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四主体的作用

2011-04-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郑 锐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四主体的作用

郑 锐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大学生就业制度相适应,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离不开就业制度中的四主体,即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动进行调整、发挥各自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四主体

一 高校:注重教育质量,增加实践机会,优化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依靠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心智,也就是形成较强的就业优势。高校要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充足准备,主要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毕业生专业就业优势。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质量是教育之本,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就不能培养出高专业素质的优秀学生,就不能实现教育树人的宗旨。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对经济发展、技术革新、市场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与预测,避免培养方案完成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高校要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在职业角度看来,教育具有双重相反的身份,一重是技能教育或专才教育,这是一种功利的、职业化的、技能化的教育,一重是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是非功利的、非职业化的、非技能化的教育。技能教育使得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所需要知识和技能,而通识教育使得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及发展潜力。作为大学,应该区别于高职高专强调学生就业技能培养,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美国有两类大学,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培养聪明的脑袋,学生学习哲学、文学、修辞、数学等“无用”的学科,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教育,属于自由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进行极强的专业训练;而不少州立综合大学乐于培养专业性人才,来州立大学读书的很多是平民子弟,毕业后迫切需要一份工作,因此学校实行就业准备型教育。然而,据统计,美国文理学院学“无用”的知识的人成为精英的比例要远高于综合大学学“实用”知识的人,也就是通才教育的效果要优于专才教育。[1]作为高校,要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区别于一般的高职高专单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当以通才教育为导向,又要兼顾培养毕业生专业就业优势,让毕业生有专业特长。

二是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形成毕业生综合素质优势。高校应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自我优点和特长,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高校除了支持大学生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科研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依据自身贴近基层的优势,主动联系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让大学生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这样的实习实践必将增长大学生们的见识,引发大学生对基层建设的思考,促使大学生们在基层岗位上感受到责任、自我价值,增强大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主动在实习实践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形成优势。

三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心智优势。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保质保量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具体可包括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平台搭建、就业政策支持、就业劳动法律关系保护和校园文化构建等方面。提高就业服务服务质量就是要探析这些方面的就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内在影响关系,从而改善、改进不同就业服务之间的协调关系,使得就业服务质量达到最高。这样就可使毕业生在“心”(指心态)与“智”(指智力与技巧)上形成竞争优势。高校毕业生得到的就业服务让其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分割劳动力市场、基业就业趋势等就业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对自身的就业定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在寻求就业过程中会更加自信、心态会更加平稳、平和;就业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和衡量自身就业竞争力,不会因一时的就业挫折而气馁,并对如何运用在就业过程中的技巧有较好的把握和操练,因此在就业智力与技巧上更胜一筹。由此,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具备心智优势。

二 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职业定位,提升就业技能

首先,转变就业观念。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高校具有贴近基层的优势,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高校大学生要认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建设,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是吸纳就业的重大空间,到基层就业必将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由精英教育阶段那种就业只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大中企业的观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基层的观念转变。其次,准确职业定位。有专业人士提出“人生可以设计,应从童年开始”的理念[2]P12,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在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发下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位2009届高校毕业生曾跟笔者说到自己在高中阶段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并且觉得自己似乎只适合从事教师职业,这一想法一直伴随她读完了四年大学,以及毕业后的一年,今年该毕业生考上了中部地区教育局组织的考试,成为了一名教师。该毕业生说到成为教师的职业定位让她在大学四年中积极主动去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进行了准备,今年克服诸多困难顺利成就职业梦想是努力多年的“水到渠成”。可见,越早确定好职业定位就越早拥有良好心态,越节省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第三,提升就业技能。曾有大型中介机构资深人士感叹“为什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那么难”。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提高,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忽视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毕业生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能力较弱,与其他有名高校毕业生相较又存在就业信心不足,就业技巧笨拙、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亮出自身优势,用人单位自然对聘用高校毕业生心存疑虑。因而,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为未来的就业做好能力与技巧方面的储备,增强就业自信心。

三 用人单位:理性使用人才、尊重人才价值、合作培养人才

首先,要理性使用人才。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自身特点及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能力要求理性选择大学毕业生,不盲目追求录用硕士博士毕业生、名校毕业生,依据用人唯贤、择优任用的原则选择与岗位要求最适合的高校毕业生,尤其一般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要相信一般高校也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名校大学生平均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其次,要尊重人才价值。尊重人才第一位的就是要让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在为毕业生提供合理:薪酬和发展机会。由中华英才网推出的2005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报告显示:薪酬和发展机会是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期望月薪而言,专科生为1000~2000元、本科生为 2000~3000元,硕士研究生为 5000~6000元、MBA和博士在1万元以上。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不健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只能自降身价,甚至“零工资”就业。如果企业无限制地降低大学生薪酬标准,而政府又不加以干预,很有可能造成“大材小用”的后果,导致人才浪费和“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降低民众对教育投入热情,不利于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3]因而,用人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发展机会则表现在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以及晋升空间,引导毕业生根据用人单位的相关用人制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要合作培养人才。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用人单位与高校可以就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上进行积极合作,将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发展、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就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四 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增强调控功能,完善就业政策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中,政府起调控作用,就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就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为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自主创业和择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非法职业中介仅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及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在就业市场中存在各种欺诈行为,毕业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正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就业市场,切实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4]二是增强调控功能。关键是建立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充分发挥调控、服务功能,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市场工资指导价格。政府作为建立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主体之一,其功能是导向和监督功能。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制度要求,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加工,形成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用以规范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从微观上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劳动者个人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政府要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交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逐步将地区间、企业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就业。[3]政府的努力将有效规范就业市场的同时,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劳动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来形成政策激励,才能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中国人民大学杨伟国尝试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机制,并基于这种就业选择机制探讨国家应该如何实施政策激励以引导大学生就业。[5]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具体包括要用制度化的方法弥补或改变了市场选择的信号功能(按照市场选择的方式,如果一个大学生去西部工作,他一定被认为水平比较低;但是如果你是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参与者,这个信号功能自然而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政策或者说制度安排对市场信号的一种矫正作用),要正确地设计收益的补偿实现收益的货币化,要实现收益补偿的多元化,要实现补偿明确化(说明收益补偿的到底是什么,是钱、获得大城市户口的机会,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给予优惠的补助,这些都要明确),要实现补偿平衡化,应保证大学生供给和人才需求大体持平。因此,政府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就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让农村、基层就业毕业生愿意投身新农村、基层建设中,放心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先进生产力作用。

[1]赵彩瑞.“草定终生”何如“青梅竹马”?——访《人生设计线路图》作者高燕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9).

[2]高燕定.人生设计路线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任江林.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刍议[J].价格月刊,2007,(1).

[4]冯峰.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5]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G641

A

1673-2219(2011)07-0089-02

2011-03-29

湖南省200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08A024);湖南省科技厅2009年科学研究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09ZK3024)的阶段性成果。

郑锐(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