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情感教育刍议

2011-04-02汪凯茜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院校情感高职

王 瑛,汪凯茜

(1.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安徽 安庆 246003;2.池州学院 经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高职院校学生情感教育刍议

王 瑛1,汪凯茜2

(1.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安徽 安庆 246003;2.池州学院 经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情感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学生情感教育的三大途径,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高职学生;情感问题;教育途径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 、服务、管理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及敬业精神。如果在情感沙漠中成长的感情冷漠的人则很难成为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技能培训外,更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1 高职院校学生情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实的高职教育由于受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味强调对实用知识的功利性追求,从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教育;另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产生了威胁;加上家庭的溺爱及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等也会造成学生的情感畸形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抑郁、焦虑、自卑的负性情绪有增加倾向以及学生感恩心缺乏,包括感恩父母观念不强、缺少感念师恩和淡薄报效祖国的意识等;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认知他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均较弱。高职院校学生情感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因既有来自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等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因素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首先是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审美情趣、饮食习惯、言行举止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疏离、文化冲突毕现、网络攻击行为、网络不诚实行为等。其次是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相匹配,毕业生多,而市场的新增岗位总量较少,就业形势较严峻。最后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认识的偏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在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最后批次的志愿填报者,多数人们认为这些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使得学生自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影响,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这对当今80末、9O后的社会阅历较浅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易受到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自私、冷漠等负向情绪的产生。

1.2 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小学时期把情感教育当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中学时期围绕中考、高考考试棒转,精力放在了升学率上,忽视了情感的教育;大学时期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训练,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但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重视的是概念的灌输、教学计划的完成;高职院校有时也开设有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讲座,由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在爱情、友情、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处理、心灵成长等重要情感问题学校教育仍然缺少必要的指导;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青春期困惑、反抗期焦虑、心理压力和精神疾患等的学生几乎都被“技能教育”忽略;另外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以及理想信念等问题,不去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情感教育缺乏热情,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状态。

1.3 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龙成风,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或给予溺爱,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开发,忽视孩子在身体、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独生子女,过多地家庭照顾,导致他们对家庭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意志力较弱,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合理的消费习惯难以养成,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其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庭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系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不断提高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沟通仅仅建立在三言两语或滥用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上,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疏远。同时,父母没有经常保持与学校和老师的密切联系,探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教育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再者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到城市打工,把老人和孩子长期留在家里,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缺乏及时教育与引导,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情感教育极度匮乏。

1.4 学生自身的缺陷

首先,由于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宠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必要的磨难体验,容易在情感上重获取、轻付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其次,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落后的经济、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方面就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导致了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甚至造成了心理障碍,表现为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和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最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日益突出,使得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因此,部分学生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丧失了学生应有的社会道德感及责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生活准则也难以遵循,缺乏对高尚情感的追求,在情感发展上普遍陷入懦弱、混乱、虚浮及其冷漠的危机之中。

2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全员育人

首先,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建立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强化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与学生相处中,辅导员要能够发现学生的情感动向、情感的缺陷和不足,并充分利用各种班会课、课后谈心等时间用春风化雨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情感加以解惑和积极引导,树立其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

其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教育可以融入到其教授的课程中作为隐形教育潜移默化地开展。教师的人格特征,德、才、学、识、胆、言、行等诸方面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育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教师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最后,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真切的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成就感要多多关注,使学生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并产生模仿意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2.2 全方位育人

首先,融情感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应当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形象投入教学过程之中,对自己传播的知识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要善于利用示范讲解、案例讨论、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制造和谐友好的教育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憎分明、是非明辨的情感,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其次,融情感教育于校园环境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学生社团深入开展情感教育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讲座及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出有新意的教育活动方案,提高教育效果,着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日常的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产生良性健康的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和品质。如优化校园的舆论环境、强化校园的制度环境、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最后,情感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的形成,实践活动是必经之路。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亲情、友情、爱情、同情,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体验正义和责任,可以激发情感,感悟社会,培养品格,增长才干;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让学生体验辛苦、挫折、成就。复杂的实践生活有利于学生净化心灵,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和功利主义情结。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专业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爱心社”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及抓住各种节日和入学教育、军训等有利时机[2],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只有在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出健康的情感,才能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学会与人相处。

另外还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家校配合等方面去拓展情感教育的途径,真正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2.3 全过程育人

高职一年级阶段:由于学生们结束了中学的学习与生活,满腔热情地向往着大学的美好生活,在经历了走进陌生校园的兴奋后,他们会渐渐地发现高职院校学习的环境和方式与想象中的大不相同,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老师们的督促、完全靠自己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加上他们大多数都是初次离开父母及亲朋好友,在遇到学习、生活、工作、恋爱等问题的时候,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努力方向了解不清,处理问题时便会显得茫然无助,情感世界出现了孤独,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行为上的失范,这时非常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情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理想和信念等方面加强教育,要培养学生识别、表达和调控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感状态学习和生活,并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

高职二年级阶段:学生们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且进入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参观、见习、实训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情操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政治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是非感、正义感、荣辱感、集体主义感等道德情感;自爱、爱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自然情感;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亲人、感恩他人的感恩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地缘情感、业缘情感、学缘情感、趣缘情感等人际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破除定势思维,学会用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周围、看社会、看世界。

高职三年级阶段:进入了专业课程学习尾声阶段,学生们面临毕业、就业以及即将走向社会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注重自我,注重现实的呈主流状态的价值观直接导致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心理压力增大,[2]心情难免浮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金钱观、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和良好的职业情感,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三年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原则,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理论教学环节还是社会实践环节、自高职一年级到高职三年级乃至毕业都要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世界,使学生做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从而把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

[1]顾爱勤.我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王伟,李国良.论当代大学生情感与教育[J].黑龙江高数研究,2006(5):61.

G641

A

1674-1102(2011)03-0096-03

2011-04-14

王瑛(1961—),女,河南永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院校情感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