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其教育方法探究

2011-03-31王丽丽张森林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王丽丽,张森林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建国后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其教育方法探究

王丽丽1,张森林2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建国后60年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特点,初步归纳了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途径,对于把握规律、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过程;基本规律

历史证明,在任何一个国家、历史时期,大学生都是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力强,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是富于创新、同时又带有冲动意识的高智商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思想行为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研究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一)建国初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彷徨(1949-1956)

从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改革,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徘徊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封建思想等陈旧价值观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之间。但这时的大学生深受爱国热情的鼓舞,在社会改革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提高了阶级觉悟和爱国思想,人心振奋,争做先进。这一阶段国家还颁布了《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对青年进行“三好”的价值观教育。建国初期的大学生在国家一方面开展鼓励学习文化、学习科学,一方面政治运动的情况下,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典型代表如杨华、陈家楼等,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垦荒队员扎根边疆,艰苦创业,为国家的初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民主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探索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曲折进步(1956-1966)

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这段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10年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是在曲折中进步的。1959年,中共中央批转共青团中央《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63年,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雷锋精神迅速在全国青年学生中形成热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教育,使广大青年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树立了较为强烈的社会主义信念,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如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毅然放弃留校机会,深入基层农村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刘吾初等。但在国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党内部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逐渐走向激进,逐渐和现实脱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三)文革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与抗争(1966-1976)

文革时期,政治运动激化,在青年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红卫兵运动风行。学生被狂热的政治所推动,被愚昧的信仰所吸引,被荒谬的理论所迷惑。在此期间,红卫兵运动表现为青年学生对于教育体制、对于社会不公等等的愤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破灭了一代青年的美好理想,荒废了一代青年的宝贵青春,动摇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但同时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年增加了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再发展(1977-199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拉开了大学生思想解放的序幕,大学生开始反思“文革”、反思人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开始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中认识社会主义。

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暴露,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混乱、困惑、迷茫的状态,这一时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困惑,文章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

这一时期的高校主要根据邓小平同志对青年提出的“四有”的要求,在大学生中突出了思想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成才和功利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清华大学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北京大学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受到了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五)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碰撞(1991-20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后的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更为复杂和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价值取向多元化。当代在校大学生多出生在1990年前后,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大众化的发展,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加之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和自由,使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性,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选择也趋向于多元化。

2.价值目标现实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对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建立美满和谐家庭”占首位,达到22.2%,比1996年增加了1.82%;而选择“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仅为7.6%,比1996年减少了1.5%[1]。到了2005年,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指出: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竞争意识”最为强烈,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指标自评打分的首位。表明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务实,理想主义色彩淡化,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3.社会交往信念自我性。这个时代的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不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敢于质疑权威,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2007年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公众观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认为今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极价值观一题,选择“人要张扬个性和包容自我,这比提升自身素质更为关键”的自我观比率达98.6%[2]。这一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上更强调主观意愿的表达,体现了自我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指学生主体在客观环境和媒介的作用和影响下,对价值观的选择、理解、内化、外化、评价等反应过程中所蕴涵的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等本质的联系或关系。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3]合理运用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

(一)大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4]人的自然性使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同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性的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所具有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大学生阶段表现为:从年龄划分上,我国大学生大多是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是富于创新同时又带有冲动意识的高智商群体,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处于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时期。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不稳定的变化中。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主体性和变动性的特点。大学时期的学生受到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自我意识也趋于高度分化,对人的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展”[5],对于价值观的认知和形成已经开始带有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同时受群体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使大学生价值观又具有了从众性的特点。

(二)价值观形成的能动受动统一规律

能动受动统一规律是指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主体行为表现出的主观能动与客观受动辩证统一的规律。能动性表现为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主体具有自主选择或自主接受的能力,大学生能够主观地辨别价值取向、选择价值目标、如何内化环境信息为情感精神、外化为何种行为或习惯。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这种能动性又是在客观环境的制约下形成的,表现为一种受动的状态。纵观6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每个时期,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学生都会出现从迷茫或彷徨到确立的价值观选择状态,是大学生主观能动选择与客观受动影响相互辩证制约的外化表现之一。

(三)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客观环境影响规律

客观环境影响规律是指大学生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本质联系的规律。这种客观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社会环境等,也可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内政治环境变化。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阶段总结可以分析出,每个阶段的价值观变化都与国内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党中央的政策领导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1921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原始指导思想,经历了60年的社会建设和不断改进,经得起实践验证的正确的社会制度。在经济基础上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形态。纵观我国建国后的历史,无论是建国初学生的热情高涨,还是文革期间的盲目,抑或是当代学生追求的个性的思想,都与国家政治价值观的转型密不可分。我国的政治价值观从封闭化、情绪化转变为开放化、理性化,逐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要求倡导的“民主”“科学”的新型价值观。

