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处理教材,促进高效阅读

2011-03-20金平菊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教材

金平菊

(太平高级职业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0)

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归宿。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需要靠高效的阅读教学来实现。一篇经典的文章就如同一座储藏丰富的宝矿,再精明的矿主也不可能一次把那里的宝藏全部采完,必须有取舍,有重点。高明的矿主知道应该重点采什么,先采什么。教师就应当是一个精明的“矿主”,要能看得透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到底有些什么,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去开掘,去感受,去欣赏。可见,要实现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有效处理教材,其次要用好教材。处理教材的总体要求是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从低级到高级,我们可以试着把教材的处理分成这样三个纬度:注重思维训练是重点;强化情绪感染是难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是关键。这三个纬度的完美融合便是语文教学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素质高度统一的根本保证。这样,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能够变传授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因此,尽管职高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但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动性,有效处理教材仍然是促进高效阅读的关键。

一、注重思维训练是重点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它要通过感知、理解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能力,更好地吸收他人的思维的成果,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材料的外壳,深入把握作者思维的内核,即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的理解,掌握作者思维的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与阅读教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训练,不仅是必然的、可行的,而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因此,有人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智力过程,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可见,阅读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几乎每一节阅读课都涉及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为思维训练提供了最佳的训练途径,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1.立足整体,注重悟读,训练思维。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阅读的悟性。例如学习《荷塘月色》,很多教师选择这样的教学流程:先朗诵或听录音,然后整体把握梳理文意,讲完文章结构后,再细细分析三段描写荷塘月色景色的手法及作用。这样的教学流程可能环环相扣,也可能有速度,却不一定是高效的,毕竟这样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上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化,如有教学意外,有些老师也会因为要落实教学设计而冷漠化处理,而教学节奏可能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让学生自己没有了可以“悟读”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成。同样上《荷塘月色》,我曾经这样组织流程:先从题目切入,让学生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那三段景色后的感受,其中重点品味一些重点语句,适度点拨一些手法,比如文章描写月光下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张开的裙子;绽开的荷花像丽人柔美的身姿洒脱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涩、娇滴的少女脉脉含情。在描写微风吹过荷塘时,用“流水”、“轻纱”形容月光的皎洁、柔和,用“梦”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隐若显,既渲染出目光雾色相混的朦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笼罩下荷塘的幽静、安恬,不禁使人向往,仿佛也被带入梦境之中。接着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花那些笔墨去写荷塘和月色,最后点出散文中的“景”与“情”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有一条主线,让学生既品味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教学节奏也并不是一味处于高节奏中,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2.以学定教,开展对话,激活思维。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阅读活动的过程便是读者通过与文本对话,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将文本的丰富内涵加以充分的理解和体悟,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建构出作者在创作时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丰富、更具深度和力度。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几个对话话题,让学生在自身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展开对话交流,进行合作探讨,交换彼此的看法。例如教学《祝福》,我设置这样的活动体验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阅读作品的感受。”学生的交流五彩缤纷:(1)太不公平了,为什么祥林嫂遭受了那样的痛苦,旁人还嘲笑她?(2)太不公平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村少妇。当她步入幸福美满的生活时,丈夫不慎摔死,自己逃出来打工,又被婆婆逼着再嫁。第二任丈夫又得伤寒死去,她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太不公平了,命运总是和不幸的人开玩笑。(3)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却受各种打击,成为一个乞丐,最后冻死街头……

这个议题对学生来说是自主阅读理解中的不确定性,正是学生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的。我通过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了解,掌握了学生对小说的熟悉程度,了解了学生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理解程度,也了解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存有多大的差异,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适时调整教学指导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阅读理解中的不确定处和最具争议性的地方,也就是最能解读文本的地方,是最值得教学的地方。“依学定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调动积累,注重体验,发散思维。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好似一个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天萧条、惨淡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勾勒出,并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那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有的同学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感悟到一种包容宇宙的开阔气势,一种气象万千深远的境界;或许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生逢乱世流离失所多年漂泊的无奈;或许有的同学则联系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这样就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使学生产生美的启迪和体验。并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兴致去积极参与,而不会感受到强迫接受唯一答案的压抑与被动。整个阅读课堂都会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各种不同的观点相碰撞、融合,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使师生共欢愉、同忧伤,改变那种“老师动情学生木然”的独白式教学状态,在相互对话中,获得更深切的阅读体验。

