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活水”活化地理课堂

2011-03-20裘华英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活水生活

裘华英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相关规律的概括,所以一般是概念化、抽象化的,这在教学中就形成了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学生也由此产生了畏难、厌烦的情绪,而教学中枯燥的纯理论说教又难以让人产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孔子“以天地自然为师”的教育主张,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的课程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归根结底都在倡导教育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地理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理念,地理教学重要的是指向生活,而不是指向“本本”。

如果我们将鲜活的生活“活水”注入地理课堂,把文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让学生用生活现象去感悟比较深奥的地理问题,用生活经验去体验难以描述的地理现象,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一种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真社会”效应,易于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之间架构认知的桥梁,从而活化地理课堂。

一、巧借生活用品,加深规律认识

有些较复杂的地理规律仅凭教师的理性讲解,学生只能是云里雾里,如果我们用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就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了,看过就记住了,操作过就理解了。如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是学生最弄不清楚的。南北半球、地轴的倾斜方向、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位置、公转方向,四者的判断是个难点。教师一般都是指着书中的图告诉学生:从北半球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地轴向右倾斜,二分二至时的位置如图所示。但书上给出的只是地轴右倾时的北半球上空图,练习题和测试题中却经常出现地轴右倾时的南半球上空图、地轴左倾时的南半球上空图、地轴左倾时的北半球上空图,要求学生加以判断。其实就是要学生了解:当以上四要素中一个要素变化时,其它要素会发生什么变化。但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就是搞不清楚它的变化规律。其实我们只要用简单的生活用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学生就一下子可以搞明白了:用四根牙签代表二分二至时的地轴,牙签的一端用笔涂黑表示北半球,另一端表示南半球;把书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四根牙签涂黑的一端朝上,按书中所示图中的二分二至时地轴倾斜方向插到白纸的四个小孔中,就做成了公转仪。将白纸水平方向旋转180度,就是地轴左倾时的北半球上空图;把白纸翻个面,就是地轴右倾时的南半球上空图;再将白纸水平方向旋转180度,就是地轴左倾时的南半球上空图。这样让学生一边动手做,一边上下左右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对这些知识印象深刻,掌握得扎实。

二、利用生活实例,替换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与学的“蓝本”,但教材中有些案例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明白,我们不妨用生活案例进行替换,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来分析实际问题,学生也会兴趣盎然,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我们的教学也就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扩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人口迁移”一节,要求掌握概念、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教材使用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等众多案例来说明,案例既分散又离学生太远,学生根本没兴趣。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教师本人的人口迁移实例:从一个会跑的家族说起,我本是温州人,祖上是河南人,如今在此教书(概念),请同学们观看我家族的迁移史,分析一下为什么我的家族会发生这样的迁移(因素)?我家族的每一次迁移分属于哪一种人口迁移(分类)?学完内容后,再看AB剧(AB剧:我目前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现在的工作,虽说收入低但专业对口,对小城生活也较满意。而现在上海一家公司提供了一个工作,收入比现在高很多,但压力和风险比现在大。你认为我应该(A去,B不去)。通过实地考察我又犯了难,因为上海人喜欢吃甜食,可我喜欢吃辣。上海的空气远没有小城清新,房价、物价又实在高。但是上海公司能提供国外进修机会,完成后有望晋升更高的职位,收入也会大大增加。你认为我应该(A去,B不去)。这样用一个生活案例攮括人口迁移的全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运用生活经验,化解教学难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如热力环流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在讲解时常采用图示教学,边画边将热力环流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分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从而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最后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这种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就是热力环流。教师往往借助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等物理知识,来讲解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的垂直运动,以及因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水平运动,但不少学生怕学物理,这种教法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我们可换一种教法,问:“放过孔明灯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大部分学生会回答:“放过,空气加热后上升,冷却会下沉。”多么简洁明了。在讲解因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问:“为什么冬天下课打开门会感到一阵冷风扑面而来?”答:“因为室内温度比室外高。”适时告诉学生:“在同一水平面上室外气压比室内高,每次开门时室外近地面冷空气流向室内,你就会感到一阵冷风吹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心生畏惧,反而会饶有兴趣。

四、再现生活情境,搭建探究平台

教师应通过捕捉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和感触特别深的现象,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师生间的联系,改变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让地理教学活起来。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虽然现在的学生对农业知之甚少,但学生对网络中的种菜游戏却很熟悉,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你是怎么种菜的?②为了经营好你的农场,你要考虑哪些因素?③学了本课后你觉得游戏中哪些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学生会回答:“我”(劳动力)先到商店(市场)里买种子,然后在农场上开地(土地),接着播种,或者扦插(种植方式),如果是大晴天(气候)土地干得快,要经常浇水,还可能长杂草,虫子也会来找麻烦,所以还要用到除草剂和杀虫剂(技术),每种作物的成熟期不一样(熟制),收获次数也不一样(耕作制度),一键收获最快(技术),先放到仓库里,然后在市场上出售,换取金币。

学生合作探究后就能得出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在游戏当中种菜,土地绝对平整(地形),不需要考虑运输(交通运输条件),菜放在仓库里无论多久都不会烂(技术条件),市场上的收购价格也不变,也不会没人要(市场需求)。除了干旱、杂草和虫子会来骚扰之外,根本不用担心洪涝、霜冻、大风等其他自然灾害(气候),基本上是风调雨顺,除草剂和杀虫剂也不用钱(经济),随时可以用水壶浇水(水源),根本不用担心农产品的收成和品质,最离奇的是在这一块地里,可以种植任何地区的作物,无论是热带亚热带温带还是高山地区,无论是水果粮食蔬菜还是牧草药材,所以这是一个万能农场。这样一来,学生对农业区位的几个因素基本上就会感同身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中地理教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鲜活”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从而达到活化地理课堂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活水生活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