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46例观察

2011-03-31松滋市中医医院内科湖北松滋4342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5期
关键词:针灸针刺受体

(松滋市中医医院内科,湖北 松滋434200)

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2型DM可能是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血管意外等)的共同发病基础。因此,2型DM的防治方法和对策倍受关注。针刺治疗糖尿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近年来,针灸在改善2型DM方面发挥的作用已日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降糖药物综合治疗2型DM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2型DM患者4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3],皆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40~73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1年。其中血脂异常15例,合并高血压6例,下肢浮肿3例,冠心病2例,便秘5例,周围神经病变3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所有确诊患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配以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同时予针刺治疗,主穴取气海、关元、中脘、天枢、曲池、太冲、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口干口渴多饮者配肺俞、太渊;多食易饥者配内庭、梁丘;夜尿多者配太溪、命门。对并发症状辨证取穴,如末梢神经病变取五腧穴;高血压取膈俞、内关、百会;冠心病配取内关、心俞、厥阴俞等。每个病例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和餐后2h血糖。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疗程间隔3~5d。

1.2.2 疗效判断 根据 《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断疗效:①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或血糖较治前下降10%以上;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 果

经3个疗程的综合治疗,显效33例(占71.7%),有效10例(占21.7%),无效3例(占6.6%),总有效率达93.4%。空腹血糖下降者45例,餐后血糖下降者39例。3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口干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多尿、肢体麻木、疼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在针刺后基本消失。28例经过治疗减少了降糖药物的用量,占60.9%。

3 讨 论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 “消渴”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疲劳过度及过服温燥之品有关,病变涉及肺、胃(脾)、肾三脏,病机以肾虚、阴精亏虚为本,燥热偏盛为标,治疗拟益气养阴、调中补虚、泄热祛瘀。现代许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压力大,在临证中佐以调肝、补肝、敛肝,收效甚大。方中主穴多为针灸预防疾病的常用穴,增强了益肺胃、调气血、助动化、补虚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

近年国内外有关针刺治疗糖尿病的报道日渐增多,针灸对糖尿病产生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针灸对血糖的影响也是复杂的,采用不同穴位针刺既可使低血糖升高,又可使高血糖者血糖降低[4-5]。有人针灸治疗2型DM型患者,发现针刺后甲状腺激素(T3、T4)下降,cAMP下降而cGMP上升,表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减少了对糖代谢的影响,有利于降低血糖。有人在针刺能够降低血糖的同时得出血清胰岛素水平上升,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功能增强,加强胰岛素对糖元的合成代谢及氧化酵解和组织利用的功能,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有人在观察了针刺对非胰岛索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发现针刺后患者的ISI及HDL-C显著回升[6],提示针刺可纠正患者2型DM及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含量。有研究比较了NIDDM病人餐前1h施针和餐后1.5~2h施针的血糖变化,发现两组血糖均比在相同条件下不施针的对照组前后血糖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也有人认为针灸降血糖的机理,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7],一是针灸作用于周围神经,即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和抑制交感神经,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纠正内分泌紊乱,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二是针灸作用于中枢神经,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有利于糖代谢紊乱的纠正,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或在中枢形成一个新的占位面积较大的兴奋灶,通过相互诱导,重新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关系,而扰乱糖尿病人病因的刺激作用。另外还有学者认为,针刺后增加靶组织的受体数目,改善胰岛素桔抗,刺激末梢组织利用葡萄糖也是一重要作用[8]。此外,针刺可使糖尿病人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血液流变异常指标下降,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止血栓形成,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基于针刺具有调整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稳定的疗效,我们也可以设想在研究针刺改善2型DM的作用机理时,应该针对2型DM病理生理学机制的三个水平,即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来进行探讨,也就是说针刺改善2型DM的作用靶点最有可能建立在这三个水平之上[4]。由于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激素,其分泌受到多方面调节机制的影响,因此在受体前水平,我们可以着重研究针刺对内源性或外源性Ins抗体形成,胰岛素受体抗体形成及胰岛素降解的干预作用;在受体水平,应将重点放在针刺凋节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及酪氨酸激酶活性等方面;受体后水平是研究针刺改善2型DM的着眼点,因为这一水平主要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信号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障碍,针刺在调节信号传递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加强这一水平的研究将是揭开针刺改善2型DM作用机理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机理时,我们还应立足临床,以疗效为指导,以反映2型DM程度的血糖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等作为效应指标,观察选择出对2型DM较为敏感的经脉及穴位,并对这些经脉和穴位进行筛选,优化和组合,为临床针灸治疗2型DM提供切实可行、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案。

[1]张艳红.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35例 [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51.

[2]韩彩云,刘石磊,王立宽.针刺治疗Ⅱ型糖尿病31例 [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26.

[3]钱秋海.糖尿病学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4]许能贵,粱兴绝.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效应研究 [J].中国针灸,1997,17(8):493-496.

[5]易玮.胰岛素抵抗机理及针刺干预的作用靶点 [J].针刺研究,2002,27(1):73-75.

[6]刘志诚,孙凤岷,朱苗花,等.针灸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1):5-7.

[7]魏立民,马博清,叶蔚.糖尿病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2,23(1):18-21.

[8]薛莹,刘超.胰岛β细胞群的变化规律 [J].江苏医药,2007,33(6):603-605.

猜你喜欢

针灸针刺受体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