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解帝舜九疑情结的新思路

2011-04-08易先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农时南巡情结

易先根

王田葵

开解帝舜九疑情结的新思路

易先根

帝舜南巡到九疑,最后崩葬九疑。这么一来便形成了帝舜的九疑情结。那么帝舜为何要南巡又为何要到九疑?是否到过九疑?是否崩葬九疑,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文史学者,至今仍然众说纷绘,莫衷一是,一直未能解开帝舜的这一九疑情结。

雷运福、蔡建军两位先生合著的《舜文化与九疑山》一书瞄准了这一情结,试图进行开解。我以为雷、蔡两先生对此的研究触角有独到之处,并且资料翔实,思辩力劲,逻辑性强,论述鞭辟入里,别开生面,完成了创新求证、以理服人的论证过程,解决了疑难,得出了令人可信的结论,因而解开了帝舜的九疑情结,拨开了长久以来掩盖在这个话题上的历史迷雾,廓开了一片文化青天。尽管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或者不甚认同,但作为学术论著有如此的旗帜鲜明,不陈陈相因,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辞,这在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学术文本的表述与写作上是十分可贵的,值得称道与提倡。

我以为雷、蔡两先生的《舜文化与九疑山》一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写实、述要、出新”。

写实。就是写尧舜禹时代是信史时代,具体来说:1.写虞舜实体国家;2.写虞舜实体人物;3.写虞舜实际活动;4.写发掘的帝舜时期遗留下来的实体文物;5.写虞舜南巡的实际作为;6.写九疑九峰实际山体;7.写虞舜崩葬的实际位置。

述要。就是舜文化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均有述及。1.虞舜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虞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3.尧舜禹禅让的本质是什么;4.帝舜南巡是一回什么样的事;5.帝舜崩葬在什么地方;6.九疑九峰九水具体在什么地方;7.零陵得名,九疑得名以及陟方乃死是一回什么样的事;8.舜文化是我国儒学思想和科学管理思想的源泉。

出新。该书在以下十个方面有独到之新:1.虞舜是一位具有天文特长的首领;2.虞舜时期已形成联邦王国,与帝尧时期有较大的区别;3.找到观天文授农时与经济发展人们生存的关系,找到了联邦税收与联邦国家军队的关系,尧舜时期万国联邦利益的维护和抵御外敌依靠的是宗主国的军队;4.尧舜禹的“禅让”不是由尧舜禹个人的高尚品德决定的,“禅让”与个人的品德无关,而是由当时所处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确保万国利益即联邦利益的必然选择。当宗主国的军队能抵御外敌维护万国利益时,传位的方式就是世袭,当宗主国的军队不能抵御外敌不能维护万国利益时,传位的方式就是禅让,尧舜时期世袭与禅让交替进行,帝禹时期建立了强人的联邦国家军队,禅让的对象已不存在。禅让的核心就是把观测天文,敬授农时的职位让授给非血亲者。《说文解字》:“禅、祭天也。从示,单声。”“天文观测,敬授农时”是尧舜禹联邦王国的第一大政事。“政”字的原始本意就是双手把持仪器观测天象。《尧典》:“食哉唯时”。把掌握农时当作解决民食的关键。汉有“民以食为天”之说;5.舜帝南巡是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测量了国都正南子午线及到九疑山的距离乃至到南海边的距离。前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古观象祭祀台的同时还发掘了“圭”、“表”、“戚”等测量日影的天文仪器。2009年6月21日夏至的中午12时36分,四千多年前的“圭表”测正午日影验证成功,这表明早在41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我国就已经拥有了“测日出方位”和“测正午日影”两套天文测量系统,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这给舜帝南巡科学考察,测量国都正南子午线及其距离提供了实物证据;6.帝舜于九疑三分石设观象台,崩葬九疑香炉石;7.马王堆汉墓《地形图》九疑核心区及帝舜葬地标示观象台标示的新发现;8零陵得名、九疑得名、陟方乃死、九疑天神;9.九疑九峰九水不在今玉官岩一带而在三分石一带:10.西汉南平、龁道、泠道、舂陵、虞帝园治所地的确定等。

