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新

2011-04-02凌取智周毅仁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诚信大学生

凌取智,周毅仁

(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新

凌取智,周毅仁

(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增强教育实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契合。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改变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引起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关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现状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单一。有些诸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评价体系,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度建设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倘若无法与大学生主观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其影响和作用将大打折扣;最终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解决还得调动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实践诚信“知、情、意、信、行”的教育历程,最终实现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内化,养成诚信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3。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 ),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2]3。1998年1月上旬,在由塞里格曼出面邀请的艾库玛尔(Akumal)会议上,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即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多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1]4;积极人格研究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1]4;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1]4。本文认为,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一种美德;诚信美德的实践可以使人产生“幸福”的情绪体验,因而,将积极心理学的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培植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方法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中,使大学生养成积极的诚信情绪和诚信品质,在诚信实践中感受到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等等,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径。因此,积极利用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将其应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积极发挥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契合,对于推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其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也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具有受教育层次较高、自我教育能力较强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

1 努力增强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然选择

诚信的信念在大学生中普遍得到认同。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诚信缺失现象,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中应该看到:首先,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作为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次,在与人交往中,愿意将诚信作用择友和交往的重要标准,希望被诚信对待。因此,在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是存在的,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还比较严重,但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被认同的,至少在“知”的层次上诚信作为一种于的优良品德是被认同和接受的。这是因为:首先,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具有长期的社会积淀,作为一种价值观已深植入中国人的性格和社会生活中,成为评价人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成熟的价值标准。正如在某些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中,[3]虽然部分大学生本人对于诚信的内涵认识较模糊,对于具体的诚信行为存在外延界定上的模糊认识,以至于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不愿意用“诚信”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在与人交往中,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被诚信对待,对于别人以不诚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自己时普遍极为反感。上述事实表明,诚信作为一种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具有极其强大的现代生命力,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其次,诚信作为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价值观,体现了成熟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欺诈和不诚信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因而也不为理性的社会人所接受和采纳。“在西方,诚信观念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以萌生和强化。尤其是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经济行为的市场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诚信建设”[4]。当前,中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在体制转轨期,由于整个社会的信用系统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备,从而不诚信和欺诈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的人群中还有着极大的市场,而且,这种由不够诚信的社会体制环境发展为成熟的信用系统社会,尚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当前的中国社会包括高校在内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成熟的社会系统尚未建立,更重要的是前者的发展而导致的社会诚信行为习惯和诚信社会心理尚未形成,导致在一定范围内不诚信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模式大有市场,从而导致了从高校到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不诚信行为和心理现象。然而,毋庸置疑,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完善而成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目标大可期待。因而,虽然当前,不诚信在一定范围内尚有市场,但是,其存在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必然意识到,不诚信的行为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行为习惯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我们愿意也可以相信,青年大学生是素质较高的群体,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相信未来、崇尚发展和创新代表了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途径和路径大体可以分为:加强外部制度建设和诚信评价机制以从外界进行约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在诚信品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该相互为用,彼此补充。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说道德建设在于为人类之善铺设一条金光大道并在这条大道的前方悬挂一幅绚烂的图画以作吸引的话,那么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类之恶圈围起一道牢固的栅栏并在栅栏四周派驻重兵把守以作警戒。道德建设是在做一种携带、引领的努力,而制度安排则在后面监督着,阻止人们从被引领的大道上歧向逃逸。”这个说法形象地阐明了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既要靠诚信教育,也要靠诚信制度建设,二者不可偏废[4]。然而,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制度约束,最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在大学生这一诚信教育的主体上[5]①。以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制度约束,过多的从社会、学校、教育者一方出发,说教、约束、要求、命令的过多,在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时,研究者、教育者过多的揭示和强调了大学生中的不诚信现状,在研究报告甚至在课堂上教育者过于直白和精细地分析大学生中的不诚信现象,对于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现状表示忧虑。实践表明,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说教往往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从强调大学生个体内部心理的积极因素的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相比较而言,若是将积极心理学中幸福、快乐、积极的观念引入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的形成和诚信习惯的养成,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诚信信念的培养中,让大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和团体中、在一种宽容、积极的氛围中体验诚信、感受诚信,诚信的观念也许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6]。大学生也更容易在实践中倾向诚信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创设积极的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创设浓厚的诚信的隐形文化工程,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获得积极的诚信体验,获得诚信行为的成功快乐,培养诚信的行为习惯,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也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2 着力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内在诚信品质是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毋庸讳言,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在部分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诚信行为,大学校园某种程度上正在遭遇一场诚信道德危机。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先进青年的代表,也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责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7]。相关统计表明,在现任的国家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中,绝大部分是经过大学教育的。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大学校园和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更长远地影响着社会和国家未来的诚信状况。然而,可以相信的是,大学生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再加上其年龄较轻、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特点,其诚信品质是可以挖掘和培植的。“诚信的确立,需要自身内在修养不断加强和积累,但有时也需要制度来强制和约束。因此,要建立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唤醒机制和保证机制”[8]。积极心理学为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以培育学生的积极的诚信品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与抗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于不诚信行为和不诚信环境的辨别、分析和抵御能力。

