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1-03-30梁若鹄崔小岑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溶血性悬液

黄 彦 梁若鹄 崔小岑

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广东 茂名 525000

输血治疗是人类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其特殊性是药物不可替代的。从全血输注到成分血的推广应用,输血疗效更加显著,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下降。探讨各类成分血输注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既是对本站血液制品质量的事实确认,也是血站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血液制品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力依据。为此,笔者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茂名市8家医院用血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统计2006年1月~2009年12月2家三甲医院和6家二甲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反馈记录,将2006年1月~2009年12,即未开展血浆、汇集血小板滤白技术前的2006年1月~2007年12月及开展滤白技术后的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统计对比2个时间段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及2008~2009年各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滤白制品使用前后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

表1显示,2006~2007年输注全血及成分血共126635 U,39884人次输血,发生输血反应1303例,主要是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01%,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26%;2008~2009年输注全血及成分血127674 U,43609人次输血,发生输血反应755例,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12%;其次是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1%。2个时间段均未发生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P>0.05),而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2,P<0.05),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x2=204.3,P<0.05)。

2.2 同类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输注全血、悬液红细胞、冷沉淀、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0.035,0.131,0.032,P>0.05)。而血浆和汇集血小板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4,8.87,P<0.05)。见表 2。

表1 滤白制品使用前后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

表2 同类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比

2.3 2008~2009年输注各类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2008~2009年成分输血占临床用血的99.8%。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73%。病毒灭活血浆、机采血小板、冷沉淀与悬液红细胞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5,4.46,7.14,P<0.05),汇集血小板与悬液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0.51,P>0.05)。病毒灭活血浆发生输血反应明显低于非病毒灭活血浆的报道[1]。在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中,以发热反应多见,过敏反应次之,构成比分别是64.5%、35.5%。见表3。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2]。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大量快速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功能损伤等较少见。2006年1月~2009年12月,8家医院均无溶血、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反馈,2008~2009年与2006~2007年比较,输血反应类型构成比发生了变化(2006~2007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38.5%,过敏性反应为61.5%;2008~200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64.5%,过敏性反应为35.5%),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3,P<0.05)。这一结果主要是2008年1月中心血站开展了白膜法制备手工分浓缩血小板技术、汇集血小板滤除白细胞技术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冷沉淀原料血浆经2次离心制成。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液红细胞WBC、PLT均显著低于按常规方法制备的悬液红细胞[3];汇集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达到一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质量要求;病毒灭活血浆滤器的特殊结构,在吸附滤除亚甲蓝分子物质的同时,滤除了99%以上的白细胞和白细胞碎片,吸附大分子致敏蛋白,从而大大降低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而经二次重离心能明显降低血浆中WBC、PLT的含量,使经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所含的WBC、PLT减少。滤除白细胞技术的应用,是输血反应发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表3 2008~2009年输注各类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茂名市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制品有全血、悬液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机采血小板、汇集滤除白细胞血小板。洗涤红细胞、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蛋白清除率≥98%,4年输注486人次,至今无一例输血反应反馈。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各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全血输注占0.99%,低于悬液红细胞输注的反应率。分析认为,全血用量少,仅占红细胞类制品的5.36%,且80%为新生儿、婴儿用血,新生儿因自身抗体未产生[4],免疫应答系统未完善,输血反应的症状、体征不明显。血小板输注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比率最高,可能是血小板室温振荡储存导致白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浓度增高[5]。输注悬液红细胞与输注病毒灭活血浆、机采血小板、冷沉淀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站尚未开展红细胞滤白技术,8家医院也未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输血。长期输血的患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再次输入未经滤白的悬液红细胞易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

安全输血是指临床用血来自低危献血人群(定期自愿无偿献血者),并经采供血机构进行严格的输血传播病原检查和加工处理,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进行成分输血[7]。本站严格按《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管理采供血过程,供应的血液100%来自无偿献血,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8%以上,2006年1月~2009年12月无一例经血传播疾病的报道。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规范化,临床因血型不合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但其他类型的即发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存在[7],输血的有效性、风险性评估往往被忽视。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中心血站接受医院退回的血液制品56袋,冷沉淀出现微聚物的48袋。这些微聚物均匀分布,量多,能通过孔径为170 μm的标准输血器。全血及悬液红细胞中的微聚物因制品为红色而难以发现,大量输血时大量微聚物进入体内循环到肺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发生肺栓塞。施行体外循环时,输进的血不经肺处理,微聚物直接到脑更危险。微聚物导致的肺、脑毛细血管栓塞主要在于预防,患者在大量输血时采用微孔滤器(20~40 μm孔径)可除去微聚物。

输血是临床一种重要的救治手段,但输血也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医务工作者必须更新输血观念,增强现代输血意识,完善血液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输血指征[8],熟悉和了解当地采供血机构对血液采集、制备、筛查等情况,对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选用滤除白细胞血制品,或者加用白细胞滤器或微孔滤器进行输注,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

[1]江朝富,汪传喜.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72-77.

[2]杨成民,李富增,李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4-455.

[3]徐传国.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2):127.

[4]林霞,李琴儿,江建华,等.新生儿异型输血无输血反应原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666.

[5]杨慧,赵建平.输血不良反应62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443.

[6]李桂英.输注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红细胞悬液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 [J].淮海医药,2009,27(5):443.

[7]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48.

[8]范凝芳.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J].基础护理研究,2007,21(8):2222.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溶血性悬液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关于进一步强化以猪血为原料的饲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管控有关要求的公告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养血益气胶囊联合泼尼松片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