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

2011-03-20金红菊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习惯意识

金红菊

(广州市海珠区黄埔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P9这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课程要求。

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什么是自主学习习惯呢?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有什么意义呢?怎样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呢?

一、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何谓习惯?从字面意义说,《辞海》解释为:“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教育学上的定义有多种,比较一致的观点为:习惯是经常性表现出来的倾向和行为,需要长时期逐步养成。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一旦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反之,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

叶圣陶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2]140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3]P53吕老叶老的话都说明好习惯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良好习惯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学生或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有自觉意识和能动反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目的性。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或学生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内容或阅读材料的能动反映。如果学生对学习或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只是为了猎奇和消遣,那是不可能养成良好习惯的。换句话说,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内驱力。

(二)自觉意识。

自主学习建立在学习主体或学生的自觉意识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学习主体具有自觉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是“我要学”、愿意学、喜欢学,在学习中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要我学”。

(三)能动性。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内容或阅读材料的能动反映。“能动”二字涵义丰富,是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分析、选择、重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某种事物或某一观点。学习主体具有个体意识或说个体差别,不同的学习主体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同一材料有不同的反映。例如老师呈现图形“O”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太阳,有的学生认为是月亮,有的学生想象成为银盘,有的学生想象成为车轮……这就是个体意识或说个体差别,是自主性、能动性的表现。

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被知识奴役的对象。

二、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意义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的困境,费时低效便是其一,要走出这种境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或学习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具体来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力。要从“自主学习”“习惯”上做文章,由“习惯”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自主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只有积极主动思维,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灌输式的语文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总是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没有保留地告诉学生,给予标准的解释,使学生一般都不会积极思考而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经过三番五次的练习,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他们在面对新知识和新问题时,会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我采取如下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不同于“他主学习”和“接受学习”。因而,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在导入时教师可用此诗谱成的歌曲播放给学生欣赏,动听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淡淡的忧伤自然而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其引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

又如《愚公移山》一文,人教版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这种解释不太确切,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如果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的答案,学生没有兴趣,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在一节公开课上,我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文中两处写道:‘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妻子一开始是否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这样设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趣味,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经过自主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很快明白:愚公之妻与智叟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愚公家人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书中的解释不确切,“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

(二)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情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要创设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旧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从而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情境,首要的是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设置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在哪些地方设问呢?首先,尊重学生,收集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整理、综合后在课堂提出,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既将话语权给了学生,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收到的效果较好。

其次,须在关键处设问。所谓关键处,是指文本思想内涵高度凝集的地方,它常是解读文本的切入口。例如《藤野先生》一课,问题和难点较多,可以从下四个问题切入:(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3)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4)“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这样的问题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师生对话、探讨中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

平等自由的学习情境创设,仅有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比喻修辞学生并不陌生,但要指出其作用还是有些难度的,这时教师可以教给综合比较的方法。《春》中“像花针、像细丝”和《济南的冬天》中“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修辞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讨论综合比较后,两个比喻句都突出了本体“春雨”、“树尖顶白雪”具有喻体“花针”、“细丝”、“看护妇”的特征,前者描写了春雨有如花针、细丝般纤细而柔美的特征,后者描写了小雪后树木有看护妇温存的特征。这样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比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强化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以成绩为主要标准,在知识方面将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教学效果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需要以过程和素质标准来配合。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要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阅读书目、阅读摘要、读后感和阅读兴趣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等。

(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自主学习平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进行实践,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系列名著或特定的期刊杂志,如《意林》、《中学生博览》、《读者》等,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量;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假期去做实习导游,做卫生宣传志愿者,在社区出科学、法律等宣传板报,等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选集[M].香港:新艺出版社,1985.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4]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5]高惠彦.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习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