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

2011-03-20张海玲陆信礼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冯友兰教学相长教育家

李 军 张海玲 陆信礼

(1嘉祥县仲山乡布山小学,山东 嘉祥 272409;2嘉祥县第四中学,山东 嘉祥 272400;3中国海洋大学 社科部,山东 青岛 266000)

“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对广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该成语的准确含义,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的,而且很多教师对它还存在一种误解。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反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知。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相长的这种理解也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曾提出不少类似的言论。比如孔子曾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不过,明确提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他在《师说》一文中讲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学生促进教师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对改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这和“教学相长”的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的。“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中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在笔者看来,这段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讲给老师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这条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做教师者首先要学习。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是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受教育。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所教知识都搞不明白,他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吗?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讲过他求学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发生在他在中国公学读中学期间,他讲:“我有一门课是逻辑,所用的课本,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先来了一位先生,他公开地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英文读本来教。有一次,他把我叫起来,问Judgment(判断)那个字中的g字母后面有没有e字母。后来又换了一位先生,他倒是有意要讲点逻辑,可是他实在不懂什么是逻辑。我当时对逻辑很有兴趣,就自己学习。这本书的后面有很多练习题,我就自己做练习。有一道题,实在做不下来了,我就去问这位先生,他想了一会儿说:‘等下一次告诉你。’可是,他以后就再不来了。现在我还想着,这位先生确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1]这位认真负责的先生比较识相,是自己主动离开教学岗位的,有些不胜任的老师甚至被学生赶下了讲台。冯友兰先生讲的另一件事就是这样的:他在大学时期,教他们“宋学”的马叙伦先生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了,接替他的那位先生对“宋学”没有什么研究,连《宋元学案》都没有看过,所以在课堂上被学生质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狼狈离去。

冯友兰先生所讲的事例深刻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得非常清楚,他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的意思是说,能够温习旧的知识,又能获取新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教师。言下之意,只会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没有新的知识加以充实,是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而且,即使是勉强从事这一工作,长期下去也会产生倦怠的现象。就像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2]对于“不高兴教人”或者说倦于教人的原因,陶先生解释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寡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3]应当说,陶先生所讲的现象在目前很多教师中是存在的。因此,对教师来说,要时时记得,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教不学。

其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其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上可见,学习是促进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教师的教学工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他的进一步学习。《学记》中说的“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个道理,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曾解释说:“‘教然后知困’,就是为师的在教学活动进行后,他会发现新的‘不知’,才能再给学生新知,所以教师自己必须勉力,要进修,要像学生那样处于求知的地位,这样才能保持他的‘为师’的地位。”[4]教师新的“不知”的发现,主要是在回答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的质疑是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孔子的学生中,最为他推崇的是颜回,可是他对颜回也有“不满”。在《先进》篇中他讲:“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对教师说的话,从不质疑,这样就不会有“相长”的事了,因此孔子对颜回不能帮助他进步非常遗憾。相反地,倒是勇敢鲁莽的子路、聪明机智的子贡等人给孔子提了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他们,《论语》的篇幅就会大大缩小,后人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就很困难了。就此而言,子路和子贡他们才是孔子思想得以充分展开的大功臣。

对于教学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学习的道理,心理学家、教育家潘菽先生还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他讲:“我们从社会的观点来看,那么教固然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但学也同样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我们作某一项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们的研究假如有了收获,也不仅仅闭藏在自己的肚皮里就算。事实上也决不会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是如此的。引起我们学习的诱因主要是从社会而来,我们学习所得的结果也都要归还之于社会。我们学习的问题大都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也就是历史所决定的,决不能凭空产生出来。我们的学习所得也一定要写在纸上,成为记录,或用口告诉了别人,这都说明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社会条件或社会性愈充分则学习也就愈有效。教或告诉别人或向别人叙述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社会条件,所以都能帮助学习。”[5]我们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埋头读书做研究,可是从不发表著作(甚至发表意见),也从不教学生,这样他的水平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独学无友的做法,究竟能作出多大学问,也是不能不让人怀疑的。记得一次看任继愈先生的访谈录,其中他对著名学者钱钟书不带学生的做法就感到惋惜。当然,钱先生有很多论著的,可是,倘若由他亲自带一些学生,那该有多好。

总之,在我看来,教学相长这一理论,主要是讲给教师的。对广大的教师来说,应当很好地体会它,以改进教学和研究。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8-169.

[2][3]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0,217.

[4]陈元晖.中国教育学史遗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8.

[5]潘菽.潘菽全集(第8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2.

猜你喜欢

冯友兰教学相长教育家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教育家与儿童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