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四个“忽视”

2011-03-20钱艳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活动课活动语文

钱艳

(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 兴化 225700)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于语言文字的规律”,因而构建语文活动课程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一大突破,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然而当语文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理念、新实践异军突起之际,却出现了诸多形式化的,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本文对此四个“忽视”的成因及其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1.忽视思维能力的锻炼

语文活动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要“活”起来、“动”起来。“活”主要指课堂形式、活动设计的灵活;“动”,不仅要求手动、口动,而且要求“脑动”。而我们却常见一些语文活动课还停留在“动”的表层形式化上。活动中设计的问题浅显,往往缺乏思维含金量,无须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甚而在课堂上出现模仿狗叫熊爬的低幼倾向,让人咄咄称怪。设计者往往为了让课程冠以活动课程的时髦标签,在活动中贯穿着不是问题的问题,形式上似乎也有分组讨论、问答对话,但整个活动过程仅仅流于形式,成为美丽易碎的花瓶,成为课堂可有可无的装饰。缺乏思维价值的答案不言而明,所谓的活动安排还有什么价值,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活动实践可以以课堂为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影视欣赏、市场调查、走访社区、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等。然而如今的影视欣赏成了热热闹闹看电影的表象活动,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竟演化成了单纯的视觉旅游。而关于影片的创意、风格、主题的探讨,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现代意义,民俗的变迁和保存,这些颇具思维价值的活动却被忽视淡化。

活动课程应该设计难易得当的问题,既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要求,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要让学生经过探讨合作体验到收获感。预设的问题应如同树上的果实,让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而这个“跳”的过程正是活动课程中思维素养得到培养锻炼的过程。高中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思维层次,比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合、分析,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对比,社会文化热点的辩证探究,等等。教师通过语文活动课程,让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与时代的脉搏合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辩证分析、敏捷应变、准确表达等能力。

2.忽视教师主导的作用

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语文活动课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活动设计纸上谈兵,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畏首畏尾,不能机智地调整活动进程,甚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抢了学生的“风头”。学生完全自发的活动,怎一个“闹”字了得。

诚然,语文活动课程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无论是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还是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处处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例如在《祝福》活动课上当学生就“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后,产生不同的意见观点时,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相机点拨,结合创作的背景动机,精要评点,给出主导观点,而不是用一句“大家说得都很好”来敷衍。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语文活动课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地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 “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忽视一维目标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一些语文活动实践的目标却一味地定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美其名曰实现“人文”目标。于是语文活动课穿上“人文”的外衣,美妙的音乐之声此起彼伏,各样精美的图片动画变幻纷呈,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狂轰乱炸后究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了什么,提升了什么,不得而知。在自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片面地将语文活动课程与人文性画上等号,过于强调“人文”的形式化只能将语文活动课引入死胡同。

在具体的活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应该是教学目标拟定的总体思路,而不是机械地要求把三种维度照搬到每个活动设计中,成为新课程对活动课程的统一要求。不同的活动过程设计的侧重点,就可能落实到不同的维度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落实方法和途径。教师更不必在确定活动目标时面面俱到,牵强附会,非“人文”不可。

语文活动课必须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样可以在活动中实现。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片面追求活动形式愉悦性,而忽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程有助于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翼齐飞。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

4.忽视态度品质的养成

现今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会找寻活动中的亮点,津津乐道于活动设计的最终圆满完成,以至具体说到到活动中某某同学功不可没,甚而这个亮点还是老师与个别同学课前早就“心有灵犀”的。殊不知这个亮点,恰恰暴露了语文活动过于强调“圆满”的形式化,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品质心理的养成。

语文活动课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学生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学生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如学生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并不以目标圆满完成为终极目标,更应该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端正。活动课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潜能的诱发剂。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学生在好动、好胜心理的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主动探索的态度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优秀的语文活动课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心理。在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这能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也不会带来过重的焦虑,而是会思路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本剧的排队练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通过排练、对表演成败共同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的目标已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能力,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他们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应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以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因此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语文活动课程可谓重担在肩。对此,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语文活动课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误区,摒弃不足,让语文教育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庄文中.审订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

[3]于漪.弘扬人道 改革弊端.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

[4]严华银.当代语文课堂的“现代病”分析及诊治(上).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9,(1).

[5]余映潮.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2009,(1).

猜你喜欢

活动课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