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2011-04-02曹宣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文化

◎曹宣明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曹宣明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青年 网络 流行语 解读

一、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特征

流行语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就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流行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①所谓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量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在互联网上或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从某种程度讲,网络流行语就等于青年网路流行语,青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青年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征:(1)创造性,青年网民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2)便利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意识普遍增强,网络流行语既可以提高交流的速度,又可以节省输入的时间和上网的花费。(3)娱乐性,青年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快乐,网民在互动中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实时交流的乐趣。(4)不规范性,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来看,网络流行语有多种构成方式,有汉字、数字、外语以及文本符号单独或交错使用等。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的完全是病句。(5)价值意蕴性,青年网络流行语与青年群体的态度和价值观紧密联系。“重大历史转折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往往对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或多或少在青年流行语中得以表现”。②“一个时期青年网络流行语涉及所处时期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现象、问题、以及青年网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反映不同时期青年网民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③例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青年网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则道出青年网民对于自己利益受损后的一种无奈。“楼歪歪”、“楼倒倒”等调侃类的词语折射出青年网民对无良商人的痛恨。

青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有其特殊的形式、特殊的使用范围和特殊的意义,依其形式特征、表达意义、形成原因等不同可将目前青年主要网络流行语分为三种类型。(1)形式变体型。主要包括缩略式、谐音式、符号式、语码混合式。缩略式主要用于表示称呼,一般为中文拼音或英文单词的简写形式。如:PMP(拍马屁)、GG(哥哥)、GF(girlfriend,女朋友)、PK(player kill,砍人,攻击,单挑)等。谐音式是青年网民运用谐音实现表达的任务,这类流行语简捷而又不失幽默。如: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鸭梨(压力)、大虾(大侠,网络高手,对网友的尊称,与“菜鸟”相对应);1573(一网情深)等。符号式这类语言,是运用不同的输入法以符号形式显示,直观幽默地展示出说话人的想法。如:“O(∩_∩)o”(哈哈,表示示意微笑)、“///”(表示下雨)、“TOT”(表示流泪和大喊)、“⊙o⊙”(瞪眼吃惊状)、“=_=!”(表示流汗)、“<@-@>”(表示醉了)等。语码混合式是把不同的语言、字母及数字掺杂在一起形成语码混合,是网络流行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你也Happy(开心)一下嘛!我今天玩的太high(兴奋)了、F2F(face to face,面对面)、me2(me too.我也是)等。(2)曲解型。从一段语句中提取出几个关键的词进行组合,简单,通俗易懂。但一般均为搞笑、曲解之意。这一类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发生了转换,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如:一切向前看(一切向钱看)、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早恋(早晨锻炼)等等。(3)由社会事件引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语。与特定社会事件相关的流行语,可以加速新闻的传播,提升社会的关注度。这些流行语因为其背后具有的深刻寓意,或幽默,或讽刺,或引申,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常会让人在笑后引发进一步的深思,因此颇能吸引公众眼球,引起共鸣。如:“我爸是李刚”、“非常艰难的决定”、“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校友”、“被就业、被自杀、被代表”、“打酱油”、“俯卧撑”、“杯具”等。纵观近几年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不难发现青年网络流行语由无厘头的恶搞或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二、透视青年网络流行语兴起原因

(一)彰显个性、表达自我

网络流行语的风靡与中国网民结构有关,流行语的语言特征迎合了主体网民的心理需求。根据2010年7月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4.2亿,其中20-29岁占28.1%,30-39岁占22.8%,可见青年网民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青年群体处于生命的活跃期,对社会变化敏锐,想象力创造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网络流行语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大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心理需求。青年网络流行语可谓典型的青年“自话自说”。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处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中,生存焦虑感和角色归属感并存,心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行语,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彰显自我。青年又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从众跟风使用,标榜自己的“网络达人”或“愤青”身份,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心领神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说青年网络流行语是反映青年网民社会心理需求的集体作品,折射出青年挑战权威、颠覆传统、追求时尚个性的特质。

