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2011-03-31段学勤蔺朝坤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习语英汉语言

段学勤,蔺朝坤

(1.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段学勤1,蔺朝坤2

(1.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习语是语言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其形式简明扼要,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它们与社会、历史、宗教等诸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文化倾向、自然地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元素。所以要透彻地研究习语就要挖掘隐藏在它们之后的文化元素。

英汉习语;对应关系;文化因素;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甚至在同一国家之内也有多种地域文化共同存在。语言为各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当了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语言作为文化的分支和特殊组成部分,是保障文化传承的纽带。与此同时,文化又塑造了语言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的多数行为包含在言语之中,如典礼仪式、歌曲朗诵、谈判交流等。每一种语言都提供了与其紧密关联的标志。每一种语言都能成为与其紧密关联的文化的象征〔1〕。习语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反映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2〕。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外壳,习语的研究很难做到只从单纯的语言角度出发,因为语言归根究底受文化的左右。由此,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考虑文化因素势在必行。那么研究习语的目的何在呢?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劲风横扫世界每一个角落,各国间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各方面合作空前紧密。跨文化交流就必不可少,成功的交流带来的是机遇、财富与和平,否则冲突、偏见和对立就紧随其后。习语是语言中晦涩难懂,较难掌握的部分,也是作为衡量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流利和地道程度的准绳。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对习语深入全面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更能够促进各国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在对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尽管两者间存在着相似或相近的对应关系,但整体来看不对应或者部分对应的关系仍然居主导地位。下面将一一展开来说。

(一)大致对等关系

1.文化重叠

由于生活在同一星球上,人的身体构造、认知过程、饮食规律等生活基本要素或多或少会有重叠的地方。那么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之下,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习语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不管是外形结构还是修辞色彩。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在西方人的眼中西方是生命的终结,那里是太阳西沉之后到达的地方。这一点与中国佛教中把西方比作极乐世界不谋而合。这一默契在习语“上西天”和“go to the west”反应出来。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与“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3〕。当中的“合抱之木”与“great oaks”相对,“毫末”与“little acorns”所指相同,而且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伟大生于卑微之中,不论在形式还是语意上都能激发同样的想象。

诸如此类的对应习语还有,“seeing is believing”和“眼见为实”,“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与“旁观者清”,“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 yard”与“得寸进尺”,“smooth waters run deep”和“静水深流”,“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和“滴水穿石”,“be on thin ice”和“如履薄冰”等。

2.语言移植

纵观历史,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和其他文明孤立开来。文明的前进和升华要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来文明以补充自身发展中的不足。近代以来,世界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政治体制,许多富含异域特色的词在中文中涌现。这些词汇为神州大地引进了全新的西方思想理论,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和呈现能力,中国从此与世界接轨。中华文明中自然也不缺少璀璨的部分,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引来许多西方学者的钦羡。再加上贸易往来、战争移民等因素,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日益频繁,文字和语言的移植也就成为了必然。

在英语的寒暄语中有“long time no see”的句子,它就是借用汉语中“好久不见”。因为不管从语法还是结构,正式英语中绝无这样的表达。相似的例子还有“lose face”(丢脸),“paper tiger”(纸老虎),“running dog”(走狗)也都是语言植入的产物。

相对而言,英文习语植入中文习语的现象更加常见。据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汉语中的外来词语和表达达到了一半左右,而英语外来词和表达占了1%〔4〕。英语习语中“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源于《圣经》,当进入汉语时就被直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5〕。随着文化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被借入的英文习语也随之增加。以下便是它们中的代表:“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castlesin the air”(空中楼阁),“sour grapes”(酸葡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the last dinner”(最后的晚餐),“ugly duckling”(丑小鸭)等。

(二)部分对等

1.语意相等,文化指代各异

通过探寻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可知,两者绝对相等的现象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有着微妙的差异。从本质上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再加上语言所处的国度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自然气候上存在差异,使得各自语言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节讨论的重点是那些在语意上相似而文化所指各异的英汉习语。

“大海捞针”和“search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在语意上都是表达某样东西极难找到。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两个习语中存在着细微差异,“大海”和“haystack”,除此之外其他部位都大致对等。但是不管是“大海”还是“haystack”表达的意思都是搜寻范围极广。虽然二者用来作比较的物体不一致,但目的和语意殊途同归。

“挥金如土”和“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的内涵都是花钱挥霍无度。可以想象,在邻近大海的英国,人们天天面对大海,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即使穷人看来也是没有多大价值,好比富豪对待金钱一般。而在中国,更容易勾起人们类似想象的莫过于泥土。中国幅员辽阔,土地宽广,临海的区域不过弹丸之地,更多的地方就只能与土地打交道。两国人民采取了不同的指代事物来表达同样的语意,从中不难发现两个国度自然气候差异的影响。