2.国际环境的变化。80年代,对外开放把与外部隔绝的中国带到世界面前,中国通过艰难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的共同富裕;90年代,中国与外部、与西方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战略合作转变为战略竞争关系,对于中国内部而言,实际上意味着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的转变;21世纪全球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发展使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产生不安,以各种途径干预中国的发展。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民众、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群体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相应的行为表现,如强烈的自主意识、民主要求等,但仍以爱国意识为主流。

3.社会环境的改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更加密切,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可以熟练地运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力要远远超过此前的大学生。加上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让他们的自我意识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自我”的概念是当今大学生身上最深的烙印。同样,在各个时期学生都会通过对社会的认知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如:80年代经济膨胀、就业自主化使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自私主义的偏差,90年代的稳定发展等各方因素使学生价值观开始务实化。

(四)教育主体、方法、内容影响规律

教育主体、方法、内容影响规律是指:大学教师等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教育内容是否适应并符合学生主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例如对于恢复高考后第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高校给予了充分重视,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在思想教育理论课中增加马克思论人的本质的重要内容,通过重大的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热点问题讨论等,保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澄清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而80年代末“学潮”的发生原因之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6]。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也包括价值观教育。这期间,学校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十分不力,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历史和现实证明,高校的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宝贵的教育阵地。

三、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途径

(一)创建知识共享机制,尊重大学生的自然性、历史性和社会性要求

知识共享机制是指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各学科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哲学化等理论充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共享”于多学科教学中;另一方面鼓励加强学科合作,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发展分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发挥多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有对相关学科或应用性知识的延展学习。

知识共享机制从根本满足当代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使学生亲身体验“以人为本”的大环境。笔者认为,知识共享机制初步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通过开展文化讲座、选修课程、调查研究等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与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第二,创建高校间的知识互动,利用交流、视频讲座、网络联谊等手段,将几所或多所学校形成联盟,使学生能够自由地根据需要,跨校区共享知识、观点,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灵感。

(二)开发学生民主参与平台,尊重学生心理需求

“多元化”和“自我性”的价值观念使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主欲望,渴望发表观点和发泄不满。因此,有必要开发合理的、能够有效监控的、及时引导的学生民主参与平台,使学生正向表达疑惑并正确加以引导,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一方面利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开设领导、辅导员面谈日,让学生有途径与老师面对面地表达心中疑惑,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地阐述问题,了解问题,而且能够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直观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介,建立博客、微博对话平台,利用博客和微博开辟与学生民主对话平台,及时在博客或微博上解答学生需求,并与学生一起发表对当前时事的看法,切合了时代的流行因素;同时,由于网络的相对隐蔽性,学生拥有了民主话语的参与平台,也使教育者有了可观察、控制、传播理论的空间。

(三)注重隐性教育的涵濡浸渍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一元主导性

温家宝在2010年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的技能,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这里的“涵濡浸渍”即是隐性教育法,强调了环境氛围对学生“熏陶”和“浸透”。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等优势,它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理论武装,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想、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的指导,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价值一元主导作用。

(四)拓展公益文化教育,丰富价值观教育方法和内容

近年来,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愿望和行动日益高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8年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97.6%的青年表示“有空的时候,愿意做公益活动志愿者”。

公益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以非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着眼于社会效益,涉及图书馆、档案馆、报刊、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博物馆、公园等文化领域[7];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包括支教、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文化项目是有指导的开展组建一系列的学生公益组织,使组织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指导,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和研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社会公益资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真正亲身体验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出现的弊端,并通过公益活动意识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弊端的改进需要个人的投入,打破愤世嫉俗的“自我性”和自私利益化的“唯我性”观点,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循环吸纳具有公益热情的大学生群体,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社会活动中来,真正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深刻体会并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1]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1991—2001)科研成果精选(调研报告卷):上册[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19.

[2]岑国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9.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5]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5.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7]贺善侃.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23.

The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Law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 of College Students'Value Since 1949

WANG Li-li1,ZHANG Sen-lin2
(1.Ideology and Public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College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It is core value that sustains the whole nation.The right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who are nation's precious talent resources,will lead to successful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vice versa.This essay tries to generalize the basic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s of college students'value in past 60 years.We also suggest some new ways for lea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the right value,which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holding the laws and leading our students to build socialist core value.

College students'values;Evolution process;Basic rules

G643.1

A

1001-6201(2011)06-0177-04

2011-10-20

王丽丽(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张森林(1955-),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