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探析——以南京市为例

2011-03-20毕玉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南京市南京文化产业

毕玉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诺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目前,国际通用的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的活动。我国在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具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9个类型。其核心层是: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文化产业的形成在于它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尤为迅猛。

一、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具有经营性和营利性。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资源条件、人才、政府扶持等许多条件紧密相关。文化产业能迅速启动区域文化资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身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启动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将会给南京市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发展好区域的文化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战略制定、推广中涉及的主体多元化;(2)倡导全民参与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市场;(3)战略目标及具体措施明确详细,充分运用区域优势及特色;(4)加快区域中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居民对本区域身份的认同感。依据上述特点,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相关讨论。

二、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采取的比较通行的城市文化产业评价基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产业规模,包括总产值、产业增长率、GDP的比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率。(2)教育科研,包括教育科研专业人数、相关专业在校人数、教育研发经费投入、创意类机构数(包括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数等)。(3)区域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等。(4)产业就业功能,包括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产出的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就业增长率等。(5)政府投入,创意事业财政补助、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等。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我们可以较好地分析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状况,找到优势和不足,为思考如何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做出依据。

三、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一)资源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1.自然资源。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它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风景区享誉海内外,以“甘熙故居”为主体的南捕厅传统民居建筑群完成复建,民间岁时节令文化、茶俗文化、礼俗文化等相对发达,具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2008年度,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4.3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达430家;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总量达13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2家、四星级20多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超过2万间。

2.教育科研资源。

南京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南京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列各城市第3位。截至2006年,在南京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8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院校)共有41所,在校本专科学生55.71万人,在校研究生6.37万人。其中被列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有8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其中“985院校”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有中科院、高等院校、部省市及企业所属各类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近600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大门类,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各类科技协会、学会400余个,其中省、市级学会200个。南京拥有科技人员近40万人,2008年末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87人。

3.基础文化设施。

200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147.9千册。14个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7.1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电视节目25套,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共印刷报纸17.31亿份,出版杂志6090万册。南京主要的广播媒体有江苏电台和南京电台,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累计完成84万户。此外,南京亦有多家民营的广告、动画、电影、电视公司等。目前有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两大公办电视媒体集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市科教发达、人文鼎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二)园区建设提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品牌园区仍需努力。

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已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即艺术家自发形成的“798”型,文化商人牵头下形成的“大芬村”型,以及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中关村”型。

目前,南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中关村”型为主。2006年底南京市提出“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整体规划、错位发展”。依据这一总体思路,定位不一的各动漫园区逐步成熟:南京高新区动漫园已成为大型动漫企业集聚地,紫金山动漫1号重点打造动漫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则致力于成为中小动漫企业的孵化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在建设的东方娃娃动漫产业园则以职业体验和动漫教育为核心内容。至2007年12月,南京市正在建设或开园开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有42个。

除了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外,南京市还形成了当代艺术创意园区、网络游戏和动漫创意产业园区、影视创作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市集、地域文化品牌基地6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的包装印刷综合产业园江苏宁东国际印刷包装城正在招商建设。春雨文化产业园成为中国民营书业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备、设施最先进的大型图书研发、结算和物流基地之一。南京纳亚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规模广告企业入驻园区,将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广告产业集聚区。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南京市42个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已达80多亿元,占地面积近1.2万亩,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到目前,27个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平均入驻率达到82%,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逐步向园区汇集,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尽管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后应继续加强科学规划和引导,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环境,尽快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凝聚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品牌园区。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为58.63亿元,2005年为73.48亿元,2006年为90.67亿元,2007年为111.65亿元。2008年仅上半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1.66亿元,约占南京市GDP的3.5%,超过了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2004年以来,在全市经济连续保持年均15%增速的基础上,南京文化产业的增速始终高于全市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58.6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16亿元,年均增幅约20%,占GDP的比重由2.84%增加到3.5%。根据大文化产业的统计,增加旅游、教育、体育等内容,2008全年增加值为361.16亿元,占GDP比重为9.56%,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上半年按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56亿元,占GDP3.59%,预计全年增加值为140亿元。

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上,可以动漫企业为例。资料显示,产业协会54个会员单位中的33家动漫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61%;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81个会员单位中有56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69.1%。2008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108个会员单位中有83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6.9%;南京动漫行业协会72个会员单位中的52家动漫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2.2%,其中注册资本在3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6家。2009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130家会员单位中有105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81%;南京动漫行业协会86家会员单位中,有68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9%。“十一五”期间,南京市政府每年只安排“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民营企业以生力军姿态引领全市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日益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四)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江宁区引进江苏省创意文化产业园,投资250亿打造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白下区积极推进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金城科技创意产业园建设;鼓楼、玄武、白下、建邺、浦口等区也结合各自区情,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创意产业园开篇之作光华东街6号,原来的南京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汽车仪表厂及南京电子陶瓷总公司,变成了创意东8区。园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对工厂原来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再利用,通过重新设计来强化原厂区作为特殊文化载体,旧有的厂房经过重新修饰后变为光彩独特的建筑,将创意功能空间引进厂房。它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建筑产业区、广告产业区、咨询策划产业区、动漫科技软件区、工艺工业设计产业区。同时配制产业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为保留原有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园区进行创造性改造;南湖社区茶亭东街79号,原来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如今成为垠坤·西祠网络数字文化产业园;下关的长安汽车制造厂,变成“幕府三〇工园”,西祠街区首批推出的26个商铺2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到2010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构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

