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代白族政治家杨名飏的民生思想及当代价值

2011-03-31黄正良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灞桥云龙民生

黄正良

(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试论清代白族政治家杨名飏的民生思想及当代价值

黄正良

(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杨名飏著《关中集》中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它深切地表达了杨名飏对人民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关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深入研究杨名飏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杨名飏;民生思想;当代价值

“民之疾苦,唯民知之最真;事之逆顺,唯民知之最切”〔1〕。留心民瘼,改善民生,势必要倾听民众的心声,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在中国历史上,道光年间陕西巡抚杨名飏就是一个为官清廉、关注民生的典范。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深入研究杨名飏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杨名飏,号崇峰,白族,云龙石门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卒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终年79岁。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杨名飏首赴科试,授优贡,委鹤庆州训导,因政绩卓异,荐加一等。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科试,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一篇论文而中举,十四年(公元1809年)荐赴陕西供职。至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任延榆绥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升任陕西按察使,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任陕西布政使,同年九月,任陕西巡抚,授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九月,解职还乡。他一生写过不少疏、奏、谕、记等应用文书,集成《关中集》。云龙县诺邓镇虎头山观音石窟中有他题刻的“石门八景”和咏“石扇”、“石杖”、“石床”、“石足”等诗碑。杨名飏从19岁出任鹤庆州训导至解职,入仕45年,由训导至皇封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正二品衔,官高禄厚,但他并非养尊处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陕西和家乡云龙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光绪《云南通志》、《新纂云南通志》均为其专门列传。光绪《云南通志》载:杨名飏“去任汉中时,士民赋诗赠之曰:存爱集,为勒石鸡头关,以志遗爱,所在多立祠以祀”。《新纂云南通志》在其传后写道:“杨名飏简静敦惠,学行坚白,守土理民,累有名迹”。“始名飏守西安,吏民怀德,勒石鸡头关,以永去思,时人比之甘棠,今其迹犹存云”。可见,杨名飏为民兴利除弊的思想和行动是有口皆碑的,至今为人们所敬仰。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改善民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杨名飏的民生思想

杨名飏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关中集》和身体力行之中。《新纂云南通志》载:“名飏文章格律虽不甚高,然观其全卷,多兴养立教兴利除弊之文,读之而名飏治秦政绩可以想见。此关系政治文字,不宜以格律论也,后附蚕桑简编尤治关中要”。杨名飏主张政在得人,为官要仁廉。他在《寓汉南同官书》一文中写道:“窃闻政在得人,以亿万生灵家性命,而付托於牧令一身,精神不到之区,即弊窦丛生之处。虽不遑暇逸,欲求案无留牍,野鲜冤民,犹有不能,又况利欲薰其心,晏安鸩其性,不念赤子之嗷嗷待哺,穷黎之淹淹欲毙,纵幸逃纠於八法,能无愧于五衷?州、县为亲民之官,知府有表率之责,若亦不念切民瘼,躬选刻厉,能不有厥职,自负初心乎?”综观杨名飏一生,无处不表现出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思想。下面从杨名飏关心教育、关心人民疾苦、重视交通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几方面来谈谈他的民生思想。

(一)重视教育

教育是开化民智,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杨名飏对教育的关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人才

杨名飏十分关心和爱护人才,在任陕西巡抚期间捐资置田,筹集卷金,奖励应试学生。《关中集》载:

经前藩升任滇抚何中丞煊发典营运三年,该息三千六百金,益以纳监公。余一千五六百金,每科会举人各给路费二十金,届期发交驻京提塘,查明入闱人数,按名分送。窃唯省会去京已有二千余里,他乡北上更远四五十程。其在素封之士,乘肥马衣轻裘,不受百镒之金,何须五秉之粟。又况世家大族,葛藟能芘其本根,萝茑得依于松柏,将伯之助予者,既众友生之馈赆者亦丰,不难既日启行,克期而至。若彼寒唆之儒凿壁偷光,燃糠照读,泮宫采藻,仅余嚼菜之香,紫陌寻春。绝少点金之术,既无门以告贷,方思弹铗归来,每裹足而不前,谁肯后车以载?然则以数十金者,继富原弗加多,周急不无小补,此则来帛戋戋之意,爱才拳拳之心,有不能己者。凡我分符斯土,及兹聚族是邦者,尚其广为集腋,不吝解囊,将见杖策争先,着鞭恐后,云梯直上,无嗟行路之难。凤齐飞各遂登瀛之志,岂不蒸蒸渐成盛事,蔼蔼更多吉人哉!

