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11-03-20陈明生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研究性探究课堂教学

陈明生

(上杭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上杭 364200)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本身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依据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而课堂是学生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此,课堂探究的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自主探究、总结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获取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掌握不重知识应用的现象,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需体现三个原则,即“共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中,扩大视野,摆脱思维定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共同性原则”。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对问题共同进行分析、探究。探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果,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开放性原则”。指对于某一问题,可以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关于“新疆目前后备耕地面积比较多,能否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业总产量?”这一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理由是新疆后备耕地面积广大,且地面较平坦,夏季热量条件较高;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可以,理由是新疆当地缺水地多,土质较差。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分析,发现这些回答都言之有理,都可认为正确。如果任何问题都用“唯一”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实践性原则”。指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的分析、探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案例”教学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整合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这节内容时,让学生先阅读世界水稻分布图,了解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然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后,得出东亚、东南亚、南亚夏季或终年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很适合喜温喜湿高产的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从人口、市场、饮食偏好、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东亚、东南亚、南亚适宜种植水稻的社会经济原因。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果,一方面学生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中要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找出不少受人关注、有现实意义(如环保、生态等方面)的课题,有些课题很多是跨学科、综合性比较强的,如“绿色食品”、“农民工现象”等课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学科,而且地理学科不仅与现实联系密切,而且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知识的交叉和联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横向综合联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身的综合能力则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地位、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权威,在活动中只是一个特殊的 “成员”,和学生地位平等;在研究性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单靠教师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无法解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1.教师要重视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三个层面。根据桶水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但如果这一桶水是已经过了期的水,即便是一池水,也没有必要再给学生。知识也一样,学生要的是新知识、新东西。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素养随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也是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关键。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构建专业素养,并将先进的教育观念付诸行动。

2.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内容可能会超出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回答好学生的问题,就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与本学科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跟踪热点、提高能力,要多观察,勤思考,注重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研究性学习,面向的是开放的现实生活,有些问题会因为学生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教师就会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实际上教师是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引导学主生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情境和素材,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发散性,加强地理课堂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张民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258.

[2]陈淑娟.谈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地理教育,2009,(4):32.

猜你喜欢

研究性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