在南京的22家都市型产业园区中,包括文化创意园13家、创业孵化园6家、科技研发园10家、动漫产业园2家。在南京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寻找差异化路线,就成为创意产业园必须思考的问题。

此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大发展,而近年来南京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工业总产值在省内低于苏州、无锡,而在省外低于杭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城市。另外,南京不少创意产业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上海、北京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一直以来就吸引了大量国内顶尖创意人才,特别是上海对南京的人才诱惑力最大。上海有不少动漫基地,南京已有不少动漫人才,纷纷投奔上海。而创意产业的基础就是人才,怎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个问题十分关键。

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做好“两个布局”:一是空间布局,二是产业布局。要与其它城区形成错位发展或率先发展态势,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要拟定包括电子商务、建筑设计、软件通讯在内的创意产业发展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龙头企业合作,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优势。南京的创意产业发展怎样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怎样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政府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还是幼稚产业,急需政府引导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扶持。在全国层次,主要的公共政策支持有税收优惠、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开展合作的区域的共同上级政府,承担牵头与协调的责任。区域合作的各方政府要建立双方或多方区域合作联系会议机制,并通过合作框架文件的形式统一各自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的政策口径,包括统一政府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统一文化产业准入条件和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许可,在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项目上,按其资源的级别制定统一口径的指导价格,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产业政策透明度,并相互推荐客源。

1.专项资金扶持。

2009年7月南京市第三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拨付到位,市财政拨付扶持资金2323万元,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2007—2009年,南京市共对全市101个项目,市财政拨付扶持资金4223万元。南京市明确从2010年起专项资金总量由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减免或优惠文化企业税收。

2005—2008年,南京市依据国家政策,共为40户(次)文化企业办理减免企业所得税1.6亿元。2009年1—11月落实全市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15.9亿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009年1—10月,南京市专利申请总量达10387万件,同比增长26.09%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1.30%以上。但南京市政府的扶持力度比起上海、广州政府的扶持力度仍有待提高,建立国家文化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更是成为当务之急。

四、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的思路

(一)合理利用有形或无形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按照性质来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内生性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创造性资源,与劳动力的创意息息相关。

1.打造旅游文化,综合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从春秋时期的楚秦王气,到六朝古都、开明之城的历史地位,再到如今的博爱之都,南京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开发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雨花石等。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刺激城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开发文化资源,吸引投资商,对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力扶持创业产业,积极推进创业园区的建设。

伴随着创意东8区、1865创意产业园、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等创意产业在南京地区的迅速发展,南京的创意产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创业园区的建设必定会让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如虎添翼。而在园区品牌建设上,我认为南京的园区建设还是应以“中关村”型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品牌园区。

(二)文化产业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整合与集合,形成互相拉动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的跨域整合集约模式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发挥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整合与集合,不仅可以产生相应的文化产业群体优势,而且有助于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提供创新效益。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成熟的园区模式,能通过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整合多种业态,拉长产业链,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以行政区划、行政级别和部门来分配或配置文化资源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南京市文化资源分散,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文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文化产业集中度低,以技术为主导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迟缓。如今虽然园区建设提速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是文化产业链的拉动作用仍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负责人毛顺认为:“园区不能简单地做‘二房东’,而要通过自身服务,衔接好园区企业间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园区的集聚效应,这就是我们两年多来运营的经验。”以本地核心文化资源或主导性文化产业为纽带,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产业链条,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产业内容,提升品级。文化产业的集中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量度内才是有价值的,超过了一定的极限,产业生存空间过于狭窄,必然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由此造成的投资环境破坏必然导致文化资本的外流,进而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停滞和衰败,而如能实现文化产业区域或区域间的整合和集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说形成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区域内和区域间整合的目的所在。

(三)政府要为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和生存要素不断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而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拥有有创意、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和资本要素并实现有机结合才能转化为文化项目,进而通过市场化的运营产生有效的利益。

1.人才与人力资源。

创意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为此,政府应为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以内容开发为核心的核心层,在这一层中,创造者的创造力十分重要。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产品,它不是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情形,它需要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的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它需要各方面不同的专业性人才。为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性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人才,积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2.完善统计体制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依法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目前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指标和监测不统一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南京市应当尽快建立国家文化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确立文化产业统计目标,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做好年度统计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责任制。

3.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

政策是一种导向,并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在区权范围内,尽快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相关服务优惠政策,促使区内资源向文化产业倾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南京市政府提高每年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额,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求,扶持有利用于提高文化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4.税收扶持政策。

