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粳7号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1-03-31王永超刘宏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亭湖区花肥叶枯病

张 骅 王永超 刘宏伟 王 苹

(1.亭湖区作栽站,江苏 盐城 224051;2.亭湖区农业委员会,江苏 盐城 224051;3.亭湖区植保站,江苏 盐城 224051)

连粳7号系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育成的中熟中粳类型新品种,201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8)。2010年亭湖区引进种植,2011年该品种作为亭湖区水稻高产创建的主推品种,表现出产量高、综合现状好的特点。

1 产量表现

2011年亭湖区在便仓镇思源村种植300多hm2,平均产量723.98 kg/667 m2,2011年全区作为水稻高产创建的主推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690 hm2。虽然受6月中旬前的干旱,7、8月的涝灾天气影响,但连粳7号仍表现出高产稳产的优势,比全区水稻单产增长17.1%。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适中

2011年连粳7号在亭湖区便仓镇白脚土区5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50 d左右,植株高98 cm,一生总叶片数17张,地上部5个伸长节间,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亭湖区旱育机插秧稀植稻田中应用。

2.2 茎秆弹性好

连粳7号后期生长清秀,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基部第1、2节间较粗壮,弹性强,抗倒伏中等,有效地控制了后期的倒伏。2011年全区大面积种植,无一例倒伏。

2.3 分蘖性强

连粳7号基本苗5.6万/667 m2,高峰苗31.4万/667 m2,穗长24.7 cm,上三叶平均剑叶长25.2 cm,倒二叶长26.8 cm,倒三叶长27.2 cm。

2.4 产量基础牢

连粳7号水稻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有效穗数294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3%,千粒重26.6 g,全生育期150~155 d。据2011年9月28日盐城市组织专家测产考察,成穗23.6万/667 m2,每穗总粒数132.3粒,结实粒90.4%,理论产量可达762.1 kg/667 m2。

2.5 抗逆性强

连粳7号田间表现综合抗性好,抗倒性好,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

2.6 口感好

根据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食味、口感好。

3 高产栽培技术

田间考察调查结果表明,连粳7号在本地栽培要协调好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关系,穗数和穗粒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在栽培策略上要适当控制基本苗,抓低位分蘖,争大穗多粒。理想群体结构为穗数22万 ~25万/667 m2,每穗粒数120~14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7 g。

3.1 适期播种

根据亭湖区常年气象资料,8月21~25日、8月26~31日、9月1~5日、9月6~10日常年日均温分别为24.6、25.6、25.3.、22.9℃,92%保证率日均温≥20℃、≥15℃的日期分别是9月25日、10月23日,临界安全齐穗期为9月10日,临界安全灌浆期为10月23日,9月5日至10月20日常年活动积温为932℃、平均日均温为21.2℃,昼夜温差达9.9℃。因此,亭湖区连粳7号齐穗期适宜在8月25日至9月5日,成熟期宜在10月20日之前,即其最佳播种期应该在5月10日至25日。

3.2 培育壮秧

培育多蘖壮秧是连粳7号获得高产的前提。秧龄在30 d左右,旱育壮秧指标为叶龄6.2~6.5、苗高20 cm左右、单株带蘖≥1.2个、基部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60%、基茎粗≥4 mm、根数≥20条。

秧田播种量水育秧播种25~30 kg/667 m2,旱育秧播量35~40 kg/667 m2,大田直播用种3~3.5 kg/667 m2,肥力低的秧田可适当加大播量,机插秧可推迟到5月20日以后播种,秧龄20 d左右。

控制秧田与大田比为1∶10左右,严格旱育旱管,培育矮壮多蘖壮秧。

3.3 适时移栽

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干整,放水整地耙平。水耙地前施土杂肥45 t~75 t/hm2,干整放水后施尿素300~375 kg/hm2、过磷酸钙900~1 050 kg/hm2、氯化钾 150~225 kg/hm2作基肥。麦茬稻应尽早移栽,一般在6月15-20日,最迟不超过6月25日。连粳7号适宜行距为27~30 cm、适宜株距为13.0~13.5 cm,栽足30万穴/hm2、每穴2~3苗,基本茎蘖苗数为100万~120万根/hm2。忌行距过小和穴株数过多。移栽要做到浅、直、匀、挺、少,即插得浅,行株距直,每穴苗数匀,苗株挺直,不漂不浮,植伤轻。

3.4 平衡施肥

连粳7号作单季稻种植,适合麦茬中稻栽培,秧田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巧施送嫁肥,培育适龄带蘖壮秧。目标产量9 000 kg/hm2的总施氮量为纯氮270~300 kg/hm2,同时配合施用磷钾肥。其中氮肥基蘖肥、穗肥适宜比例为6∶4。

移栽后5~7 d,秧苗返青立苗,需追施分蘖肥。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或等量含氮的复合肥或碳酸氢铵。结合施肥用丁·苄1.2 kg/hm2或丁草胺颗粒剂15 kg/hm2,拌尿素或细潮土撒施兼除杂草。追施穗肥,用尿素150~225 kg/hm2或等量含氮的复合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施用,用量各二分之一。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2.5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1.0时施用。穗肥要视苗情施用,群体大、叶色深的田块要少施,反之要多施重施。采用根外追肥喷施2%尿素、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2~3次。

3.5 科学管水

浑水栽秧,避免淀浆后栽插困难;活棵后浅湿交替灌溉,秧苗移栽后,寸水护苗活株,返青后浅水分蘖。总茎蘖数达到预期成穗数的70%-90%时,脱水分次轻搁田,高峰苗数控制在适宜穗粳的1.3倍以内。拔节至扬花期浅湿交替灌溉,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对水分较为敏感,必须保持10~15 d的2~3 cm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其他时间间歇湿润灌溉。成熟收获前5~7 d断水,以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整精米率。

3.6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依据病虫害防治标准、用药标准,实施病虫害综合专业化防治。农业防治上,可采取秋耕灭茬、春季灌水方法,压低螟虫冬后存活基数;可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灰飞虱越冬场所,压低虫口基数;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1代螟虫发生以及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减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可在田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等直接诱杀害虫。化学防治上,选用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生物源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咪鲜胺、三环唑、吡虫啉、三唑磷、噻嗪酮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遵守GB4285、GB8321等国家标准中的有关农药的使用要求,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实施农药轮换交替使用,禁用使用高毒、剧毒的化学农药。使用恶线清、浸种灵等浸种药剂处理稻种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秧田期重点防治灰飞虱、稻蓟马和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大田移栽后至分蘖期仍要抓好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防治,适时防治螟虫;穗颈瘟、枝梗瘟必须在破口初期用三环唑类农药防治1次,隔5~7 d再防治1次。近年来杂草稻和稻稗发生较重,在搞好化除的前提下应坚持深旋耕10 cm以上,并及时去除第1次灌水后浪渣,可有效控制杂草稻、稻稗发生。

3.7 适时收获

当90%的籽粒黄熟或齐穗后45 d左右开始收割。并保持一定晒谷厚度,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烘干机低温干燥处理,使稻谷水分含量保持在14.5%左右,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做到九黄十收,收时不混杂,不放在沥青路或污染过的场地晾晒,以确保品质优良。

猜你喜欢

亭湖区花肥叶枯病
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穗颈瘟的影响研究
立足常规课堂的化学微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花肥”教学为例
小猫花肥
水稻施保花肥与不施保花肥产量对比试验简报
亭湖区菱角-茼蒿水旱轮作绿色生产模式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研究一以盐城市亭湖区为例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