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追星现象的几点思考

2011-03-20武佩好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追星大众文化崇拜

武佩好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中文与社会系,江苏 邳州 221300)

2010年末,我校举行学生大合唱比赛,我办公室一个同事为班级所定的曲目是歌手李宇春的 《和你一样》,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内容健康,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宣传公益歌,非常适合女生多的班级合唱,没想到竟遭到了班级男生的集体“抵制”,理由更是荒唐:李宇春长得不男不女。经过一番剧烈的“交锋”,该班最后另选他曲。显然,这几个男生追星出了点小问题。事实上,在这个娱乐极度繁荣、张扬个性、崇尚自我实现的年代,青少年学生追星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追星文化也早已进入了一些教育者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校德育在引领学生正确消费大众文化方面确有分寸失当、责任失守之嫌,故本文将就师范生追星“现象”作出几点思考。

一、“追星文化”已成为学校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文化成为学校多元文化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只不过这种文化从价值取向上看,有的可能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异但不对立,成为学校主流文化补充的学校亚文化;有的则可能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异且对立,成为学校主流文化的反抗者的学校反文化。我发现,在各种由学生因年龄、性别、兴趣、价值取向等差异结成的文化群体中,因崇拜共同明星的追星群体已愈来愈多。尽管这种团体具有非正式性、暂时性和过渡性,但是它表现出了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如文章开篇提到的那几个男生结成的小群体),遗憾的是我们的德育实践往往忽视甚至漠视它们的存在。在怎样追星、怎样消费大众文化、如何对待流行文化等问题上,都缺乏有效的、正确的引领和指导。

二、师范生“追星”现象的产生原因

1.追星是人类青春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有人形象地将歌星崇拜比作是人类在青春期的宣言书,它类似鸟类在求偶期的鸣叫。现代精神分析学认为,人在特定的年龄,伴随着其生理变化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人类模仿与学习的天性决定了崇拜心理是青春期人类的伴生物。一般而言,8—12岁的儿童,处于传奇英雄崇拜的阶段,女孩子则对同性美艳女子产生仰慕之情。13—15岁的少年男女,崇拜现象逐渐分化,一部分注意力投向对异性美貌人士的崇拜,另一部分注意力仍旧关注同性美貌人士,进入了所谓的混合崇拜阶段。进入16—25岁时期,这种混合崇拜逐渐朝异性崇拜方向转移。五年制师范生年龄跨度在十五、十六岁至二十一、二十二岁之间,刚好处于混合崇拜向异性崇拜转移的阶段,他们极易为那些明星亮丽的外形、俊美的脸蛋、迷人的身材、天籁般的嗓音而倾倒,至于他们的道德品质却不予理会或全不知情,有的甚至于还无知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偶像的过错作掩饰。

2.价值观的多元和德育的失误也是师范生追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人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注重享受转变,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师范生的青睐的重要原因。当代师范生对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再有兴趣,德育工作的失当也难辞其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施永达教授认为,现在的教育和宣传都有一个现象就是容易走极端,动不动就树立高大全的形象,但如今已经是多元化的社会了,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树立高大全的偶像,反而给学生一种不真实感,也让他们难以接受,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转向崇拜那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明星等非传统偶像了。

3.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和校园文化日益趋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有从众心理的学生的追星潮。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往往不以社会需要的高度做宣传,更多的只是追名逐利。各种明星正是由于传媒技术的绚丽包装,耀眼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大众传播的发达,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人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减弱,日益被大众传媒生产出的形象、符号所控制。“杯具”的是身处传媒时代、心理生理剧烈变化、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师范生更易迷失在娱乐至上中。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使现在的校园文化日益趋向娱乐化。很多学校开展了风风火火的一轮又一轮的“主持人大赛”、“明星模仿秀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很多学校的校园广播里只有流行歌曲,很多学生梦想成为“超女”,“快男”,期盼一夜成名。

