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探究型大学英语教学

2011-04-02冯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法大学

冯霞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研究课题的提出

大学英语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获取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1]然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要求相差甚远。尽管大多数教室已经安装了电脑、投影、功放等多媒体设备,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已习惯于旧有的教育理念下的以教师课堂讲解、小班面授、作业批改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而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2]。随着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愈显落后,理论创新和技术的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本文根据Krashen的输入、输出假设,提出了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探究型大学英语教学。事实上,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正如最具影响力的Krashen的输入假设中所指出的,只有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3]。这给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契机,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创设了更为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且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为一体的互联网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提供了充足的语言输入,弥补了传统课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

与输入相关的概念是输出,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输入、轻输出,认为大量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会自发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造成了大学英语“费时低效”、“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象。任务型语言教学恰恰能通过引入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真实的语言练习,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运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任务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研究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了小规模的教学实验,尝试着创建立体化、自主化、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理论依据和技术条件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任务教学法强调语言的自然输入,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学生专注于完成任务,而语言的学习是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发生的[4]。语言教学中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教师围绕特定的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境的语言活动,学习者在真实的活动中实际使用目标语,运用各项语言技能,使语言教学真实化、课堂社会化,通过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从而多渠道地输出语言,达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发展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任务使语言系统与语境联系起来,把教学的重心从语言形式转移到语言意义上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及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任务教学法不只是通过完成一项交际任务来习得语言技能,同时还强调学生自主进行网络探究或查找其他形式的资料,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输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从辅助的角色逐渐走向了教学的前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普遍安装了用于教学的相关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电动银幕、DVD影碟机、音频功率放大器、话筒、音响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用于辅助语言教学,还创建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媒体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给学习者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情感焦虑,使学习者能在自然、拟真的语言环境下习得语言。此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维立体式信息可以强化信息刺激,增加信息输入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网络和课程整合使教学结构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能够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更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实践证明,任务教学法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环境下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

三、教学实验说明

(一)授课对象、预备技能及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技术和方法,笔者在所教的自动化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结合网络技术和任务教学法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验。该班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掌握了文字处理、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powerpoint制作、网上聊天等基本技能。该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任务进行语言性练习和言语性操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二)教学实验步骤

本文以《大学英语精读》Book 4 Lesson 5 “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5]一课为例,说明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探究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根据大学英语课文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任务型课堂教学的Pre-reading task、While-reading task、Post-reading task三个实施阶段,并结合网络技术的运用,本单元的教学步骤实施如下:

第一步:学生分组。分组是大学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积极参与完成任务的关键。笔者根据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口语表达能力、性格特点、学习策略的掌握情况等按照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该班学生共53人,每组6名学生,不足6人的5人一个小组,共分为9组。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通过竞选的方式挑选出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监管自己所在组的探究任务,每个小组都建立各自的QQ群,教师必须加入每个群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同一小组的学生要知道每位组员的邮箱地址,以方便大家及时交流。

第二步:Pre-reading task。这是一个导入环节,自然、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从网上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电影Last Holiday,用Real Media Editor软件或电脑系统自带的Movie Maker软件,截取其中关于主人公被医生告知得了不治之症后的反应的片段,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接收英文原版片的真实语言输入的同时,也被要求完成一些与主题和个人生活相关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阐述,阐述完毕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分析。所涉及的任务指令主要有:

According to the clip taken from the movie Last Holiday,what is the response from Georgia when she is told by doctors that she has suffered an incurable disease?

Do you always think that you should be told the truth,no matter how unpleasant?

Supposing there is a last holiday for you,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during the holiday?

第三步:While-reading task。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课文讲解方法对每一个句子作详细的解释,而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设计一些任务,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来完成任务,课上通过Powerpoint的形式来展示小组成果,教师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课文中的内容要点、重点、难点进行拾遗补漏、总结归纳。所涉及的任务指令主要有:

Read the text by skimming and scanning.Analyze the structure,as well a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to better each other′s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Each group report the discussion results in the form of PPT.

Get ready for a debate on the topic"Is it justified to tell white lies?"Students should illustrate their opinions with the evidence got from the text,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and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第四步:Post-reading task。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文章结构、语言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复述或短剧表演不仅可以巩固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进一步获得了创新和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从任务的完成中收获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对于课后练习,主要由学生课后完成,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QQ群及时进行讨论,若仍然存在问题,各小组组长在下节课前把有疑问的题目归纳好发到任课教师邮箱,教师在下一次课堂上再给予指导。所涉及的任务指令主要有:

Review the text by listing the doctor′s reasons for telling lies and the author′s reasons why patients should be told the truth.Then the teacher should integrate the answers from each group.