余守汉中,亦为置田以作卷金,继膺藩篆欲为通省卷金筹正,有志焉而未逮。检阅卷宗,见有嘉庆二十二年,阳故绅国子监学正衔雷茂林曾捐银四千两,呈请充作通省卷金。经历任藩司,发商生息,阅今九载,除给同州府属卷价外,积存本利银九千五百余两。爰为之计以一分行息,三年该利银二千八百余两。每科制备陕省试卷六千副,余银可敷恩科之费。其省卷价,前颜方伯伯焘已为筹备,按名移陕,应无庸议。嗣后每科三场,两省士子试卷均无需购买,并投卷杂费亦为筹足,不须费用一钱。士子场前得旅馆,潜心举业,可以无事纷驰矣。

从以上两段引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杨名飏为保障考生顺利赶考和取得好成绩,实在是费尽了心机。他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将捐资、置田的资金及存款利息用于考生路费、提供免费试卷、奖励优生,其爱才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2.重视书院建设

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杨名飏在任陕西巡抚期间,十分关心书院建设,先后对当地的书院和考场进行修缮,改善了办学条件。如在看到考场屋矮檐低,采光不够时,发动捐资修缮,给考生创造了宽敞明亮的考试环境,赢得诸生的感佩。《重修汉中考棚号舍记》云:“汉南十一学考棚旧系草庐,前南郑郭明府嵩易以瓦屋。迄今五十余年,生童加多,东西号几于手不能叉,膝不能容。又以屋矮檐低,日未入砖,而已朦胧不辨矣,诸生苦之。余目击愀然,思为改作。南郑王明府光宇、城固俞明府逢辰力赞其成,各劝好善之士捐银一千三百金。台基筑高二尺,间架推广五尺,廊檐加长一丈二尺。柱则易以大木,檩则代以过梁。两厢增四舍凑成十有八间,共得一千八百座,新制桌凳五百七十具。从此跻之爽垲,俾多士于几明窗之下,忘其为寸晷风檐,得以纵横笔阵。”

其次,对捐资助学的人作志记给予歌功颂德。还有制定书院学规,规范书院管理。可见杨名飏在发展教育上,不仅关心考生生活,而且重视书院硬件建设,尽量改善办学条件。

3.关心家乡教育

杨名飏学优入仕,深刻体会到兴办教育的重要。解职还乡后,他认为:云龙“科第早已渐开,贤能亦经继起”,主要原因是云龙有“传心”和“龙门”两书院。于是在云龙石门捐资创办“彩云书院”(遗址在今云龙一中),建校舍83间,置租谷700担,共集资银约9 420两。并亲自任“彩云书院”主讲,他自谦为“补读少年未读之书,以寡晚年欲寡之过”。“彩云书院”的创建,有效推动了云龙教育事业的发展。

4.倡导家乡人民学习汉语

杨名飏认为常讲白族话,往往造成学文化的障碍,不利于广泛交流和沟通,于是极力提倡推广使用“京腔”(北京语),主张学汉语与学文化同时进行。在他的倡导下,石门井士民中,一段时期内推广使用“京腔”成为风气,对后来加强云龙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二)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杨名飏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时候,不顾生命危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次汉水盛溢,泛浸兴安城,名飏率吏役救治。舟行至石泉,风涛大作,县令叩头固止名飏,请更陆行,名飏不可,曰:吾奉天子诏,为民牧守,民今陷溺且死,敢爱惜己身乎?遂行不顾,至则先斥私禄五千金,更募假富民钱,数日中集资至巨万,出官粟以瞻,贫乏多所全活〔2〕。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杨名飏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曰:采薪以供课,性命不惶恤也。为此杨名飏在沘江上倡修铁链桥,桥建成取名“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乡之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3〕。杨名飏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捐资银四千两交永平县买田生息,代云龙雇夫马,以解云龙人民饥寒交迫之苦(见《云龙州艺文志》)。杨名飏为民排忧解难的事迹举不胜举,有的还将其为民兴利除弊的善举编纂成故事,流传乡里。可见杨名飏无论是做官,还是退位回乡,时时处处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实在是深得民心。

(三)重视交通建设

杨名飏重视交通建设,在任陕西巡抚期间,倡修古城西安东二十里处的灞桥。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灞桥屡建屡毁,使用寿命不长。杨名飏总结前人多次重修的经验,深入调查,掌握灞河水性,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征集附近官绅士民、桥匠民工,重建灞桥。此次重修,他采用多跨的桩基础石制排墩简支木梁,基础牢固,造型美观,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此桥历120多年,安然凌架于灞水之上,承受络绎不绝的车马人行。杨名飏主修的灞桥,显示出我国古代造桥的精湛技艺。杨名飏不仅为官期间重视桥梁建设,去官回乡后依然关注家乡交通建设。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杨名飏在家乡石门捐资倡修“青云桥”,解决了石门段沘江东西两岸人民的交通困难,此桥现存,依然发挥着它的通达功能。

