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不良时间及其管理*

2011-04-03吴仁英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状态课堂教学教师

● 吴仁英

课堂教学中的不良时间及其管理*

● 吴仁英

依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的不同心理状态,可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时间划分为沉闷、迷失、虚假、困扰四种类型。不良时间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应采取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发挥学生间积极情绪的相互感染作用等对策来减少或消除课堂教学中不良时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不良时间;类型;原因;对策

学生参与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高效课堂则是教学永恒的主题。真正高效、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时间,即参与时间,也有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消极时间,即不良时间,本文拟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良时间的类型、形成原因及改进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的真实状态和多样体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借鉴。

一、课堂教学中不良时间的类型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无论何种学科的课堂教学,其最终落脚点都应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学生每天所在的课堂既可能成为激发学习兴趣、萌生新思想的“梦工厂”,也可能成为让学生希望破灭、丧失积极性的 “盐碱地”。课堂教学既可能是激动人心的,也可能是冗长乏味的。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背后,也还可能潜藏着学生的“虚假投入”。基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长期观察,依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状态和体验,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良时间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沉闷时间

沉闷原意是指心情不舒畅,沉默不说话,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在此时间段里常表现出:“认认真真”地遵守课堂纪律,“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心甘情愿”地当观众,从来不主动发言,对老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也没什么兴致,思绪脱离课堂。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经历此种状态时,他们常会表现出,看小说、读杂志、听mp3,玩手机,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双手托腮做起“白日梦”,总之,在他们的眼中,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时间的“主宰者”,课堂教学活动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本应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却成了“局外人”。

(二)迷失时间

迷失常指迷惑弄错,分辨不清,从而走错方向或道路,迷失状态比沉闷状态的消极性更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迷失时间是沉闷时间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入。处于此状态的学生,通常会感觉时间过得非常缓慢,“度日如年”,无所事事,不仅认为课堂教学与自己无关,甚至像看课外书、听mp3之类的事情也不想去做,只是期待尽快下课。学生仿佛进入到一个地方,那儿时间仿佛“静止”。

(三)虚假时间

虚假意指一种不真实的状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虚假时间一般可细分为两种情况,即虚假关注时间和虚假交往时间。虚假关注是指学生端坐于座位上,将书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学生的眼睛直视着教师,仿佛一种很投入的样子,Denise Pope(2001)曾将这种状态描述为“做课”(doing school),学生看似是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在听讲和学习,而事实上,学生之所以那样做,并非是出于自身对这门课程的喜好和兴趣,而是他们知道老师喜欢看到他们这样表现。[1]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种虚假参与和关注实质上掩盖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本质。虚假交往是指不具有真实交往意蕴的交往,是一种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交往的实质性内容,表现在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两个方面。师生交往方面,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班里其他学生也知道答案正确,但教师仍然会问:“回答得对不对? ”,“回答得好不好? ”学生齐答:“对”“好”。[2]这种毫无目的问答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根本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在生生交往方面,虚假常表现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或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们讨论的话题有时会偏离教师安排的主题很远很远。虚假关注与虚假交往几乎不会对学生的智慧产生任何刺激或冲击,难以实现学生资源共享及对问题的多维理解,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

(四)困扰时间

困扰是指面临困难时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的困扰大致可分为学业型和非学业型困扰两类。前者与学习有关,后者则与学生的人生理想、情感、人际交往等有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其人生经历在不断增多,通常在学业之外,他们也会积极参加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社交活动等,在这些非学术性活动中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开始出现一些朦胧的感情纠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让他们开始烦闹,这些让他们既感兴奋、有趣,又感郁闷、懊恼的课外活动和情绪体验,一定程度上会占用或分散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和注意力投入,影响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二、课堂教学中不良时间的形成原因

课堂教学中不良时间的形成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与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关,也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慢与拖沓

教学节奏是指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节拍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和谐的教学节奏能够始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导致教学节奏过于缓慢,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不耐烦的焦虑情绪,因此,本质上讲,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缺乏与学生的多维交流与互动,简单地进行单向度、灌输式的教学,总是以一种预设的、机械式的、常规的以及毫无新意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必然会失去兴趣,陷入沉闷状态,甚至是迷失状态,何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形式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会表现出虚假关注或虚假交往的状态,一方面,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愿意表现出教师喜欢的行为来博得教师的好感,另一方面,则与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形式化关系密切。许多教师迫于课堂时间的压力,总是不断地在追教学进度,赶教学任务,在这种不断追赶的过程中,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势必会被不同程度地占用,甚至被剥夺。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越来越欠缺启发性,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了学生兴趣盎然的尝试,不经历学生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确把握住了时间的量,但却失去了课堂教学中最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学生不断质疑、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对知识理解、生成的过程。形式上,看似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知识,而实质上学生真正的“收获”却寥寥无几,因为,学生内心不经历茫然、痛苦、失望、喜悦等种种情感的变化,没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我们很难说学生真正达成了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渐渐成为一种缺乏深度交流,缺乏真情实感的虚假投入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得到共同发展,也要求我们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情绪状态等,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设一个宽松、积极的课堂氛围。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仍坚持学科本位,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下,注重学生整体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教师一味只知教书,忽视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这将从根本上失去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最终将导致教学的非情感化,而这又将会阻碍学生全力以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良时间的形成。

三、减少不良时间影响,构建高效课堂的对策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永远不懈地追求,如何减少或杜绝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良时间的负面影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有如下策略。

(一)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减少学生的沉闷迷失时间

有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谈及自己舞台表演的成功经验时曾说,自己最大的成功在于自己能够始终把控舞台表演的节奏,也就是根据观众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表演内容及进程。事实上,课堂教学也犹如舞台表演,演员不能不顾及观众的反映,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排练进行表演,同理,教师也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节课堂节奏,当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兴趣很大、热情很高时,加快教学速度,增加内容难度;当发现学生神情迷惘、气氛沉闷时,适当放慢教学节奏,降低学习难度;当学生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处于迷失状态时,则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采用比较活泼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声音和视频的影响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授课语言,尽可能做到快慢适宜,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有效减少学生的沉闷迷失时间,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

(二)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杜绝学生的虚假投入时间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缺少了教育性的虚假投入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足够尊重,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时间久了,甚至对学生的人生态度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首先,教师要转变对学生地位的认识。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因此,教学不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则意味着人人都参与,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这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与真实的学习状态,实现双方的“敞开”与“接纳”;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没有“问题”的教学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思考,结果,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化的,虚假投入状态将会出现,主动、真实、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三)发挥学生间积极情绪的相互感染作用,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时间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课堂类型和课堂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同一课堂教学中,同样教学内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方式,但一部分同学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会表现出无聊、烦闷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前者处于积极的参与时间,后者则处于不良的时间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之间状态的差异性,更要积极地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的学生与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的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形成课堂教学中的良性互动,这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学生时代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除了具有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学业方面的困扰外,还会产生关于人生、理想、情感等非学业方面的困扰,如果这种困扰长期得不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一定会受到影响。作为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困扰”,不能一味只知教书,还要育其心智,关注他的整体发展。在实践中,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消除课堂教学中的困扰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经验,提供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教师所分享给学生的经历未必总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有些伤感的,但一定要是真实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对你回报以信任,对你敞开心扉。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教师的某些优良的品质或行为习惯也就会很快被学生学习和效仿,因此,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充满活力的教学行为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1]Sam M.Intrator(2004).The Engaged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Sept.,p22.

[2]程胜,郑金洲.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J].教育科学研究,2002,(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乡村学校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10YJA880065)的阶段成果之一。

吴仁英/临沂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状态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状态联想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