三、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追星”对师范生的影响

1.“追星”不是洪水猛兽,有其积极影响。其一,“追星”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加速了校园多元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文化多元的时代,校园主流文化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接受了,只能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学生。其二,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现代化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追星”作为大众文化以消解神圣、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姿态,有利于涵养当代师范生独立的理性精神。其三,“追星”有利于缓解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师范生愉悦身心并参与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其四,“追星”有利于利用偶像的榜样作用激励师范生成长进步。其五,适度“追星”有益于师范生的自我认同。研究表明,对明星的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普通人能通过追逐明星名人获得那种好似融入名人生活的快感,单恋名人还能为粉丝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

2.关注“追星”对师范生的负面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在浅层意义上过分激发了人的感官享受的欲望,在深层意义上把人的非物质的精神活动降格为特殊的物质活动,从而悄悄地扼杀人的自由天性,取消了人的理想。“追星”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对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一,过度“追星”使当代师范生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很多师范生染上了一种“青春文化病”,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其二,过度“追星”极易消解师范生的人生理想。很多师范生因狂热追星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习生活。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师范生狂热迷恋娱乐明星,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追星,干扰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三,过度“追星”造成了师范生价值观的混乱。很多师范生因过度“追星”日益苍白、空虚、直露、肤浅,甚而形成了一种一味追求感官享受及以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其四,过度“追星”使当代师范生对西方文化容易产生错误的认同。“追星”使那些涉世未深、缺乏区分是非能力的师范生容易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着当代文化的主流,赏识西方式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制度和个性。

四、引导师范生正确“追星”的策略

引导师范生正确“追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里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师范生理性追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待师范“追星”科学态度。如前所述,过度“追星”对师范生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它对师范生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只要引导得法,这把双刃剑完全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所以绝对不能用政治说教、伦理界定的方式对待追星现象。高等师范学校可以关注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移师范生“追星”的视角。将师范生“追星”由对明星的外形、脸蛋、身材、嗓音等转移到对歌曲内容和表现主题的鉴赏上来,由“追人”转向“追歌”。我就曾启发学生思考: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为何有那么强大的“杀伤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歌曲的主题和诉求。即便是“追人”,也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喜欢的歌星,尤其是他们的才艺、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等。我告诉班里的周笔畅迷们,周笔畅不仅歌唱得好,还精通钢琴、架子鼓、小提琴,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更让人佩服的是,她高考成绩是681分,广东省第二名,大三就过了英语六级,是个才女。学生们由最初迷恋周笔畅的歌转向钦佩她的才艺。我还告诉过班里的玉米们,李宇春的玉米爱心基金,救助了很多白血病儿童,而且修建了几座玉米博爱卫生站。她很有礼貌,签售时都是双手递上,对老人孩子都会站起来递上。学生们对这个“不男不女”的歌星终于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2.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师范生的文化品位。师范生对文化的欣赏与消费的趣味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文素养,一些低俗歌星在师范生中有市场,恰恰暴露了师范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缺失和低下,因此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是消解“追星”不良影响的治本之举。师范学校应开展诸如唱经典歌曲、读经典名著、欣赏高雅音乐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师范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发掘传统经典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自觉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素养的熏陶;师范学校还要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

3.加强师范生的闲暇教育。由于没有学习压力,师范生的闲暇时间很多,他们对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大众文化的消费多在闲暇时间进行。但遗憾的是,师范生的闲暇文化生活基本处于一种散漫自流、盲目无序的状态。而心理、思想不成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师范生极易成为低俗文化的俘虏,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应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范生的闲暇教育。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们要引导师范生自觉地把休闲、娱乐与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使闲暇生活变得有文化内涵、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我校就有意识地举行一些讲座、竞赛等活动,将学生的闲暇兴趣引向经典和高雅文化,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4.树立新的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榜样。榜样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追星”热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榜样教育,尤其是对师范生进行榜样教育,榜样的吸引力与其所具有的现实感、所内涵的人性化、所表现的青年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应努力为师范生树立诸多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新时代风貌、展示先进观念的新型榜样,弥补正面偶像缺位的遗憾。

[1]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追星大众文化崇拜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