二、强化情绪感染是难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品,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因而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感悟文章的要义和精微所在,而且要欣赏作者的艺术匠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趣,欣赏语言、结构的佳妙之处,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因而可以说,阅读的过程是审美、感受美的过程。《合欢树》中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学生能感受作家对于母爱的诠释,心灵为之震撼。甚至屈原的寂寞哀思、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的忧患深沉、鲁迅的伟大深刻都能激发起学生一层层感情的涟漪。

1.教师范读,有效引领,感染情绪。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形成强大的情绪感染力量。教师通过范读、领读和导读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美美地诵读,诵出文章的韵味。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体味品察、涵泳揣摩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灵动飞扬、雄浑壮阔之美。这些美色荡涤着学生的心扉,在他们头脑中不断地闪现叠加,渐成一幅气韵流动、赏心悦情的风景画,这样的美读,岂不快哉?朱自清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的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师引导学生读准语调,读通句法,读懂感情,读出气势,在反复咏叹之后,情绪推动思维,思维加强情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情绪。情感与富于形象性的情境分不开,情境的设置能调动想象,激发情感,而且启发思维。教师要将思维训练与情绪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又如学习《琵琶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了解背景,深入理解,强化感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来强化学生的情绪感染。例如学习《拿来主义》,我们就必须知晓文章产生的社会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作者为什么大量采用对比论证(“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对比,“拿来主义”者与“孱头”“昏蛋”“废物”的对比)和比喻论证(比如将大宅子比作“文化遗产”等)是很有帮助的。熟悉中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与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错误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姊妹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主义》中提出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正是鲁迅发出的呼喊。若不了解作者,不走进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能解读到以上的内容吗?能体悟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样炽热的思想情感吗?

4.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加深感染。“文章不是无情物”,以诵读品味语言为突破点,能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例如《雷雨》请学生分析鲁侍萍这句话:“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此时侍萍内心思想十分复杂、情感非常激动,为什么侍萍会利用谐音转换改变原来的意思,省略号内省略了什么心里话?假如你是侍萍,请你深入她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把她此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读中品,品后读,鲁侍萍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会通过诵读深植学生心中。如果能够这样安排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就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品味语言也是如此。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决定了多种多样的品味形式。不论是采用何种方法和技巧,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的。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进而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三、形成健康人格是关键

如果要将情绪体验变成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要使之转化为观念。铸进情绪的观念才能支配学生,发展成坚强稳定的个性。我们要在思维体验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思想内蕴,引进生活教材,诱导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即变教材里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将它转化为观念和人格,干预生活,影响自己的立身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里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须在体验的状态下挖掘,切忌教师空洞的说教。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的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强硬灌输。比如韩愈的名篇《师说》写于唐贞元十八年,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老”课文,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怎样使学生对这篇老掉牙的课文感兴趣呢?当时,网上有一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的课堂。”在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全能班”的地理课堂上,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左耳戴着耳环男生走上讲台摘掉老师的帽子,骂老师傻×,向老师扔矿泉水瓶,最后竟然把手伸向老师的头部,做出打人的姿势。其他学生抚掌大笑,甚至肆无忌惮地助桀为虐。在上《师说》之前,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讨论这段视频。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网上流行的厌学与尊师重教方面的新闻和顺口溜。这样处理使学生知道,课文讲到的不良风气至今尚存;韩愈所批判的也是当今社会要批判的,韩愈想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大大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课文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消除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膜,使他们零距离地兴趣甚浓地学习、鉴赏课文,发自内心地接受“尊师重教”的道理,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好学乐问和从师。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师说》的主旨适当地针砭时弊,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弊病,结合现实生活对课文进行深层的、生活化的解读。这样处理课文是为了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社会一种全面的、理性的、成熟的认识,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通过阅读教学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极富创造性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的关键环节。

落实到某一个具体文本的课堂教学,那么这三个纬度应该是分中有合,合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有机统一,这样就能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从而实现高效阅读。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积累经验,提高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水平。因此,实现高效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必须先走进文本,而且要比学生走得更深、更远。总之,教材处理有效,教师引导得法,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能够扎实高效。

[1]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白燕萍.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性探索[J].中学语文,2010,(21).

[3]李文华.善用阅读材料 打造高效课堂[J].湖北教育,2010,(3).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