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2011-03-31李桂红

关键词:公益性农民传统

李桂红

(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信阳464000)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李桂红

(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信阳464000)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农村传统文化提升农村公益性文化内在底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抓好农村公益性文化机制建设,整合各种力量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对策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需要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一、提升农村公益性文化的内在底蕴

(一)要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作为发展的源动力,提升自身的内在文化底蕴。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却在日益凋敝,“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1]面对传统文化日益衰败的事实,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二)要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

农村文化传统色彩浓重,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要使传统在现代土壤中焕发新芽,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

(三)要开发和培育特色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农村原生态式的传统特色文化历久而弥新,孕育着无穷的活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在挖掘农村传统文化特色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上做文章,将乡土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开发和利用,培育和形成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挖掘、整理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使这些“特”色珍品焕发新彩;发展以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事业,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这样,既可以保证传统特色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又激发了地方经济的内在活力。

二、抓好农村公益性文化机制建设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投资机制

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举步维艰的关键因素。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机制,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后盾。地方政府需要更新观念,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明晰发展思路,把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基层领导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要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稳定增长;设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保证农村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项目和设施的经费需求;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政府相关预算资金的公示制度,公开、透明政府资金的使用。

(二)建立完善的运营服务机制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营服务机制作保障。其一,各文化相关部门要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实现部门、区域之间的有效协调,做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上的互补与共享。其二,构建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统筹规划、完善县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其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如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送文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其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制度。虽然国家出台有关文化法律法规文件达900余件[2],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应当尽快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法制基础上的规范运行。

(三)建立农民主体发展机制

能否调动和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成败。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形成促进农民主体发展的配套机制。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农民才会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培养农民公民意识,关注农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意识的提升能有效增强农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自觉性。三是加强各种农村教育和培训,关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培养农村专业人才

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重要支撑。其一,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形成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实施社会公开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发展;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的业务教育和培训要经常化、制度化,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其二,积极培养农民业余文化骨干,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那些散布于农村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家”们,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要爱护和培养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鼓励社会捐赠

可以借鉴外国经验,鼓励社会捐赠,拓宽投资渠道,制定相关优惠税收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或捐助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另外,一些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企业家、社会名人、地方能人,政府也可以动员起来,通过捐钱捐物等方式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出资出力。

(三)扶持农村民间组织

农村民间组织,类似西方非营利性组织,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民自发组织,能够“填补”政府功能的某些空白,尤其是在文化领域里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是基层政府的有益补充形式。如农村老年协会作为一种“民间权威”组织,在农村公共文化领域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中介作用。应积极扶持红白理事会、扶贫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农村民间组织,特别是民间演艺队、秧歌协会、锣鼓队等民间自办的文化组织,依托他们来灵活促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实践探索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随着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会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

[1]薄小波.复活乡间绝活,传承文化精粹[N].文汇报,2007-12-12(1).

[2]顾肖荣,徐澜波,张明砷.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3(1).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249.20

A

1673-1395(2011)02-0122-02

2010 -12 2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SH006);文化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10DG37)

李桂红(1970-),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中共党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公益性农民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