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外语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11-04-08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科技

熊 英(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提高科技外语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熊 英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科技外语人才,定位于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外语型”科技人才,是一种具备较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人才。论文以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为立足点,定位科技外语人才需求市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契机,从科技外语教育的需求市场定位角度,提出纵横联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建立符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科技外语立体教学体系。

科技外语;就业竞争能力;对策;辽宁沿海经济带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具有较高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显然已经成为高等外语教育的共识。人才市场绝大多数招聘职位对求职者的外语水平均有明确要求,而且外语应用水平与其收入高低密切相关。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英语业已成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较高外语水平将大大增加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不难看出,英语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在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21世纪,良好得外语应用能力将仍是高薪高职的保障。既通外语又通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将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显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科技外语人才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但是目前我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 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各院校十分重视具有较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实践中却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类课程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商务知识等文、法、经类学科的复合,而外语与理工类学科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而工程、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等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却频频告缺。

首先,从科技外语教育的历史来看,科技外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有些高校在外语学科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外语边缘化,投入少等不良状况从而导致专业外语学科发展较其他学科相比呈滞后发展状态。

其次,从课程体系方面来看、高校外语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以通用外语课程为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很少。科技外语教学的机制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内容和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将外语学习者局限在对语言本身的结构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对文章的翻译等范围之内,从而忽视了语言的广泛交际功能和应用性。一个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在论述英语句子结构时,可谓条条是道,但是如果要求他翻译科技类文章,通常会感到举步维艰。此类情况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

再次,从科技外语教学师资队伍来看、现行的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主要是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缺少科技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具有科技专业知识的教师又往往不具备过硬的外语教学能力。此外,科技外语教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且缺乏足够的学科带头人也是影响科技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洪流,2006)。

另一方面,从教学手段与方法来看,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教学手段仍然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多高校的主要外语教学方式;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很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重视改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简陋陈旧,也都是影响科技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此外,高校内有关科技外语类与就业的相关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活动少,就意味着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少,因此,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虽然近年来,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了校企联合办学、定制培养等多种模式,但在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有很大发挥空间(赵颂平,2004)。

二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满足人才市场对高质量科技外语人才的需求

由于高校对市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高校不能完全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无法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科技外语类教学活动,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科技外语人才的需求。就辽宁省而言,随着沿海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企业在科技外语人才方面的实际需求量、对科技外语人才能力水平的具体预期以及技术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外语应用障碍,都是科技外语人才培养单位需要掌握的第一手数据。

(二)现行的理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体系难以保证高质量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多数高校的理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外语类课程只安排在一、二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局限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以考试为驱动的英语学习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毕业之前的外语学习出现两年空档期。这严重违背了外语学习长流水不断线的学习规律,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能力的保持与提高,对就业竞争力。同时,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外语不间断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学时,学分,经费等种种条件限制,而只能开设课时量极少的专业文献阅读类课程。学生的听,说,写等应用能力培养几乎为零。

其次,科技外语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成为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提高技术类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辽宁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是外语教师对科技领域专业知识的欠缺,而专业教师又往往不具备过硬的外语教学能力。

同时,科技外语教学环境不够理想。多数高校受教育基础设施及外语师资等条件限制,对理工类学生的外语教学往往采用大班型授课,因此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麦肯锡曾在其报告中引用了一则案例,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雇佣了10个美国人来分别指导400名中国同事有关美国电子邮件书写规范和风格的知识,这项工作使合资公司的人员开支增加了15%。这一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引人深思。

三 以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为核心的科技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对策

(一)确立“较高要求”的教学定位

以英语为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对英语能力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大多数的本科院校,英语是必备的应用技能之一,应选择“较高要求”作为科技外语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来说,经过大学科技外语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用英语比较流利地进行一般科技工作背景下的交际和沟通;能够基本听懂英语科技类新闻,科普类广播电视节目、一般题材科技类的英语讲座和本专业的课程;能够阅读专业题材的英语书籍和报刊文章,借助工具书读懂专业资料;能够掌握科技外语问题特点,用英语规范书写科技论文及报告,对专业题材的简短文章进行翻译。