像这样语意相等但文化指代各异的习语不在少数,碍于篇幅,只能列举一二:如“drink like a fish”和“牛饮”,“to 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和“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等等。

2.语意相等语用范围相异

有些英汉习语的外表相似,甚至词典上的翻译也一致,可是在运用的时候却不见得彼此都完全相等,即语用范围相异。如果不顾目标语的语用范围,只按照母语的语用范围去生搬硬套,最终会使说母语的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困惑不解。语言水平的高低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一点在翻译作品中尤为突出。精准的习语就犹如木匠钉钉子,一语中的。“To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和“贪多嚼不烂”,前者想要表达的是企图干自己对付不了或完成不了的事,有“力不胜任”的意思。后者虽然形象和前者极其相似,但主要偏重于量。典型使用场合是指学习时,学的太多无法消化〔6〕。可见两者的对应程度并不太大,前者的语用范围更加广泛。“New brooms sweep clean”和“新官上任三把火”中,英语习语的语用范围较之更广,不仅可以用于新任职的官员,也可以用于平民和物品。而汉语中这个习语的使用者大多只用于新上任的官员,并带有贬义。

这样的例子还有“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和“方凿圆枘”,前者比喻在团体中不适应或者不称职的人,比较常用,而后者则是强调“不投机,投合”,是相对生涩的词语。“plain sailing”和“一帆风顺”,“follow in somebody's footsteps”和“步人后尘”,以及“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和“五十步笑百步”。

(三)对应空缺

1.结构相似涵义不同

翻译中时常遭遇“假朋友”,所谓的假朋友就是存在于两种语言或方言中听起来或看起来相像,而涵义差异大的词组或句子。英汉习语中这样的现象很多,它们借用同样的结构,但表达的意思却丝毫没有关联。受母语惯势的影响,许多这样的假朋友给学习者准确使用习语设置了陷阱,因而认清这些假朋友与母语中习语的差异将会有很大裨益。

“pull somebody’s leg”根据《牛津英语习语词典》〔7〕的解释是“tell somebody something which is nottrue,as a joke”,即捉弄或和某人开玩笑。乍看之下,这个习语和汉语中的“拖后腿”极其相似。这两个习语中的前者已经完全失去了“腿”的本意,而后一个习语还是和腿有关联。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eat one’s word”这一习语,在字面上和汉语中的“食言”相等,在语意上却截然不同。前者指承认说过的话是错的,而后者则表示不遵守承诺。“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分别的意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或者两个根本没有共同点的人竟然在了一起”和“尽管生活在一起,两人各有各的打算”。

2.文化意象空缺

语言生来就被烙上了文化印记,许多文化意象在另外一种语言找不到对应。这一普遍现象同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由于历史、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学作品等诸多文化因素的不同,文化意象空缺大多来自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宗教典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习语往往不能套用另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汉语中的习语如“叶公好龙”、“三顾茅庐”、“滥竽充数”、“名落孙山”等,或英语中的“Damon and Pythia”(莫逆之交),“one's John Hancock”(亲笔签名),“cross the Rubicon”(破釜沉舟),“meetone’sWaterloo”(遭遇惨败),“Achilles'heel”(致命弱点)等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文化溯源

针对以上习语中出现的各种差异,作者一直强调语言之后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对英汉习语多种对应关系的探讨之后,对影响英汉习语不同对应的文化因素的考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化特征

1.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角,隔英吉利海峡与法国相望,四面环海。再加上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国内任何地方到达海岸的距离都没有超过125 km。英国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航海和捕鱼业上发迹,所以在英文中和捕鱼、航海相关的习语就俯拾皆是,“from stem to stern”(从头至尾),“know the ropes”(掌握诀窍),“all at sea”(茫然不知),“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等都是其产物。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侧,海岸线虽延绵数千公里,但由于国土面积广,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农耕为主,所以捕鱼和航海业远远不及英国。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大多习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如“五谷丰登”,“刨根问底”,“谷贱伤农”等。

2.商业主导和农业主导社会

自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科技先进,工业发达,被冠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财力,英国先后侵略了亚洲和非洲的众多国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夺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满足飞速发展的国内市场,所以英国的文化中带有强烈的商业意味。习语中的“in for a penny,in for a pound”(一不做二不休)足可见其野心,“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可见其节俭,“be rushed off one's feet”(马不停蹄,奔忙)可见其奔波。

而万里相隔的中国历来提倡“重农抑商”,每年皇帝要举行隆重祭天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祚永昌。大多商人把赚来的钱财用来购置土地房产,靠这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古代的农学大家更是层出不穷,纷纷著书立说来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这又从习语“衣锦还乡”、“去末归本”可见一斑。

