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价值观价值

陈 鑫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

陈 鑫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生活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

大学生 职业价值取向 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大学生择业只是单一地听从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逐渐变得多元化,而且他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以往单纯地只考虑国家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转变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中,加之其社会地位不稳定性的特点,在职业选择尺度上的变化也在预料之中。1979年后,我国的人事制度、就业制度等变化巨大。大学生的就业经历了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其职业选择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还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大学生的工作大多是服从国家分配。农村和城市的情况总体上相差不大,都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在农村,大多数的青年仍然只能在家耕田种地;在城市,许多青年也只能接父母的班,从事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在农村和城市都只有少数青年人通过刚恢复不久的高考进入大学学习,从而获得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能自主选择职业,因为当时的就业制度主张统一分配。当然,那时多数的大学生希望把人民的需要同个人才干的发挥结合起来。他们心中最理想的职业应是政治和社会地位二者兼有的,个人的报酬倒是其次。这一时期因为受经济和政治的影响,青年人的择业方向是重工、政,轻农、商。从政是当时青年的梦想之一。那一时期知识界宣传最多的楷模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当时的大学生普遍向往政府工作人员和从事工科工作。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择业逐渐开放。从中央发布《关作的通知》开端,开始允许农民在自己解决生计和资金问题的条件下,到城镇务工经商。我国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粮油供给制度有所松动。加上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效率大为提高,劳动力因此出现了过剩。相反的,城镇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岗位增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青年开始向城镇流动。从1989年开始,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步实行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使得经济因素逐渐成为大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工资收入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宠。在1988年和1990年对青年职业评价的调查中,企业家都获得了高达81%的认同率。在1988年和1990年进行的青年职业活动报酬期望的调查中,“增加收入”都位列第一,说明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青年择业所看重的方面。①从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中期,由于高学历人才的收入提高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不多,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大学生不仅希望得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而且不再视一份工作为终身职业,工作的流动性开始增长,“跳槽”一词成为当时年轻人中的常用词。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为自主。农村青年在经历了进城打工的高潮之后,希望成为其服务城市的主人,行业范围也逐渐多样化。城市青年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自主择业。1993年,毕业大学生少数由国家安排,多数自主就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青年大学生的就业更为自由,竞争更为激烈,就业的方向更加多元化。从国企、私营到外资企业,从热衷出国到自主创业,当代中国大学生走出了自己多样的就业道路。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受当时社会具体情况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当今青年大学生择业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务实性和多元化。

二、大学生职业活动价值观的转变

职业活动的收入、地位、个人价值及兴趣意义等都体现了价值尺度的一般特征。以前,职业活动的意义被其纯粹的劳动意义所取代。大学生职业活动价值的意义没有被多元化理解,仅看单一的社会取向意义。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更是表现出了多样的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职业收入、社会声望、个人择业兴趣等的变化,他们对职业活动价值的理解不再只注重社会影响,更多地从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待职业活动的价值。大学生择业通常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职业的经济收入;第二是职业的社会声望;第三是职业对个人社会价值、兴趣等的满足。大多数的学生愿意从事收入比较高、有较高社会声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职业。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有时出于个人原因和现实环境只能有所取舍。另外,他们在职业选择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过多考虑眼前经济利益和对职业期望过高等。

首先,从职业收入这一方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活动价值观的转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关于“干活就是为了挣钱”这一说法在青年人中的态度的测量,发现1988年时有超过半数的城镇青年表示赞同,农村青年持赞成态度的更加明显。这说明青年人在职业活动中对收入这一因素比较看重,这与改革开放之前只谈劳动意义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1990年再对此说法进行调查时,持赞成的青年又不足50%了。②这说明当今青年的职业活动价值观还不成熟,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近些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表明,那些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到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工作。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的员工享受较高的薪水和奖金。据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大学生看重职业收入就是不利的职业活动价值观,二者之间未必存在对立的关系,因为大学生价值度量对象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其次,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看重。我们一直提倡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过去服从分配的年代,这一原则贯彻得比较好。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越来越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能被同龄人羡慕。但是这一偏向不能笼统地说明他们只是喜欢做社会声望高的工作,鄙视平凡的工作岗位。多数大学生都在生活中从事较为平凡普通的工作。

最后,大学生普遍认为其所从事的职业应该能满足个人兴趣,体现个人价值。大学生在择业上通常抱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要能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否则干起来就没劲。这与现在社会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年轻人择业自主性增强及社会物质、精神财富日益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但在择业时大学生需要对所选择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兴趣确实可以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但青年人有时会过于看重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忽视客观条件。另外,过多强调自我有时也会使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自身的价值无法实现。也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抱有过高的期望,最终发现与原来的想象相去甚远,从而失去工作兴趣。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逐渐开放,大学生对职业活动意义的看法在价值取向上有所改变也是环境变化的结果。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职业意义的看法相比起以前更加世俗化,但仍保留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青年的择业观念。

注释:

①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37、48.

②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55.

[1]杨雄等.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陈清华.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5]冉福祥,康凌宇,王爱玉.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综合版),2010,(1).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价值观价值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