Discuss and check out the related exercises with group members.

A role-play on the theme"Confronting the dilemma…".Each group is asked to give a performan-ce in class.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做决定式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交换意见式任务(Opinion exchange tasks)和拼板式任务(Jigsaw tasks),在教师的帮助下,在网络的辅助下完成任务,在多媒体的教室中展示任务成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

从学期一开始教师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公布了评定细则,把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仅仅由教师通过考试分数来评定成绩的办法,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增加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总结。

四、教学实验反馈

此次教学实验对学生认知模式、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素养等多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实验涉及学习者在态度、认知方面的改变比较大,所以笔者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对学生进行调查,这样能即时针对学习者的想法进行引导和归纳。访谈主要问及:(1)你和你的同学们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吗?你们觉得跟去图书馆查资料相比,通过网络探究的方式获取信息有什么利弊?(2)你觉得同学们参与完成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高吗?为什么会这样?(3)上英语课时你们希望教师和学生分别担当什么样的角色?(4)在结合网络技术和任务教学法的学习中你或你的同学有什么困难吗?

同时,为了倾听更多更真实的想法,缩短教师与同学间交谈的心理距离,鼓励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学实验反馈结果如下:

1.学生普遍比较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计算机操作熟练,相比图书馆,学生更喜欢从网上获取所要的信息,而且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为一体的网络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也意识到网络资源纷繁芜杂,很容易迷失方向,偏离主题。

2.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很高,有非常强烈的用英语交流的愿望,但互动虽多,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碍于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深层次的讨论难以开展,大多浮于表面。另外,学生间的讨论相互间基本都能听懂,但有学生提出他们交流、讨论时往往顾着表达意思就顾及不了所说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了。

3.学生希望老师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来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坚决反对教师“一言堂”,同时也指出,希望老师无论是课堂中还是课后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反映,这种教学方式灵活性大,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来应对,甚至产生了情感焦虑。

4.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1)学生在计算机使用基本技能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学校网络稳定性较差,此外,大约有25%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电脑,学校网络教室电脑供不应求,上网不是很方便。(2)阅读电子文档的英语信息跟传统的纸质文章感觉不同,学生不太适应在电脑屏幕上阅读,阅读速度较慢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感。(3)视频和音频的英语信息如果没有字幕很难看懂或听懂。(4)互联网信息全方位开放,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监督、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

五、分析和讨论

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以主动式探究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丰富生动的信息资源、多样的双向交互机制、广泛的虚拟学习群体,改进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在公开场合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并取得成功等,都能给学生带来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用目标语表达的强烈愿望,形成大学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任务教学法的出现虽有一段时间,但结合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验阐述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意兼顾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

任务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生通过组织语言、使用语言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在意义上,语言的形式则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主观印象作出判断,随意而又缺乏系统性。从理论上讲,让学生通过语言活动、通过任务的完成去发现语法规则这一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隐性语法讲授只有在充足的语言环境里才有可能完成,而在我国,从严格意义上讲,英语不是第二语言,而只能作为外语,缺乏这样的自然语言环境,想要完全依赖学生潜意识的习得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把重点放在意义表达的同时,对语言形式也应有系统的教学,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的辅助去修正、补充、创设更适合学生的任务。

(二)注意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为交际服务的语言教学关键在于交互,然而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普遍存在着一些偏差,诸如:(1)浅层互动多,深层互动少,网络技术与英语课堂整合后的教学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华丽的课堂形式、为了展示先进的教学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完全忽略了外语学习的规律,教师上课变成了点击鼠标,学生思维也被课件框定,学生往往跟不上课件展示的进度,抓不住重点,难以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2)多认知互动,少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教师安排的课堂互动内容往往侧重于课本知识和基于课本的一些话题讨论,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非语言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性格倾向、生活环境等教师不甚了解,影响了任务的设置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教学观,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科学的认识,从而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三)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课堂的重点不再是讲授多少具体的语言项目,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更好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来说,要转变教学观念,擅长用多媒体创建拟真的学习环境,有效整合教与学的行为。网络资源浩瀚无比,但又纷繁芜杂、是非难辨,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对学习进行监控,以免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困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工具及时作出解答,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在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学习环境中,网络技术是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资源的最基本的认知工具和学习平台,学生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以避免技术障碍引发的学习情感焦虑;任务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探究者,学生应提高学习策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自我评估的能力。

六、结语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带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任务教学法又为探究型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课堂组织形式。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探究型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意味着先进技术、先进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更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这个过程涉及外语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无论是任务教学法还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应注意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大学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8.

[3]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89-9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7.

[5]董亚芬.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Book 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5-107.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学法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