊的劣势,分学科设置了栏目,调整了报道重点,增强了可读性.近10年来,编辑作品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作品奖励达20余项,并承担了包括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内的编辑学研究课题5项.

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五十年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无数人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广大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多年来的一贯支持,给予了《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保障;历届编委会成员的认真、负责,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报》的学术质量;曾担任《学报》主编之职的知名学者冯秉铨等,为《学报》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学报》培养了优良的作风,并使这种作风延续至今;现任主编李元元校长对《学报》的基础建设、发展方向给予的极大的关心与支持,使《学报》的办刊水平再上新台阶;新老编辑的敬业奉献和同心协力,使《学报》的编辑质量始终处于同行前列.

2 办刊思路

五十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报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报》抓住机遇,踏实努力,编辑出版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2.1 明确发展目标,严格执行办刊宗旨

创刊以来,《学报》以反映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在各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坚持百家争鸣、实事求是的方针和促进学术交流与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逐渐增加校外稿件的的发表数量,变封闭式办刊为开放式办刊.在发展规划、选题策划、编辑出版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导向,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工作卓有成效.

随着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华南理工大学将创建高水平大学列为了今后的发展规划,目标是把我校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一流的大学,其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都应当是一流的.对反映学校科研水平“窗口”的学报而言,如何建设成为一流学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报与一流科技期刊特别是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建设一流学报,我们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将抓住进入EI这一契机,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向一流学报靠拢.

为了实现创建精品科技期刊,办一流学报的目标,我们与学校科技处、各院系以及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稳定而长久的联系,以快速地捕捉最新的科技信息,组织稿源.创刊以来,《学报》刊发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学校的各项科研成果及科技进展进行了及时报道,部分论文出版后在学术界或产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园地,同时很好地充当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桥梁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2.2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编辑部高效运作的前提.我们重点进行了内部管理制度的强化.

(1)严格审稿制度,保证所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在办刊过程中,编辑部严格执行稿件评审制度,坚决实施三审制,进行双盲审稿,并采用专家数据库科学地选取审稿专家,以科学、求实、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所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

(2)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奖优罚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质量保障制度,以进一步保证出版质量.首先,编辑部严格执行主编、编辑持证上岗制度,以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其次,编辑部建立了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对编辑质量进行个性化和量化的考核;第三,编辑部对原工作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设了英文编辑和互校等环节,层层把关,狠抓学术质量,从组稿、审稿、编辑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努力提高论文质量,以保证学报的学术水平.

(3)整合资源,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工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并对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定义,责权明晰.2000年制订了编辑人员业务考核办法与标准,以此提高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激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编辑部整合内部资源,1999年建立了网站,开发了稿件管理系统和审稿专家管理系统,实现了稿件管理自动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编辑部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通过这些措施,一个高效、有序的工作管理制度得以建立.现在已实现编辑在线办公,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

(4)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编辑业务素质.以人为本,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的编辑队伍.编辑部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本科1人,编辑队伍日趋年轻化.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经常组织内部业务学习或业务交流活动,并邀请有关专家主讲新兴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扩大编辑人员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编辑部还鼓励编辑人员继续深造,参加学术会议,以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组织优秀稿件.编辑部人员积极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近年来,编辑部承担了省、校立项的编辑学研究课题5项,整个编辑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型编辑部正在建设中.

2.3 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与学术水平,保质保量完成报道计划

优质的稿源是办刊之本、强刊之路.采取有力措施,多方面组织稿源,努力提高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如,2005~2008年本刊向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周少奇教授约稿6篇,均是“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刊出后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在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辑部还定期征集反映各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高水平英文论文,结集出版英文专辑.英文专辑的出版,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为迎接建校五十周年,还出版了校庆专辑,该专辑是我校科研水平的集中反映,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代表性,社会效益明显.

在工作中狠抓编辑质量关,全面准确地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并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请有经验的老编辑为大家讲解编辑规范及其具体应用,编辑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均经过精心编辑及细致校对,并经严格审校.

我们始终认识到,刊物的质量应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因此在工作中对刊物的装帧、印刷质量进行严格把关.2001年进行了改版工作,从原来的小16开改为大16开,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及内文形式.改版后的学报更为美观,风格与内容更为统一.本刊排版、印刷质量高,在2007年度的广东省科技期刊审读时,得到了审读专家的一致好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报》的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成为一个涵盖多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技期刊.2007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中,本刊2006年的载文量为304,总被引频次为1412,影响因子为0.739,基金论文比为85%[1].本刊目前已被包括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核心刊源)在内的三十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列为固定收录对象.如今的学报,已实现编辑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

2.4 进一步改革办刊模式,努力拓展经营之道

由于所属种类及专业的限制,《学报》的发行量相对于专业科技期刊而言偏低.为此,编辑部从多方面入手,改革办刊模式,逐步探索高校学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具体措施包括:(1)重新进行栏目编排,调整报道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的优势及特色学科刊发论文,形成了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较有特色和优势的栏目;(2)突出报道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和影响力;(3)开放式办刊,接收校外优秀稿件,扩充稿源,加强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外稿使用量;(4)抓住相关行业发展动向,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5)刊发了大量反映我校最新科研成果的简讯,这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读者;(6)加强对外宣传,努力提高刊物的发行量.在做好邮局发行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外对口交流(交换)的数量.

3 发展规划

作为科技期刊的一种特有形式,大学学报是学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志,也是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有力工具.目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华南理工大学先后进入“985”和“211”建设行列,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多层次、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开始实施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战略.一大批具原创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的产生,以及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的形成,为《学报》今后的发展及成长带来了新的契机.今后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报》定位与特色.以创建精品科技期刊、办一流学报为目标,创新办刊思路,发挥学校的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从岭南的地方特色、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科研优势方面设置专题栏目,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2)以人为本,创建一支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编辑团队,加强人才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继续保持多年来严谨、科学、客观的编辑出版风格,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3)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具体的质量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训制度,完善考核及奖惩机制,以保证编辑部的高效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一流的与学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精品科技期刊.

(4)提高《学报》的国际化程度.首先在新一届的编委会中吸收外籍编委,并从内容和形式同时入手,建立国际化的作者和审稿专家队伍,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扩大信息量,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和知名刊物的交流与合作[3].

(5)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信息化、数字化出版实践,探索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4],传统纸质出版代表着内容的源泉,数字网络出版提供了服务渠道和发行渠道,而读者需要则是内容[5].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建设,努力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促进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将使经济、科技的发展更加迅猛,报刊体制改革也将给科技期刊带来更多、更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作为承载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载体,作为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阵地,《学报》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探索科技发展方向,关注学科科技发展态势,展现科技发展水平,宣传创新性科技成果.我们深知,与世界知名期刊相比,《学报》还有较大差距.《学报》编辑部将继续保持特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刊物的质量跨上一个新台阶,创建精品期刊,为促进科技事业的进步再铸辉煌!

[1] 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郝丽英.浅析高校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2):226-228.

[3] 经朝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2-144.

[4] 韩淑丽.数字化为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76-78.

[5] 吴利平.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编辑学报,2007,19(5):377-378.Wu Li-ping.Problems and thought inface of Sci-tech Journals coning into digital[J].Acta Editologica,2007,19 (5):377-378.

猜你喜欢

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华南风采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本期作者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