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

2011-03-20张静娟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情感

张静娟

(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北校区,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在一些农村高中,由于学校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的局限性,大大制约了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作为农村高中的美术教师更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分析学校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设能够开设的课程,并通过努力逐渐开设其他的模块。在这过渡期,上好美术鉴赏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认清现状,确立主体意识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初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农村的普通高中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小学接受了较好的艺术教育的学生对鉴赏课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的农村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则并不太大;其次是审美能力的差距:前者面对一件再现性艺术作品能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且很独到,而后者即使是偶有发言也往往用“像与不像”来评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要上好美术鉴赏课,还需要准确了解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是双向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因为鉴赏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接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各种见解和感想,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在鉴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被缚的奴隶》时,教材上讲述的主题是反映了争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但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皇为了加强其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故意塑造了这个痛苦的、垂死的奴隶的形象,目的是起到威吓人民的作用。还有讲到方成的漫画《武大郎开店》时,学生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武大郎的,他因为自己矮,所以妒忌身高的人,招的员工都和他一样矮……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老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关系即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鉴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鉴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鉴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鉴赏方法难以掌握,鉴赏能力难以形成。

在美术鉴赏评优课教学活动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和城市中学学生的差异。农村学生往往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 《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达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小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则美术鉴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鉴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鉴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则会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鉴赏作品的关健,如果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映则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无精打采,反应冷淡。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鉴赏。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鉴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一堂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老师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喜欢一幅《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时,学生回答说:“照片上的武士很像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位美国教师便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就这么简短的评价,实质是表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真了不起”,就让学生倍受鼓舞,明白了“爱国”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鉴赏美术作品的关键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国人在课堂上就做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自己的搂抱、微笑、夸奖,渲染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引发了联想,强化了情感体验,进而达到了情感共鸣,取得了鉴赏教学的最佳效果。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

四、美术鉴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 “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鉴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和“人文主义精神”。鉴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鉴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其次,还要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还处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高中的美术教师更要把高中美术教育放到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中,结合学校现状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能力去探索高中美术鉴赏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意美术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