3 全力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是有效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保证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9]。因此,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系统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全面重视和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整合校园内和校园外诚信教育资源,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强大合力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最终实效至关重要。

3.1 建设大学校园诚信文化

一是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育人新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转变理念,努力使学生不断发现自身长处和优点,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必须建立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责任感强、具有现代育人新观念的学生思想教育专职队伍,发挥其在建设大学校园诚信文化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在高校倡导求真务实的教风学风。大学生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而且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活动是参加校园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大学教师的教风和学风是大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直观的,很难想象一所学校若教风不正、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而同时要求学生诚信做人和诚信学习,这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狠抓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诚信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师中大力倡导诚实做人和扎实做学问对于大学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校园文化和高校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因素。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四是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3.2 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要充分发挥主渠道正面灌输和宣传的主阵地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各种第二、第三课堂的教育形式丰富,易于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潜移默化的形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主渠道如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党、团课,要敢于和善于在主渠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倡导和宣扬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和诚信做学问之风,尤其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高尚的人格情操、扎实的学问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在诸如一些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班团活动、报告会、社区服务活动等非主流非正式的教育渠道中,积极采取各种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生动的诚信教育和影响。

3.3 积极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并不是说要放弃高校和教育者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导权,更不是置之不管和放任自流;大学生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从总体上诚信状况还不容乐观,但是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又决定了其诚信品质是可以挖掘的的、诚信行为是可以培养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诸此种种均说明了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者和引导着的校方和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诚信行为、诚信心理、诚信习惯进行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激励诚信、表彰诚信,而对于大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指正、抵制乃至惩罚恰恰在大学生起到了诚信教育和培养的正向推动作用,增强了大学生在诚信行为的快乐积极体验,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任务,也符合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因此,积极构建一个客观、公正、全面和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的是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倡导的方向,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也必须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将大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通过校方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对于大学生诚信行为、诚信习惯和诚信心理的挖掘和培养。

3.4 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建设诚信档案要科学化、规范化。诚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的情况,如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业、勤工助学、学费交纳、集体活动出勤等。诚信档案建立后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要作为学生品行的有力证明交给用人单位。大学生诚信档案要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联系,与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

3.5 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

大学教育的出口是社会,而且高校也是与整个社会联为一体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良好环境的培植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更要争取校园周围甚至整个大的社会诚信环境的积极作用。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当前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有序市场经济的基础。树立社会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只有树立全社会诚信观念,真正做到管理上重视、法制上健全和完善,“诚信”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违反诚信原则的人才不敢在社会上为所欲为。大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到大学生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诚信品质的塑造。

注释:

①在匡坤涛等所写论文 《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中的学生主体论》中,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讨论,分为“教师单一主体说”、“学生单一主体说”和“双主体说”。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宇,陈旭.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53-54.

[4]黄蓉生,白显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4-58.

[5]匡坤涛,江茂森,张国镛.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中的学生主体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6-220.

[6]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7-40.

[7]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DB/OL].[2010-12-21].Http://www.jyb.cn/high/tbch/2009/16hwj/.

[8]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25-27.

[9]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7-11.

G641

A

1674-1102(2011)02-0092-04

2010-11-2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SK382).

凌取智(1977-),男,安徽广德人,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心理学诚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