帝舜虽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或国王,但却是地道的大巫,属宗教领袖,即原始宗教——巫教活动的主持人,而且还是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属当时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变化、掌管科技设施、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以保障农时、狩猎、战事、祭祀等重大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巫教虽然信仰“万物有灵”,但又主张“天人合一”,凡事都讲究实地考察与实物试验,这与近代的科学研究活动颇为相似,但他们却又把这种科研活动的进行都说成为神的意念和意志,而且将结论及结果变为谁也不能违抗的神灵的旨意,因而巫教活动均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甚至有着不可为人所知的神旨在内,必须无条件地照办,不计人力物力的花费,也不计后果的严重与否。由此可见,原始巫教的性质是与军国大事的政治息息相关的,必然是政教合一,也必然是由氏族部落首领或国王兼任巫师,主持宗教活动。弄明白了这重关系,便可知道帝舜践帝位期间举行南巡奔赴九疑的缘由与用意了。

九疑为天神之居,属天堂的核心部位,显得神圣而神秘,世人无不为之顶礼膜拜。因此,九疑是巫教的神台与祭坛,它是一个宗教场所,不在人间,而在天上,或世人的心上。它所处的方位在南方,为四方之尊。这是因为按巫教的观念,认为天下四方以南方为正为大。因此所有的巨灵大神都居于南方,对其他三方实行管制和掌控,随时可以调遣。战国时的屈原在其表述自我心志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过这方面的描述:“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兮并迎。”他还在《九歌·湘夫人》中作了进一步强调:“九疑缤其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就明白无误地点明九疑的宗教概念,即天神之居,或神灵聚会的天堂,它不是一座地面上的山,也不是海外的仙山,而是天的最高处,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九重天、九霄、重霄九,极言境界的崇高与缥缈。作为巫教神台只能居于南方,才能显示它的崇高伟大,神圣无比,法力无比。这便是宗教的权威之所在,更是原始宗教如巫教的神秘所在。它代表的是天意,行使的天威,谁敢违抗?谁敢不从?加之“巫”本身的智慧与才能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所无法企及的,其所思所行皆超出常人不知多少倍,自然也就让人感到神乎其神,只有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别无异议。

帝舜除了对社会的人事纠纷深有洞察,胸有成竹,而且对天文别有特长和爱好,正如《尚书》所言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雷、蔡两先生紧紧抓住这个方面展开论述,肯定帝舜是天文历法的中兴者和传播者,他在南巡途中测量了以国都为原点的中国正南子午线,确定九疑为“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并设立观象台。九疑山中的三分石便是这个观象台的天造地设。这是因为在帝舜看来地面上的九疑山是天上九疑的投影,而三分石上接天下连地,便是那个“巫”字中间连接天地的那一大“竖”,即通天柱,多么神秘而天然,多么灵异而诡秘。至此,雷、蔡两先生圆满地回答了历史上存在的疑问,解开了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学人的帝舜九疑情结,这便是“天文观测,敬授农时”,也正是《舜文化与九疑山》惹动世人目光的闪光点,也是这部著作最为丰厚的含金量。

研究舜德矛盾的深层结构是道德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关键

王田葵

研究舜德矛盾的深层结构体现了非常精锐的“问题意识”。此乃中国道德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关键处,也是道德建设的理论课题。周甲辰君从教之余,勤于读书,乐于思想,有志于中国道德传统深层矛盾现象的探讨,且时有创获。现将其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结集付梓,甚可贺也。

中国帝舜开创的道德文化资源经过数千年的累积,十分博富。中国因此似乎成了最讲道德的国家。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道德建设最为任重道远的国家之一。何也?中国的这种道德矛盾现象是由舜文化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中国的道德是一种政治伦理道德,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道”与“德”分离的前提下,无限扩大道德概念的内涵,尤其突破了道德之所以成其为道德的必要条件,即突破了道德的“可普遍性原则”。二是道德是为人的等级划分服务的。前者强调循“道”而有所“得”,在“道”的无限神圣的规范下,巧设出超越道德“可普遍性原则”的各种“德目”,旨在造就出君权的神圣性和臣民的奴才性;后者则旨在取消人的基本权利,也就取消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如此,道德成了保护专制独裁政治权力的意识形态说词和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枷锁。

以舜帝明德为内涵的文化叫舜文化,其本质属性为道德。这是对的。但这里讲的道德是广义的道德,其真正含义是政治伦理。既然如此,它必然存在伦理的制度化和制度的伦理化两个内在互动过程。所谓伦理的制度化,是指舜帝德治获得官方尊崇的地位后,逐渐形成典籍的经典化,舜帝圣人化,忠孝的制度化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过程;而作为制度的伦理化,一方面

猜你喜欢

农时南巡情结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农事催人忙 不负农时好时光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一路向南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泰国游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