我认为南京市政府相关机构还应进一步落实所得税返还政策,支持文化单位加快科技创新,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的电子设备年折旧率可达到20%。文化单位的技术开发费可在成本中按实列支。对相关单位提供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咨询、培训、技术服务等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在用地扶持政策方面,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用地和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之中。鼓励相关部门利用区位优势,对原部门享有的土地、房屋、建筑物进行改扩建或转换,用作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

(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投资主体应多元化。

区域文化产业要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区域文化方面的,主要是区域文化资源;二是区域经济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实体。

文化资源在得到产业化的开发后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南京作为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有着极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作为省会城市,它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省文化产业布局最为集中的空间存在。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它不能像有的产业那样远离人口聚居地,它需要庞大的市民社会和消费群体。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有很庞大的市民社会和消费群体,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南京的文化资源还可以继续进行开发,产业化的利益幅度还很大。

除自然景观之外,南京的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云锦、雨花石、江宁金箔制品、天鹅绒、仿古牙雕及木雕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分以云锦和白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和利用,其价值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由此可见,南京市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如能充分利用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就必然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此外,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它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且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必须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当前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为民营企业,主体较为单一,如果能够将投资主体多元化,就必然可以融入更多的资金,注入更多的元素,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

文化产业具有开放性。伴随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加快,使文化产业的生活领域与扩展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为真正开放性的空间。南京属于长三角地区,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高地,应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

近年来南京市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及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这些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在竞争、模式、人力资本流动上更有效地带动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2006年的重洽会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南京市一下子招来了总投资212亿元的100个招商项目,包括:八卦洲洲头公园民俗娱乐休闲旅游项目引进香港中港集团新港商务俱乐部参与开发,项目协议投资5000万美元;南京飞元企业集团与泛太平洋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代表签订18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开发幕府山国际休闲创意产业园;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将投入10亿元在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湿地公园;江苏文化产业集团与南汽集团签约,租赁南汽28000平方米土地20年,建立中央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协议投资额14.38亿元、1.73亿美元,充分体现了招商引资的重要作用。招商引资不仅可以为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充足的资金,而且可以丰富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达到完善产业结构和刺激市场竞争的效果,有助于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翟辉.关于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视角[J].甘肃农业,2009,(09).

[2]郭永航.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3]吕方.经济文化一体化中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J].南通大学学报,2006,(09).

[4]姜长宝.论区域特色文化集聚的动因及其培训[J].商业时代,2009,(22).

[5]王亚川.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J].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2007,(05).

[6]孙慧英.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J].新闻界,2009,(12).

[7]王凤云.区域间文化产业模式比较与天津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9,(29).

[8]姜长宝.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09).

[9]张长立,魏红丽.区域文化发展研究模式——以徐州文化产业为例[J].江苏商论,2008,(02).

[10]李雪茹.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J].人文地理,2009,(05).

[11]李春雷,马俐.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制定中的“自省”与管理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11).

[12]陈少峰.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03).

[13]陶冶,张雷.文化产业建设的区域联动模式[J].浙江经济,2008,(15).

[14]孙文清.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7).

[15]张华.文化创意产业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创新科技,2009,(09).

[16]徐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特征[J].统计观察,2007,(01).

[17]吕方.长江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中的文化发展战略[J].南通大学学报,2009(11).

[18]李阳.长江三角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欧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考察[J].经济论坛,2009,(08).

[19]史征.中国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的框架设计——以浙江义乌为例[J].北方经济,2009,(10).

[20]韩美群.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评析[A].文化研究.

[21]孙文清.对发展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的思考[A].商业视角.

[22]李进朝.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6).

[23]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02).

[24]曲江滨,刘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保定市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06).

[25]付景涛,李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性的一致性检验[J].开发研究,2009,(02).

[26]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A].云南大学学报,VOL4,(5).

[27]夏国英.试论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J].学术论坛,2006,(01).

[28]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江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29]齐勇峰.文化投融资本体制改革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今日山西,2004,(08).

[30]吕健,余政.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合作的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10).

[31]李庚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学习论坛,2006,(05).

[32]单景南.以文化产业增添区域经济新动力——关于南京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有关思考[J].艺术百家,2007,(07).

[33]樊小林.2009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A].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处,2009,(12).

[34]莫纾.南京:文化产业园区吸纳投资80多亿[A].

[35]2010—2015年南京文化产业投资环境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J].中国行业咨询网,2010,(02).

[36]相关资料和数据来源:(1)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度公开发布的相关资料;(2)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2009年度公开发布的相关资料;(3)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南京市贸促会、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出版社、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南京动漫行业协会等等单位提供的2009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资料;(4)南京市各区县宣传文化部门提供的2009年度本区县文化产业发展资料;(5)南京市部分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企业提供的2009年度本单位发展资料。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2004年4月1日)规定的统计范围,公开发布相关政府部门、单位和部分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提供的2009年1—9月或110月数据。

猜你喜欢

南京市南京文化产业
南京比邻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市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