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1-04-01肖必华李碧虹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毕业班消极心理

帅 英,肖必华,李碧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帅 英,肖必华,李碧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求职、步入社会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研究分析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消极心理,不仅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基于学生工作的实践,总结归纳了当前毕业班学生常见消极心理的典型类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的疏导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策略

消极心理,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的一种消极反应,表现为信心缺失、焦虑多疑、愤世嫉俗等。广义上是指个体因受自身遗传因素或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对个体的意识特征和行为反应产生很大影响[1]。高校毕业班学生处在人生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有的学生因为就业的压力,心理十分焦虑;有的同学因为学业不佳不能取得学位证或毕业证,心理十分沮丧;有的同学因为感情问题,心理十分失落;有的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还不清学费和贷款,心理十分苦恼……

我们不妨把上述特殊的心理状态统称为 “毕业前综合症”,这些症状或单独出现,或多种症状并发,普遍存在于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当中。这些消极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当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心理界限时,可能引发过激行为,这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的状况与成因,探索消除这些不良情绪的对策,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将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1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的典型类型

1.1 由于就业压力引发的焦虑、彷徨心理

毕业班学生处在即将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转型时期,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且需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优秀的同学因为担心能否在双向选择时正常发挥,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岗位而感到焦虑不安;能力一般的同学因为担心自己的条件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感到迷茫彷徨;而平时表现不理想的同学因为在择业过程中屡遭挫折而感到心灰意冷。加之毕业班同学把重点都放在了找工作上,不能有效的平衡毕业前学业、生活以及择业之间的精力,往往陷入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的恶性循环之中。

1.2 由于学业困难引发的懊悔、沮丧心理

有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没有很好的把握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高,进入大四以后,面对毕业论文、求职以及考研、考公等种种任务或抉择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懂不会的东西很多,在各种机会和竞争面前,既没有专业优势也没有其他特长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同学很容易产生懊悔、沮丧的心理。特别是有些同学,由于补考科目过多,可能无法获得学位证或毕业证,想到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将一无所获,想到无法向自己及父母家人交代的时候,难免产生悲观苦闷的情绪。

1.3 由于人际关系不佳引发的抱怨、报复心理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平等,注重精神交流,但常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活动。一部分同学在与寝室或班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难免与现实产生这样那样的碰撞与矛盾,心理上常感到压抑和苦恼。少数学生既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也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导致了大学期间持久的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了焦虑、抑郁、多疑、神经衰弱等症状。进入毕业班阶段,一些同学认为“了断的时机到了”,于是,那些长期压抑的抱怨情绪容易激化为报复心理或行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和大学学业,而且对他人的人生安全和和谐校园环境也构成了极大威胁。

1.4 由于情感冲突引发的失落、忧郁心理

临近毕业,由于就业、升学或是家庭方面的压力加之大学生本身情感方面的不成熟与脆弱,导致许多校园情侣面临分手的结局,失恋带来的悲伤、绝望、失落、忧郁等情绪使得当事人受到巨大伤害,这些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过分依恋大学期间与老师、同学建立的深厚感情,又无法很好的控制和升华这种惜别之情,内心十分伤感与不舍,于是在毕业前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交往与应酬上,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5 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引发的逆反、抗拒心理

进入毕业班,尤其是在最后的离校期间,很多同学觉得“熬到头了”,开始出现逆反心理。他们可能会把就业的压力归结为所学专业不好或是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与服务;把学业不佳归结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或是班主任督促得不够;把人际关系不良归结为他人的不理解或是有意为难。此外,加之平时对学校食堂、后勤服务等方面管理的不理解,他们把自己受到的压力和挫折统统归结为学校或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这些不满的情绪往往容易激化为逆反的行为,如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恶意破坏公物、伤害他人或是散布不良言论等。

1.6 由于对未来定向不明引发的茫然、惶恐心理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很多毕业班的大学生其心理承受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转型时期的社会变革。时下社会上热议的低碳、就业、房价、物价、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话题,也是大学生们最集中关心的问题。有毕业班学生提出:“我们毕业以后就那么一两千块钱一个月,面对巨额的房价、面对飞涨的物价,什么时候才能在城市里买得起房子、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宽裕的生活?”这些现实的问题,让不少大学生产生社会复杂论的心理,毕业班学生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这块 “净土”,进入社会独自去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承担起各种责任,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茫然与惶恐。

2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的成因[2-4]

能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综合症”产生的直接诱因,这些消极心理的产生既与学生本身遗传的内在因素有关,也与毕业班这一特殊时期的外在环境有关,就其形成和产生的背景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因素

对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疑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给大学生带来潜在的竞争压力,新的机制体制下,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固有的价值结构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使不少大学生对未来把握不定,感到无所适从,精神压力大。

2.2 家庭因素

每个大学生身上都寄托着父母和家庭的期望,尤其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子,更是担负着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重担。来自家庭的期望有时会给大学生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当他们无法用优异的成绩和满意的职业来回报家庭时,往往觉得对不起父母家人,内心感到不安与焦虑。

2.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但很多时候高校教育还是偏重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解决困难和抗挫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此外,在管理上,学校注重制度的完备和措施的严格,却忽视了学生心理需要,容易滋生学生对学校管理上在某些方面的对抗与抱怨情绪。

2.4 个体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消极心理产生的本质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要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事畏缩不前,丧失信心;要么过高的估计自己,容易产生优越心理,做事盲目乐观,骄傲自大。因此,不能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不稳定。大学期间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体现为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部分同学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却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3 高校毕业班学生消极心理的应对策略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并举,坚固学生心理承受力

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认识到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在科学价值观的构架下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成为理想远大、胸怀宽广,具有创新思维和吃苦耐劳品质的有为青年。心理健康辅导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掌握合适的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有机结合,为学生构筑高尚的品德操守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面对就业压力、学业问题、人际关系以及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应对自如。

3.2 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并重,提升学生竞争力

高校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模式,一方面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及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减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专业问题而产生的不满或是自卑的情绪。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平台,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3 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并用,增强学生适应力

毕业班学生最大的困扰来自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可能进入的职业领域、了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等,使学生有目的性的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减少盲目、消极状态的产生,从而在战略上保证学生的职业成功。就业指导则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和求职择业要求,从环境分析到择业技巧,从形势政策到有关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予以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可以从目标管理和过程服务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职业与就业的内容,增强就业适应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3.4 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并存,提高学生自治力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重视制度的规范和实施的严格,相对忽视了管理对象的群体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和自律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学校应积极改进学生管理观念和模式,在管理中把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使他们在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氛围中以平和的心态完成学业。

此外,在毕业班的具体管理上,要充分考虑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实际困难,以就业工作为重点,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日常管理,采取以人为本,松紧适度的管理办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与服务、开展健康向上的毕业留念活动、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场地服务,对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开展个别谈心等。

4 结语

高校毕业班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毕业班同学面临着择业应职、升学深造、毕业答辩、情感纠纷以及步入社会的适应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外在因素,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研究毕业班学生的消极心理特性及调节策略,对帮助他们进行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及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50-383.

[2]陈立春.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消极心态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3):122-123.

[3]郑江,柯小君,车小洁.高校毕业班学生典型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7(5):41-43.

[4]肖华松,龚炜.浅谈高校毕业班的管理[J].科教文汇,2010(3):179-208.

G 442

A

1674-1102(2011)06-0086-03

2010-09-20

帅英(1979-),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等工作。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毕业班消极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小学毕业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户外课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心理感受
浅谈毕业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