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地理课堂“文化”起来

2011-04-03鲍国达

地理教学 2011年18期
关键词:学长素质教育文化

鲍国达

(作者为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课堂文化是指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体现的一种教学状态,如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精神风貌等。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因此,智慧型教师既关注根据学科内容科学调整教学行为,更关注创建课堂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此共同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提高现代国民素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为此,我们必须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地理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文化?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然而,目前不少学校一边大张旗鼓地宣扬素质教育,一边却以“满堂灌输”“题海战术”为法宝,在题海中磨练学生的应试能力。长此以往,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走入歧途。

要让地理课堂“文化”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能否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而要实现这一切,必须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把“课堂”成为“学堂”。人本主义者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地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地理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园地,而不是教师“施教”的舞台。因此,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本学堂,才能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天性、释放潜能、实现自我的天地。这是“文化”地理课堂的基本条件。

将“师长”换位“学长”。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减小滔滔不绝的嗓子,融入“学习者”队伍,强化“协助者”的地位,才能更“给力”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因此,地理教师要以“学长”的身份,把问题和学案“抛”给学生,把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要时刻关爱和尊重学生,自觉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让学生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使“课堂”渐入“生态”。地理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信息进行连续的、动态的交流与传递,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平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这个特殊要素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内化”和“生成”,让地理课堂“生态园”神彩熠熠、焕发生机。

让“课堂”回归“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地理课程资源广泛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因此,与生活隔绝的课堂,将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文化”地理课堂,一要“请”进来,精选与生活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知识,以唤醒学生的“认知”,使心灵回归真善;二要“走”出去,“文化”的课堂在窗外、在田野。通过乡土研究、社会实践等手段,把学生领进生活。

要让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效,从低效迈向高效,我们呼唤灿烂的课堂文化!

猜你喜欢

学长素质教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白鹭起舞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谁远谁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