(二)自然地理

1.气候差异

英国地处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均匀,唯一的缺点是天气变化万千,人们在一天当中可体验四季变化〔8〕。夏天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节,所以才会有莎士比亚把爱情比作夏天的名句。习语“rightas rain”(十分健康)反应的是雨天已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常规,不下雨反而不正常。受气候影响产生的习语还有很多,如“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it never rains bu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in a fog”(一头雾水)等。中国的气候比较稳定,但是四季分明,各季节分别展示自己独有的特色:春天温暖和煦,夏日炎热火辣,秋季凉爽宜人,冬天冷寂萧瑟。许多反应中国天气特色的习语如“雷厉风行”、“满面春风”、“嘘寒问暖”遍及生活各个方面。

2.地形和区域特征

由于和缓的地形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英国的地表植被呈现典型的温带特征,多以温带阔叶林和草地为主,所以当地的畜牧业发展独具优势。而华夏大地纵横数千公里,国土跨越了从热带一直到寒带的广大区域,地形复杂多变。英汉语习语“雨后春笋”和“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都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但由于英国地处温带,不产竹子,生长较快的是蘑菇,所以用的是“mushrooms”。这一点很能体现两国的区域特色。

(三)文化倾向

1.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结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任何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浸润在一定的社会风俗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一定影响,触及其社会成员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受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因素的影响,个人也相应在文化层面接受影响。这一点可从两国赋予动物和颜色词汇的不同涵义中体现出来。“白色”在英美文化中常含褒义,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hand”(廉洁),而中文中白色却恰好相反,大多表示贬义:“唱白脸”(在矛盾冲突中令人讨厌的角色),“小白脸”(含戏谑的称呼),“白眼狼”(忘恩负义的人)。狗在英语国家不仅看家护院,更是人们的忠实的伙伴,备受宠爱,所以关于狗的习语就明显带有褒义,如“dress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讲究),“lucky dog”(幸运儿)。而在中文中,狗的形象变得龌龊、肮脏,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另一个备受争议的就是“龙”和“dragon”。虽然它是一种臆想的不存于现实当中的动物,但在中国它不仅被视为能兴云降雨的瑞兽,而且还被当作华夏民族的图腾来崇拜,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下至平民草根以“龙的传人”为自豪。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喷火的长尾蜥蜴,它凶残暴虐,是邪恶的象征。被尊为英国民族史诗的《贝奥武夫》讲述的就是一个与龙搏斗最后牺牲的英雄,平时“dragon”也用来形容严厉的人和凶恶的老妇人。“dragon's teeth”(相互斗争的根源)等习语也就有了贬义。

2.宗教信仰

全世界范围内,基督教无疑是世界最大的宗教,英国的信教人口占总人口的71%,基督教可以说影响了英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人们在饭前要祷告,在政府中担任大法官的人必须是罗马天主教信徒,君主则须是英国国教信徒。习语中有“man proposes and God de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Have God and have all”的说法。在中国文化中,影响较深的有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儒教。道教中提倡养生和炼丹之术,许多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也遁入道教成为虔诚的教徒,道教得到皇家的支持后发展更为迅速。而儒家的思想自汉武帝后被皇家采纳为主导的治国思想,儒学成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修课,所以儒学在整个封建时期兴盛不衰,儒门人才济济,自孔丘之后,有孟珂、荀况、董仲舒、朱熹等一大批精英。汉语中有“半卷论语治天下”的夸张说法,也有“得道成仙”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宗教语言,可见各种宗教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深远。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人类语言在存在普遍性特征的同时,语言也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血肉相连。语言伴随民族发展各个阶段,它既表现民族精神,又作为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9〕。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语自然也具备以上特征和作用。从对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二者间既有遥相呼应,又有貌合神离的对应关系。然而由于植根于两种不同文化之中,它们之间的对应常常表现为后者。大多语言学习者在母语模式的影响下较易受那些貌合神离习语的困惑。要提高语言学习功效,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必须深入地挖掘文化层面对语言的影响,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

〔1〕Fishman Joshua A.Whorfianism of the third kind:ethnolinguistic diversity as a worldwide societal asset〔J〕. Language in Society,1982(11):1-14.

〔2〕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潘丽红.英汉习语对比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异同〔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4〕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英语习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9〕舒春玲.语义空缺的英汉习语的跨文化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70-271.

(责任编辑 党红梅)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DUAN Xueqin1,LIN Chaoku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Over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idioms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the gem of language with concise form but profound meaning.Moreover,they are linked to society,history and religion intimately.It can be found that idioms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to different extent by comparison.The deep roots which influence their differences lie in cultural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inclination,geography,custom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like.Therefore the intensive study of idioms i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influents behind them.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corresponding relation;cultural factor;difference

H313.3

A

1672-2345(2011)11-0022-05

2011-08-18

段学勤,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我有我语言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