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在培养上的不足及改进途径

2011-03-20胡勤高陈岳堂

文教资料 2011年8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科

胡勤高 陈岳堂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在培养上的不足及改进途径

胡勤高 陈岳堂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却展现出不足的一面。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生源、师资、教学、科研等角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选择生源和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心态、教学、科研等四个方面阐述改进途径。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 不足 改进途径

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每年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近期我国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要扩大并普及高中、大学教育,对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作出了规划: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3350万、研究生170万、毛入学率36.0%,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达到3550万、研究生200万、毛入学率4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从“象牙塔”的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从能力鉴别趋向偏重能力提升的教育,从重数量趋向数质并举,更重质量的未来发展之道,高等教育的这些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的教育人才,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更应具备肩负这一艰巨任务的能力,但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却表现出一些不足。

一、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的不足。

(一)高等教育学生源与导师的不足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表面看上去欣欣向荣,深入下去却发现由于本科无高等教育专业,加之教育类考生报考的数量少,招生的量却较大,大量跨专业考生涌入。因为招不满、无筛选的必要,对于研究生的复试也就呈现出形式主义;不对高等教育学的考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就将招收,所以相当比重的学生基础薄弱,加之抱着避开就业压力、混学历增加就业资本的心态居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能静心学习,又无心思搞学术研究,由于空闲时间多,不务正业者众多,生活方式颓废。在招收人数增加的同时,导师的数量需求增大,但由于一个优秀的教育类导师要时间的积累,教育类导师的数量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许多导师又是从别的专业转入教育类教学,属于“半路出家”,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比例很少,这样就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专业的学生的情况。一个导师面临着多学科的学习、教学和科研任务,加之许多导师处于管理岗位,过多的责任往往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导师较难真正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科研任务。跨专业的考生和导师背景多样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它确实给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高等教育学与其他类的学科之间交叉互补,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培养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所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同时也带来学生理论基础弱、专业性不强,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差等多方面的培养问题。

(二)高等教育学的教学不足。

高等教育的科研以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文科的理论分为公共基础理论、相关学科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方向理论等,教学首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理论谙熟于心,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学生对自身专业研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以后科研问题的处理才能有的放矢。高等教育学在我国起步较晚,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培养仍处在模仿和自我探索的阶段,一方面向先行或成功院校“取经”,学习借鉴别的院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总结自身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但专业的未成熟,理论体系的缺乏,没有一个绝对的范本,这样就导致“因人设课、因课找人”的问题。有些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个人经验,因此课程设置就具有随意性。课程中很多内容陈旧,理论课有余而实践课不足,加之教学方式以上课为主要形式,教学上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学方面前沿问题的介绍,国内、国际同行没有形成稳定频繁的学术交流;学生缺乏国内、国际在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学习自然缺乏主动性,学习成为了灌输知识,没有主动寻求本专业新讯息的渴望。

(三)高等教育学的科研问题。

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创新型人才要提出优质的原创成果离不开科学研究;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也离不开科研创新;一个研究生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必不可少,可见科研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必然要在数量上去后抓紧质量关。如何把握质量?如何在新的机遇下培养好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学去研究、去发现。科研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很重要。但高等教育学因为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积极主动性低,参与科研和实践的机会少,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学校本身对教育类科研不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中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需要太多努力也能拿到学位文凭,一些学生放任自流;混文凭的思想冲击着“枯燥”、“单一”、“乏味”的科研,一些学生对科研的观念模糊,可能还未来得及好好想,在岁月的流逝中学生已经毕业了。这些因素的结果就是面对枯燥的科研,一些学生望而止步,不愿去作真正的科研。

二、高等教育学研究培养的改进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如何改变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改进的途径。

(一)重视生源选择与导师队伍建设。

大批好的生源、优秀导师队伍是促进一个学科高速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因为生源不足,未能达到计划招生人数,而降低复试的要求,不加区别地招收学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自身学科发展的不负责,因此在复试中应该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思维敏锐度、创新能力、个人心态等综合素质;对于没有相关基础又没有意愿在专业上研究、混文凭的学生要慎重选择,对于“科班出身”或邻近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优先录取。学科队伍要重点引进学术务实、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有广泛了解、有前瞻性眼光的导师;对于学科带头人的选择要慎重,可以让大家民主投票,选出一位人格高尚、品德出众、踏实科研的“船长”,驾驭好高等教育学这艘船。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背景尽量多元化,年龄结构上可以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背景上以教育背景为主,力求其他背景多样化。

(二)导师引导,改变学生的错误心态。

研究生教育是以导师为主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开拓创新性思维,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影响巨大。导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信号。导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学术榜样,于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行为。其次,导师要对学生作出明确严格的要求,特别在本专业上的学习上,导师可以以学术交流的形式督促学生,在学生之间开展稳定频繁的“学生学习交流会”、“科研实践感悟会”,在会上导师还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沟通、解疑答惑。最后,在生活上、学习上,导师要提供必要的关心,让学生感到导师的关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没有被遗忘,不要过放任自流的生活;让学生自发地意识到学习的紧迫感,研究生的生活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三)以专业方向为导向,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之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加快课程体系化建设,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相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合理调节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同时课程安排要按公共基础理论—相关学科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方向理论的顺序。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多发表看法、多联系实际,同时导师也可以以自身在理论上的发现或实践经验为导向,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对知识和能力锻炼有促进作用的工作,教师在提醒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兼职时间外,也应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寻求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着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四)加大科研的要求力度,着力培养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学校作为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的单位,应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可能,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这一点更是不容忽视。高校应该对高等教育方面的科研工作加以重视并政策性支持,推动导师带学生搞科研、做学问,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如何做高等教育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掌握理论的运用、方法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改进思维方式、提升创新力。以学院为单位,与其他学校间相关或相同专业互通信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多多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或通过旁听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国际座谈、学术沙龙等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以后的科研项目做好知识信息储备。

[1]刘六生.论教育类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2]全丽娟.理工科院校教育类研究生的培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3]陈子辰.研究性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4]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科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V eraW an g
导师榜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