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观解读LOMO影像

2011-03-20王慧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纪实美学摄影

王慧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9)

对应于传统的摄影(photography),LOMO摄影师们建立了席卷全球的年轻摄影文化Lomography[1]。短短二十多年,LOMO组织遍布世界各地。LOMO相机和LOMO摄影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自由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新的摄影取向,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用玩具相机进行的拍照游戏;有人认为这是不懂摄影的人在打着摄影的旗号搞时尚;还有人认为这是在摄影大众化趋势下的一个未来摄影发展方向。这种从快照风格诞生的拍摄方式,它与传统摄影强调的获取“决定性瞬间”有所不同,它旨在随时、随地、随意,不推崇技术,更强调直觉、追求结果的不可知性,有游戏的心理在里面。对这样一种徘徊在边缘的摄影风格,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去解读它、驾驭它?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观认识LOMO的双重定义

LOMO首先是一种相机的类型,也是Leningradskoje OpitikoMechanitscheskojeObjedinenie(列宁格勒光学机械协会)的单词缩写,该厂于上世纪50年代研发了一种供前苏联间谍部门使用的可随身携带的小型低科技相机,该机型命名为LOMO①。当时谁也想不到这部不起眼的傻瓜相机日后将彻底颠覆传统的摄影态度,它成像上的缺点竟会被当作一种个性而得到褒扬。在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它已生成了第二层定义,即一种反叛传统摄影技术的拍摄方式。而现在LOMO有了新含义——LetOur lives beMagic and Open,意思是让我们的生活开放、有魔力。这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然而即兴的新摄影美学。LOMO照片几乎包含了生活的全部:神秘的、愉快的、模糊的、悲伤的,它使摄影走下“圣台”,成为自由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鲜丽饱和的成像色彩,标志性的暗角,LOMO以独特的拍摄方式、画面语言冲击着传统摄影观,传统摄影里的精确对焦、精细构图、曝光控制、雕刻光影这些基本原则被它颠覆,它要获取的是意料之外的影像,而不是我们预先要获得的极致画面。这不仅迎合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及审美倾向,而且把先锋、实验摄影的观念与趣味吸纳了进来,比如强调拍摄的随意,拍摄的无意义性,以及制造各种暗房实验中才能出现的照片效果,从某方面来说这些都成就了LOMO摄影的当代魅力。

二、LOMO摄影的纪实特质

当下数字影像的便捷获取,以及摄影的大众化使得当代摄影语言和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LOMO摄影在摄影创作手法上拓展了新的空间,它使摄影观念、叙事手法和阅读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变异。从摄影史来看,LOMO摄影所强调的随即性是快拍美学的翻版,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摄影分离派”的创始人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②(Alfred Stieglitz,1864—1946)[3],他在经过了艰辛的探索之后最终确立了即时现场直接摄影的风格。对照摄影史上布列松③的 “决定性瞬间”[2],LOMO同样强调对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并以此来记述真实——无论是社会意义上的还是情感意义上的,都在不可预料的画面里呈现瞬间的意义与蕴涵。就这一点来说,LOMO不是颠覆性的,因为它依然在利用摄影媒介的自身特点,关照现实,有力地反映时代社会生活。这种从个人立场出发的纪实摄影,也就是今天LOMO摄影的精神所在,由此我们可以找到定义LOMO摄影为现代纪实摄影的理论基础。尽管这种拍照方式更多强调的是前期拍摄的随即性、拍摄效果的偶然性,但它确实彰显了摄影的纪实性和社会性功能,这较之当下的数字“造像”将更有益于摄影自身的发展。

三、从现代摄影美学原则看LOMO

根据摄影史学家迈克尔·柯勒的定义,现代摄影的美学基本原则有以下六条:(一)摄影艺术家应该是发现,而不是发明他的主题;(二)他应该对被他选择的现实片断不作任何变动;(三)在摄取照片时,他应该尝试呈现事务如他所发现的那样“客观”;(四)不允许在暗室里操纵被曝了光的底片;(五)照片应该具有最高的技术完成度,并且保持丰富的影调变化,照片不被操纵过;(六)摄影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包含在他对主题的选择,以及它们的摄影表现上。上述六条原则,其实正是为摄影划定了一道比较完善且不可逾越的边界,不仅可确保摄影之真,而且讲明了摄影一旦趋于“绘画性或图形性”,也就降低了“现实性品质”。而“现实性品质”又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摄影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将LOMO摄影法则对比现代摄影的美学基本原则,可以发现LOMO摄影并没违背现代摄影的美学原则,并且能回到摄影朴素的纪实本质上,它只是以形式上的异端游走在当代摄影的边缘。LOMO主义的十条黄金法则如下:(一)走到哪儿,就把LOMO带到哪儿;(二)LOMO不分昼夜;(三)不用担心LOMO打扰你的生活,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四)想拍哪儿就拍哪儿;(五)近点儿,再近点儿;(六)什么都不用想;(七)还要快;(八)不必了解你要拍什么;(九)更不必了解你拍到了什么;(十)把以上的9条都忘掉。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对于拍摄是否有意义这一类问题被LOMO摄影弃置了,它忽略了拍摄的动机和目的,乃至结果。是否有意义、是否真实这一类问题被弃置了。LOMO十条里没有一条涉及为什么要去随时随地地使用相机;强调了“要快”(第七条),但却是在“不要思考”(第六条)的基础上的。它阉割了拍摄的动机和目的,乃至结果,因此,“不用事先知道拍出了什么”(第八条),甚至 “事后也不用”(第九条)。LOMO摄影美学把摄影变成了孤零零的拍摄动作,而在这种美学下的拍摄所获得的只能是一些个人生活的影像碎片,摄影最根本的能力——记录有意义的真实在光怪陆离的表象下被淹没了,这是隐藏在LOMO表象之后的最大弊端。

综上所诉,LOMO摄影只是当代纪实摄影里的一个分支,它倡导的只是一种快照美学,时代呼唤多元的摄影大文化,伴随着摄影风格和观念的演化,一种新的摄影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它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地解读它,客观分析它,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推崇或棒杀,摄影的大花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辨识。

注释:

①LOMO相机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合企业,它是一种应用于苏联间谍部门的体积小操作简单的相机,由于应用领域特殊,它日夜均可以拍摄而无须闪光。没有光圈,只有简单的b门,而且成像质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较大。由于该相机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用正片冲出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Lomography于1982年圣彼得堡开始兴起,这是一种新的摄影取向,不受传统摄影模式限制。

②斯蒂格利茨是美国摄影史上的一位巨匠式人物,他在摄影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组织发起了摄影分离主义,又称作“摄影分离派”。在1902年前后,斯蒂格利茨开始对“画意摄影”的许多艺术观念提出质疑,他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而且要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③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决定性瞬间”是1952年他在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苏]A·瓦尔坦夫.摄影的特性与美学.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3][法]弗伦德.摄影与社会.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4]Lomo的自由崛起.守望者《厦门航空》.2007,(09).

[5]鲍栋.LOMO虚假的美学与好玩的机器.

[6]http://www.lomography.com.

猜你喜欢

纪实美学摄影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砚边纪实
纯白美学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妆”饰美学
混乱实验室纪实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