(二)参与社会、关照现实

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而且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催生出一个或多个网络流行语。腾讯——360利益之争、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汶川大地震、艳照门、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等事件本身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震撼力。人们对事件存在着极大的信息需求,或质疑或争议,因而催生了语言的激变爆发,随着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出现了“我爸是李刚”、“非常艰难的决定”、“范跑跑”、“打酱油”、“做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这些鲜明概括新闻事件的词汇广泛流行,实际上是网友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宣泄不满情绪的产物。当发生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时,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得到生长和表达的空间,网络成为人们观照现实、实现社会参与的空间。学者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中将这群用酷语、色语和秽语对公共事件或人物进行道德、美学评判的匿名网民称为“哄客”,网络起哄便形成了国家主流话语、知识精英话语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民间声音。网络流行语的风靡,本质上是一种无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网络流行语现在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三)网络匿名,草根文化复苏

网络交流中,网民面对的是电脑,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大多数青年网民是以一个匿名者身份出现。在这个特殊的平台上,交谈的双方非常放松,没有什么顾虑。人们乐意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说出来的事情放在网络上来讲,并且相信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让自己敞开心扉。同时,网络流行语言也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发展。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话语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网络流行语大多是由少数网民首先发起而后逐渐传播开来,它遵循的是由下到上的原则,这是草根文化的典型传播模式。网络时代,就是话语的狂欢。表达权不再被精英控制,民意尤其是草根文化,在网上汇聚舆论洪流,就成了新的“流行语”。草根文化借助网络工具传播,其速度非常惊人,能在瞬间被同质性网民所知晓。

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力量,存在于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众多草根网民中,他们有较强的创新和发现能力,能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捕捉到具有流行潜质的文化元素,然后通过创意性的思维活动使之流传起来。草根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为网络流行语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保证。

三、青年网络流行语带给我们的思考

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有着更有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它的盛行引起了两方面的争议:语言学学者认为,汉语中夹杂越来越多的英文、拼音字母、网络用语等另类词语,会玷污污母语的纯洁性,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是不健康的苗头。社会学学者认为,网络上出现大量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呼吁青年网络流行语要找找方向。心理学学者认为,青年网络流行语良芳不齐,五花八门,尤其是负面词太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少教育者认为,年轻人迷恋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一些青年人觉得,青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搞笑可以,但一味模仿就显得很庸俗。而持相反观点的一些专家则认为青年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新词语的活跃程度甚至可以看作是社会活力的指标。这些专家虽然也承认,有的流行语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但这不过是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另一些人认为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并且语言的背后就是思维,新词语越活跃,说明社会越有活力,而且这些网络流行语新颖、时尚、言简义丰,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面对丰富多彩的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横加指责、全盘否定,应该正视青年网络流行语,发挥其积极作用,削弱其消极作用。

(一)关注青年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青年心态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经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④青年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传播载体变化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为了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存在,只不过是采用了新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青年网络流行语大多数是由某个社会事件引发的,是对这些事件的关注。然而,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不限于这些单个的社会事件,而是青年网民通过它们所蕴涵的潜台词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立场。青年网络流行语是一个方向标,反映着青年的诉求、心态和观念。当青年的期待很难实现时,他们便通过另类的方式去表达社会,形成一套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应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关注2010年度,出现很多描绘社会现实的网络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你应该知道的、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蒜你狠系列等。这些表达嘲讽之意的流行语无不体现着青年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及态度。我们应通过关注青年网络流行语,及时了解青年的心态、思想、价值观和诉求及其变化,为青年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

综观近几年的青年网络网络流行语,缘于社会事件的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比重日益增多,而且其影响力较大。当青年网民对社会事件寻求有效解决而又无能为力时,他们便通过触手可及的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以实现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网络流行语在表达方式上有别于人们的传统语言习惯,常常用几个符号、数字、字母就能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某一社会事实或现象,它的表达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表述充满了人情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距离。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如果能将青年自己创作的流流行语渗透到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给学生们所关注的事件、现象更多的理论引导和解惑,将理论知识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解、传播,应该会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同。

(三)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

网络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亚文化,脱胎于文化这一母体。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的塑造具有内向功能,即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的渗透教育功能。网络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教育和引导青年在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人格的塑造。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习惯,这样就能形成内在的防御力,对网络流行语加以辨别,自觉抵制不良的方面,促使网络流行语健康积极的发展。

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应积极建设健康的网站、博客、论坛。通过在线主办各种哲学或思想类讲座、法制教育讲座、音乐类讲座等,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既能增强青年的知识储备,又可以发展网络文化,使网络文化与青年自身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注:

①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

②郑欣.流行语: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J].青年学研究,1999(10):14.

③石国亮.青年流行语的价值观意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9):11.

④[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5.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有 明

G112

:A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