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

2011-03-20马广宇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整体素质农村教师教师队伍

马广宇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已正式发布,《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六大保障措施之首,这说明了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对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民盟烛光教育论坛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农村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大头,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教育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约1064万人,其中县镇以下中下学教师占79.5%,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农村教师的素质。所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不会有农村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具体表现

(一)初始学历低,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近些年,我国提高了对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加大了对农村教师学历的培训力度,使得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学历不合格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2009年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在农村学校中,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达到67.25%、49.39%、1.34%,但这些学历大多数都是通过进修得到的,用于全面系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难以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初始学历合格比例仍然偏低,不少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的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现象,结构性缺编严重,所学专业教师不缺,学校只能安排去教其他学科,许多学科缺乏专业教师。有些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拿到了高学历的文凭,但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非所用,还是不能解决部分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身兼多科目教学任务的“全能教师”在农村学校中屡见不鲜。近几年,由于国家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许多农村学校建立了微机室、音乐厅、画室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无法按规定开设音乐课和信息技术课,音、体、美等学科只是象征性地开课。初中的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和音、体、美等学科严重缺乏教师。

此外,农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老、中、青教师比例失调,“爷爷奶奶”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中青年教师较少,年富力强,教学业务成熟的中年教师缺乏,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补充和更新,断层严重。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再加上接触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机会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老龄化”的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往往会有抵触情绪,不以为然,固步自封。在对待学生上,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者,只强调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崇“师道尊严”,强调学生的服从和尊重;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在评价学生上,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管理学生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教育科研能力差。

教育科研能力是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和教学能力同样重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调查,鞠晓梅对农村教师科研能力差的原因分析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为:(1)认识上出现偏差,校长不重视,教师科研意识薄弱;(2)教师本身基础差,缺乏系统培训和指导,对教育科研无从下手;(3)信息不畅,经费不足,科研条件差;(4)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5)“功利论”,只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挂钩才会搞科研。

(四)责任意识薄弱。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并自觉、认真地履行这种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教师要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周济曾指出,当代教师应至少面临三项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岗位责任,就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社会责任,即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国家责任,即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在于教师。当今,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缺少热情;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存在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言行,没有起到教师应该具有的师范表率作用;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戴“有色眼镜”,以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品行;安全责任意识堪忧,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言行视而不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水平可以有差别,教学能力可以有高低,但责任心不应有强弱。

二、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自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县政府的财政能力成为基础教育是否保障的重要因素。2002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了《切实做好农村地区“一费制”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了200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试行“一费制”,同时要求属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减少,渠道不畅。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一点既是农村基础教育主要问题,又是造成乡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和教师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但因此也切断了“农业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教育费来源。这不是税费改革的错,但农村教育费短缺确实太严重了。经费严重短缺的结果,使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

(二)优秀教师补充困难,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教育工作,而盲目地涌向大城市。一方面,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资较低,而且经常被拖欠,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多数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即使去了,也留不住,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他们就会想办法调到条件好的县城学校,也有调动不成而改行的。另一方面,农村相对封闭和单调,没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由于生活条件及发展前景悬殊过大,有些师范生宁愿在城市担任代课教师,也不愿在农村中学当专职教师,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师工作的情况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大城市打工,也不愿回农村教书。这样农村学校要注入新血液的难度就提高了许多。另外,由于城乡差异明显,城市学校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农村学校,许多优秀的农村骨干教师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去城市学校,加剧农村优秀教师的缺乏。

(三)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育行政部门鲜有建立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规划,或者虽然制定了计划,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未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的制度建设直接影响到各个学校对教师培训及教师本人参培的积极性。农村学校更是缺乏明确的制度和统一的管理,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本校教师送出去参加进修学习,教师也会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而不主动提出进修的要求。而现有的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观念、方法、内容、形式上落后,难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素质问题。

(四)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

农村教师大多包班上课,集一个或多个年级的多学科教学任务于一身,特别是在升学率这根考核指挥棒的“威慑”下,更是加班加点,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工作着。加之师资力量不配套,专业不对口,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如此,农村学生基础差,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等无疑也都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负担。另外,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使不少教师在与其他职业及他人的比较中心态失衡,教师评职、晋级、聘任机制欠完善等,都导致教师心理压力普遍加大。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反而干扰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农村在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使不少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措施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应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只有给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保证其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完善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的素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而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更要比城市的投入力度大,确保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三个增长”必须落到实处,即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并优先投资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调整经费投资结构。

提高教师待遇,才能留住人才。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农村教师工资超出当地支持能力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予以确保,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国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稳定和壮大教师队伍。

(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我国已采取多项举措,对农村教师进行补充: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实施“特岗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城乡结合,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包括学校的培训制度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培训制度两方面。学校应对本校教师的进修、培训等有统一的规划,从人员的安排和时间的协调等方面做出周密计划,而教育行政部门更应有明确的,包括组织、政策、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提高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的积极性,加强高校与农村中学之间的联系,让高校参与教师的培训,会使培训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及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

(四)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农村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反思,及时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所教的内容和农村学生的现状,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质、动态和发展方向,并付诸于具体的教学活动。

教师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与热爱而不是用金钱来作为衡量的尺度。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有待提高,这需要学校要关注校内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同时更需要教师增强自我责任感,把学习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

(五)严格农村教师准入和扩大农村教师编制。

要想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门槛,对教师任职学历和品行提出更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农村教师进行招录和评聘,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高起点、专业化的原则选拔农村教师。同时,扩大农村教师的编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陈松柏.关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7).

[3]刘欣,姚林.试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7).

[4]杨泉良.农村中小学师资困境[J].中国农村教育,2008,(9).

[5]姚宏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6]鞠晓梅,万志琼.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2).

猜你喜欢

整体素质农村教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整体素质 全面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