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系统化构建

2011-03-31曹彦莉

关键词:观摩课音准歌唱

曹彦莉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系统化构建

曹彦莉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训练模式是通过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等来进行的。声乐观摩课、声乐多媒体课、声乐素养课、声乐心理学及声乐生理学等课程的系统化实施,对全面提升声乐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唱修养和综合素质可以起到积极地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系统化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模式

(一)歌唱的呼吸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和进行呼吸器官的基础训练,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甚至于影响歌唱作品的音准问题。歌唱的呼吸,顾名思义,分为呼和吸两个动作。对于这两个动作,我们的教学中讲的是“先吸后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和慢吸快呼。”除此之外,在歌唱时始终强调呼吸的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

(二)歌唱的共鸣

歌唱中共鸣的运用,要强调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连通一气,塑造人的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共鸣腔体不仅互为相通,而且在歌唱时要积极且松弛的打开。不同作品、不同唱法的演唱,由于共鸣腔的运用都有所不同,又有了“宽”、“窄”、“前”、“后”共鸣腔的不同变化。

(三)歌唱的语言

歌唱中的咬字包含三个要素:声、韵、调。声,即声母,也就是教学中常讲的字头。字头要咬准,咬字头的器官,是唇、齿、舌、牙、喉。韵,即韵母,韵母音多以a、e、i、o、u为主。歌唱时要夸张母音的保持,母音的发声器官主要在喉内。调,即字的声调,也就是“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歌唱的语言必须遵循字调的特征,否则就会出现词义表达的误解。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基本都处在一种模式训练的被动接受中。首先,在课堂上,先练声再唱作品,在老师一字一句的频频示范中,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对声乐艺术内在的艺术追求。由于大部分音乐类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为薄弱,对自己所唱作品的背景、文化、时代、风格等相关要素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显而易见。其次,在课堂下,部分学生认为声乐学习是单一动作的重复,声乐这一学科在他的意识中就是一种线性学科,没有其他相辅的边缘学科,与声乐相关的网状交叉学科,似乎从未听说;即使有个别学生想去钻研,拓宽自己的声乐范畴,却不知从何入手。

(二)教师层面

由于声乐这种动态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授方式主要还是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一般高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声乐课都是一周一节,教师在上课时的程序基本是15~20分钟练声,20~25分钟演唱作品,3~5分钟的课堂总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想在单一的声乐课上训练出一个好的声音,继而塑造一个声、情、字、味、表、养、象全面杰出的声乐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七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学科。声乐演唱需要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去丰满它,去滋养它,而声乐课上短暂的45分钟,教师要对这七个方面进行演唱要求,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况且每个声乐教师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与声乐相关的每个学科都不一定会有系统全面的讲解。所以,在学生追求全面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相关学科对声乐学习的充实就成为了一个盲点。

三、声乐教学中课程建设的系统化

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这一结果不论从自身的特征还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即文化发展内在的传承性。声乐理论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单一的学习歌唱理论,致使学生歌唱理论思维较为简单,不利于培养其多侧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当前各个学科多元发展、人才需求方面要求人才素质全面的社会前提下,多层面、全方位的丰富和扩充声乐理论,建设与声乐教学相关的课程体系,也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必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调查中,笔者认为声乐视唱课、声乐观摩课、声乐多媒体课、声乐素养课、声乐心理学及声乐生理学等课程的系统化实施,对全面的提升声乐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唱修养和综合素质可以起到积极地作用。

(一)声乐视唱课

声乐视唱课,即用声乐演唱中呼吸、共鸣和咬字方法的要求,训练学生练习声乐视唱教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在演唱简单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时,总是出现“跑音”的问题,即便是最简单的大调音阶练习,都一样会出现音准问题。在这类学生中,有的是天生乐感欠缺的因素,但有的学生视唱课成绩优秀,一上声乐课就出现“跑音”问题。究其原因,是演唱方法中呼吸和共鸣的运用,影响了歌唱的音准。如女高音歌唱时呼吸不沉稳而浮在胸口,共鸣腔的调整不正确,这时的音准就有可能偏高;相反,歌唱中男中音如果一味的注重“下通道”的位置,这时的音准就有偏低的可能。所以,声乐视唱课的训练,可以通过学生用声乐演唱方法练习视唱,为声乐课的教学,起到推进作用。

(二)声乐观摩课

声乐观摩课,实际是声乐课的互动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限的上课时间与练习,无法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声乐观摩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观摩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在旁边进行独立思考,达到“旁观者清”的目的。由于是集体课的授课方式,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成为声乐学习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

(三)声乐多媒体课

声乐多媒体课,即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将声乐课中声音训练“点与线”的枯燥知识,提升成为立体生动的艺术画面。教师应多角度全面的搜集当前世界和国内优秀的声乐素材,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热爱与激情,并引导学生分析优秀的演唱,提高学生对声乐的观察力和评价力。

(四)声乐素养课

声乐素养课,是提高音乐类学生全面素质的保证。由于音乐类学生的文化起点普遍较低,导致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往往盲目从方法和技巧着手,而忽略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思想表达及内涵等因素,脱离了文化背景和思想表达的演唱,就显得浮浅、幼稚甚至于做作,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打动听众,在灵魂上就是枯竭的艺术。

(五)声乐心理学及声乐生理学

声乐心理学主要研究审美心理结构与歌唱心理状态,声乐生理学主要解析发声时身体各器官的使用与协调。这类声乐理论课,在本科教学阶段并不需要系统细致的学习,毕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但这些知识通过专人专时的教授之后,学生对声乐演唱的心理和原理就有了清晰地认识,能让自身的“乐器”更好地为歌唱服务。

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构建,系统、全面的展开了声乐教学的丰富内涵,将声乐事业的发展和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在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才使得我们声乐教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1]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孙悦湄.关于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 2009(4).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715

A

1673-1395(2011)03-0165-02

猜你喜欢

观摩课音准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歌唱十月
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由两节同题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摇曳生姿 诵读见长——以“第五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为例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