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2011-03-31黄桂辉王贤玉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3期
关键词:蚕体蚕座蚕室

黄桂辉 王贤玉

(贵州省蚕业研究所 563006)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会出现僵化现象,很难腐败,因此,真菌病又叫硬化病或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赤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曲霉病和绿僵病。

1 真菌病的发病规律

1.1 传染来源

大多数僵菌不仅能寄生家蚕及其它昆虫,而且能在有机残体上营腐生生活。真菌孢子多在寄生尸体或有机体外部形成,数量多,质量轻,可随风漂到各处,一遇到适合的环境即可发芽增殖,且对不良环境有一定抵抗力。所以发过僵病的蚕沙、病蚕尸体等处理不当,病菌可形成大量孢子,到处飞散,成为新的传染源。家蚕真菌病原可感染野外昆虫,患病昆虫的排泄物及尸体形成的分生孢子污染桑叶而感染家蚕,晚秋季节,气候环境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桑园染病的昆虫又比较多,因此易发生僵病。白僵菌制剂作为农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若采用的隔离和消毒措施不当,会使孢子逸散,污染环境。

1.2 传染途径

蚕真菌病是由真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真菌的病原分生孢子通过空气、蚕具、簇草等介体带进蚕座并附着于蚕的体壁,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发芽,生成芽管穿入蚕体内,在蚕体内形成营养菌丝寄生繁殖,摄取蚕体营养,同时分枝,增殖到致病数量后,蚕开始表现病症。

1.3 发病条件

1.3.1 温、湿度

任何真菌病原的分生孢子的发芽生长都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温度过高或过低或过分干燥,即使有分生孢子存在,也不一定能引起感染致病。白僵菌:适温 24~28℃,10℃开始发芽,28℃以上受抑制,33℃以上不能发芽;绿僵菌:适温 22~24℃,25℃以上不利分生孢子繁殖;曲霉菌:适温 30~35℃,嗜高温。在温度 25℃下,98%~100%相对湿度最适合分生孢子的发芽、生长,70%以下即不能发芽。

1.3.2 发育阶段

蚕儿体皮结构与感染发生关系密切,蚁蚕、小蚕、各龄起蚕、熟蚕和初蛹,由于体皮较薄而粗糙、多皱,且缺少脂质,易为僵菌孢子附着和发芽管穿透。随着蚕龄增长,食桑增多,体皮逐渐骨化,坚硬增厚,对僵菌感染、逐渐下降。

2 真菌病的发病原因

一是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和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造成蚕室、蚕具真菌残留。

二是把养过大蚕的蚕室又作小蚕室用,引起小蚕室带真菌而发病。

三是发生僵病的病死蚕乱丢乱放,未严格处理好病死蚕尸体,致使真菌扩散。

四是蚕室内湿度偏大,蚕座内没撒干燥材料,除沙次数少。

五是蚕期中,蚕体、蚕座消毒次数少,或未用药消毒。

六是忽视桑园治虫工作,使发生僵病的害虫污染了桑叶及周围环境引起家蚕交叉传染发病。

3 防治措施

3.1 彻底消毒,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

蚕前用漂白粉和甲醛制剂进行蚕室蚕具以及养蚕周围环境的喷洒、浸泡、薰烟、尽可能杀灭养蚕环境中存在的病原物。蚕期中为了杀灭已带进蚕座甚至已附着在蚕体上的真菌分生孢子,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一般在蚁蚕及各龄饷食前使用一次,但在真菌病发生时,每日一次,撒粉量以蚕座上落霜状为度,撒粉后约经 10min,加网给桑。僵病蚕及其尸体要及时拾出,倒入消毒缸后集中销毁,不能收集晒干出售。蚕沙要集中沤制,切不可乱倒乱放,以免随风传播。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及蚕室周围,用含有效氯 1%漂白粉液进行彻底全面消毒,不留死角。

3.2 增强蚕农科学养蚕意识

一是执行“专室、专具”制度、采取小蚕大蚕分室饲养。

二是加强通风排湿,控制蚕座蚕室的合理温湿度。雨天、阴天室内湿度大时,可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勤除蚕沙,保持蚕室清洁卫生。

三是进行桑园治虫,预防交叉传染发病。

猜你喜欢

蚕体蚕座蚕室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夏秋养蚕有三早
沼气养蚕的技术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
养蚕眠起处理方法
蚕品种华东×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