(四)重视农业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是杨名飏民生思想的核心。杨名飏处在社会生产力仍十分低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他从农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他为官期间,颁布了《劝民勿杀耕牛示》、《种洋芋法》、《劝课桑树谕》等以厚民生。

杨名飏在陕西任职期间,正值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天灾不断、战乱频仍的道光年间。杨在陕西各地济贫、赈灾、修水利、办交通、建城池、修仓储,大力提倡栽桑养蚕,推广洋芋栽培,保住了一方平安,深得民心。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杨名飏颁谕《种洋芋法》,要求各府、州择地播种,采买洋芋种一万斤,分发延、榆、鄘、绥四府,令各府、州择地播种,改变南山一带“多赖包谷以养生”的状况。杨名飏出巡汉中,见路边屋角、园畔堤边尽多隙土,因令广栽桑树,并著有《蚕桑简编》为法则,经6年后,栽成桑树64万余株,养蚕织缣之家获食其利。杨名飏总结出树、畜是养民善政之本,特颁《劝课桑树谕》以厚民生。他所苦心编制的《蚕桑简编》、《种洋芋法》,实为当时广为流传的科普读物,对推广普及农业科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劝课蚕桑以厚民生示》虽名为陕西巡抚的文件指示,实为推广蚕桑养植的一份战报、檄文。《劝民勿杀耕牛示》,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小题大做,并且作为一个巡抚高官来管区区“牛事”,似乎有点大材小用。其实不然,在社会生产力仍十分低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农民家庭,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无耕牛,牛之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作为府州县官,抓好了保护耕牛就抓住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杨名飏在陕西以及入朝供职期间,不断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介绍回家乡,他所著的《蚕桑简编》和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劝桑行》在云龙广为流传,如:“卒岁无衣怎样好,豳风自有蚕桑道;绮罗岂是天孙裁,全在人工勤织造”,“号寒雪夜空悲迟,劝尔栽桑要及早;盘条最爱春风嫩,采葚须知芒种老;路旁墙下随意插,一片荒郊绿云绕”。这些诗歌的传唱,起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促进了云龙蚕桑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杨名飏实不愧一位求真务实,一心扑在农业及农民利益上的好官。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腐败的清王朝晚期的巡抚大员,能这样体察民情,这样真心实意地为民着想,脚踏实地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确实难能可贵〔4〕。

二、杨名飏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先贤无不把重视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才有保障,其要义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5〕。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6〕。《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晚清政府漠视民生问题,也无力解决民生问题,外国列强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压制又加剧了民生问题的危机。孙中山深切同情广大人民的生存境遇,并亲身体验了欧美国家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因而力倡民生主义〔7〕。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实现、超越了历代先贤的民生理想。但如何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当前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杨名飏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官员,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一生清正廉洁、为民兴利除弊,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君为本”的挑战和超越。比如,他千方百计置田、捐资改善办学条件和为学子排忧解难的实绩,对我们今天践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具有示范作用;他重调查、重质量的建桥理念,是对民脂民膏的最大节约,对于我们今天存在的不少“豆腐渣工程”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于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他为了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每一个政府官员学习的榜样。杨名飏的民生思想,与今相隔近200年,但对于我们今天的民生工程仍不失其启迪和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研究。

〔1〕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6.

〔2〕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通志馆印,1942:198.

〔3〕杨宗汉.道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杨名飏〔J〕.大理文化,2007(6):51-52.

〔4〕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古籍中的大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35-436.

〔5〕宋元人.四书五经:论语章句集注:颜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51.

〔6〕梁启雄.荀子简释:哀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2-373.

〔7〕陈金龙.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1(1):22-26.

(责任编辑 杨朝霞)

On YANG Mingyang'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ts Comtemporary Value

HUANG Zhengliang
(Dali University Library,Dali,Yunnan 671003,China)

Guanzhongji,a book rich with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was written by YANG Mingyang.It unveils YANG's deep concern of common people's living,surviving and developing.As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domestic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fresh study of these thoughts are now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the setting of human-center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the quick improving of peopele's livelihood as the key to social construction.

YANG Mingyang;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comtemporary value

K207

A

1672-2345(2011)11-0001-0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云宣通(2008)29号〕

2011-08-08

黄正良,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灞桥云龙民生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元代灞桥工程技术探析
苏云龙作品
灞桥月
美丽的灞桥
等你在灞桥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