(二)改革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较高要求”的教学目标,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出发,针对学生普通及专业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一、二年级可开设“综合外语(一、二、三、四)”、“外语听说(一、二、三、四)”和“外语写作”等课程。同时,为保证学生大学外语学习三年不断线,将大学外语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内容相衔接,在三年级开设“科技外语”、“职业外语”两门必修课程。“科技外语”课程设置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可设置IT类、工程管理类、电子与自动化类等,教师全外文授课,着重培养学生口语和科技阅读能力。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与专业有关,而不是一般的日常会话。“职业外语”旨在通过学习不同职场英语的真实语言材料,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职场的需要正确使用外语,从而增加学生的职场竞争力。这样以外语为载体,以专业相关科技知识为核心,共同搭建学生用外语理解、学习、表述相关专业的科技外语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业、专业、就业”三位一体,合而为一。

(三)改革教学模式

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方法上,尽管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多种途径,但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坚持“大运动量”的语言训练,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为提高学生讲外语的兴趣,可采取单人叙述、双人对话、翻译、疑点提问、归纳总结、班级讨论、师生相互磋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提高听说能力。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情景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近年来,在高等外语教育的教学改革中,许多代表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运用,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学方法。“法门常在,法无定法”,也就是说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无论怎么改革创新,外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语言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忌生搬硬套。

(四)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评估要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语言学习在于过程,改变“期末学几天,胜过学一年”的不合理现象,由“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转变为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平时考核可以听力和口语为主;期末考试侧重能力考试。细化每门课程的平时考核,细化作业、平时测验以及阶段考试的次数和内容,以及所占的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督促学生重视平时语言学习的积累。原则是要量化,体现平时考核可操作性、客观性,尤其要体现听说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课外英语学习环境,注重课堂语言教学向课外延伸

积极创造课外英语学习环境,开辟外语第二课堂,紧紧围绕外语学习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开展以校园外语文化节为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外语文化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原创歌曲大赛、外语辩论赛、外语小品比赛、外语主持人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运用外语的机会。成立外语俱乐部,定期组织外语角、外文电影欣赏、外文讲座、外语演讲、外语戏剧表演等活动;创建每日外语栏目、外文校报和外语调频电台;建设外语学习网站等。活动对象可涵盖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外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来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加强学生阅读外语专著及查阅外文资料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惯例、理解多元文化、善于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科技外语人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熟悉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熟悉国际规范和国际管理,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外语可能远远跟不上科技的变迁。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了解世界的最新发展状况、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吸收国外有用的思想方式和科学文化(曹德明,2009)。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外语专著及查阅外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培养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在强化科技和外语的同时,更要强化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科技外语类活动

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与科技外语类就业相关的活动,如科技企业外语人才模拟招聘大赛、科技外语阅读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参加科技外语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软交会、科技论坛等。

四 结 语

总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懂英语又懂科技的人才应该是大学外语教学,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的工作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科技外语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而且对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提高大学语外教学质量也是十分必要的(刘凤辉,邵丽君,2008)。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这份规划描绘了2009年至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蓝图,为科技外语人才就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就业机遇,建立符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科技外语立体教学体系,完善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提供优秀的科技外语人才。

[1]Lee Harvey.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

[2]曹德明.改革外语教学,应对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规格变化的挑战[A].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丁润昕.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青海大学学报,2006,(6).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5]柯葳.社会需求与理工院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9).

[6]梁丽,刘好.七校联合培养双学位人才的探索及反思——以华中科技大学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7]梁丽,吕良,樊葳葳.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个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英语–通信双学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8]刘凤辉,邵丽君.大学英语与科技英语教学结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2008,(1).

[9]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0]庞芳.新形式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1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1).

[12]王海玲.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研究初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12).

[1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14]徐丹.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科技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5,(2).

[15]张克亮.从科技外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16]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

G642

A

1673-2219(2011)07-0181-03

2011-04-30

2009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09CYY010)。

熊英(1968-),女,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责任编校:京华)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科技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科技在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