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督精神的重生——评《喧哗与骚动》中迪尔西的形象

2011-03-20汤仲雯

文教资料 2011年18期
关键词:昆丁尔西班吉

汤仲雯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江苏 南通 226007)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作者以康普生家族的命运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于旧南方爱恨交织的情感[6]P8。作品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片混乱之中,而第四部分叙述角度却回归传统,通过女佣迪尔西的全知视角对前文的有限视角作出补充,一切混沌又变得有序起来,一切喧闹也变得安静下来。作者对结构作出这样的安排象征着迪尔西对于康普生家庭的重要作用。作为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作家之一,福克纳抛开种族与阶级的偏见,把迪尔西的出场安排在复活节这一天,表达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对南方基督精神重生的希望。

一、坚守中体现忍耐

忍耐是基督徒的美德。一个人若没有忍耐的心志,就很容易自我放弃,没有力量在恶劣的处境之中坚持下去,这样的人可能不断寻找目标,却没有力量坚持下去,这样的人永远无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有成就。

迪尔西的形象在第四部分被比喻成雨中的母牛。母牛性情敦厚、隐忍、有韧性,这正是迪尔西性格中忍耐特质的写照。迪尔西服务康普生家族几十年,直到年老体弱,行动迟缓,还拖着蹒跚的步子照顾康普生一家老小。康普生夫人把这种坚持理解成下人对主子供养的回报而将迪尔西用到极致。她没有看到的是迪尔西身上的耐力。小说附录对于迪尔西和像她一样的黑人的唯一注解就是他们通过忍受而活下来。

迪尔西的忍耐不仅体现在她对工作、对主人的不离不弃上,而且体现在她面对苦难泰然处之的心态上[5]P89。她支撑整个家庭的力量是作为家长的康普生夫妇都无法做到的。康普生先生不事生产却牢骚满腹、借酒消愁,他这样消极厌世的心态还影响到了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拘于旧礼,整日只会无病呻吟、自怜自怨,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看着康普生家庭的衰落,只有迪尔西敢于直面现实、积极应对。例如在发生小昆丁卷款逃跑的闹剧时,杰生气急败坏地顶撞母亲,康普生太太气得呼天抢地,这时迪尔西果断地作出安排,遏制杰生的暴力,安抚康普生太太的情绪,这些原本应该是由一家之长做的事情却是由地位卑微的黑人老仆拿出家长的气度一一摆平,迪尔西对于苦难的耐受能力可见一斑。

二、辛苦中饱含仁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博爱尤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伤。可见,爱不仅仅一种情感,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的伦理价值。爱是对分离者重新结合的推动,借着这爱,存在者能够摒弃各种表象上的疏离,而达致与其本质的结合。

迪尔西一天的工作平凡而琐碎,无外乎生火做饭、端茶倒水。可她辛勤的汗水却也折射出宽阔胸襟和仁爱之心。迪尔西时时关心着她的主人康普生太太。尽管康普生太太时不时用诸如灌热水袋、捡《圣经》等各种理由打断迪尔西干活以引起她的注意,迪尔西仍然毫无怨言地作出回应。这倒不是出于对主人的畏惧心理,因为面对性格暴躁的杰生时迪尔西都能做到仗义执言,这主要是出于对家道中落又卧病在床的女人的体贴。于是迪尔西不但要料理好家务,而且要代替康普生太太起到母亲的作用。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是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孩子,只有迪尔西给予她怜悯和呵护。在杰生发现自己房间窗玻璃被打破,要进小昆丁的屋搜查时,康普生太太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愤中,是迪尔西像个保护者一样说:“他(杰生)不会把她(小昆丁)怎么样的,我不会让他这样的。”迪尔西在天生痴呆的班吉身上更是倾注了常人少有的耐心和疼爱,凯蒂也曾经充当母亲的角色照料班吉,可是在她堕落之后,连自己的女儿小昆丁都没有办法照顾,更不用说自己的弟弟了。迪尔西就成为了唯一关心班吉的人。而且她对班吉的照顾不仅仅体现在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上,更体现在对班吉心理的关注上。例如,她会很敏感地发现班吉没有安全感,于是抚摩他的头说:“不哭了,咱们不哭了。”让他平静下来。也只有在迪尔西疼爱的目光中,班吉空洞的眼睛才会那么的纯净美丽。

迪尔西对于康普生一家人的爱护超越了狭隘的自身利益。她愿意付出爱心也仅仅因为康普生一家需要她。基督死前留下“你们要彼此相爱”的教导,康普生一家却违背了这一点[5]P89,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杰生。对于眼中只有钞票的杰生来说,任何阻碍他发财的人都是他仇恨的对象。所以他恨害他丢掉工作的凯蒂,恨用了家里一大笔钱上大学的昆丁,恨偷了他的不义之财的小昆丁。像他这样心里装满仇恨的人显然融不进家里的其他人。迪尔西却不一样。不名一钱的她会在杰生生日的时候自费给他烤个蛋糕庆祝。虽然能力有限,她却愿意用爱心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迪尔西的仁爱之心还脱离了世俗的偏见。小昆丁缺少母亲的照料,还时常受到舅舅杰生的虐待,其遭遇令人同情,却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原因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只有迪尔西清楚地知道在私生女屈辱的标记下是一个渴望却得不到爱的孩子。迪尔西看待班吉的态度也与常人不一般。在带班吉去黑人教堂做复活节礼拜时,迪尔西的女儿还在顾虑带一个傻子去教堂是否合适,但迪尔西很果断地说,只有“白人垃圾”才会嫌弃傻子,黑人教堂不会这样,不管他傻不傻,上帝一样爱他。迪尔西的话一方面抨击了白人表面高高在上,内心却狭隘腐朽,另一方面表达了基督博爱的精神对她的影响。

三、牺牲中实现救赎

迪尔西在参加完黑人教堂复活节特殊礼拜后深有感慨地说道:“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她目睹了康普生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但她对于康普生家庭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目击者。她愿意像受难耶稣一样,用鲜血为人间洗涤罪恶而得以复活拯救人类。所以在她参加复活节礼拜时,听到羔羊的受难,看到羔羊的鲜血,她“呆呆地安静地哭泣着”,一直到回去的路上,她还在哭泣。迪尔西不是耶稣,不能起到拯救人类的作用,就连拯救康普生家族都做不到。她能做到的只是忍受苦难,延缓康普生家族的瓦解。尽管康普生太太习惯于使唤迪尔西,但她对于迪尔西能在日益衰败的康普生家呆那么久也深感不解。她对迪尔西说:“受罪的并不是你。”“这不是你的责任,你可以离开。”康普生太太也时时阅读《圣经》,但是宗教只是其消极遁世的工具。迪尔西和她不一样,迪尔西从信仰中汲取坚强地活下去的力量,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她在物质上帮不康普生一家,但她用自己的行为呼唤了基督精神的重生。

福克纳在为这部小说写的引言中说:“迪尔西代表未来。”[1]P107作者之所以选择迪尔西作为重塑南方精神堡垒的希望,是因为康普生家族的其他人都不愿意作出牺牲。象征着旧南方传统价值的康普生太太不愿意对孩子付出一点爱,班吉对她来说只是耻辱,而不是需要更多呵护的孩子。蕴含着作者对旧南方美好情感的凯蒂也像康普生家族的辉煌一样逐渐陷入堕落的泥潭,连她本人都需要拯救,何谈牺牲自己拯救世人。而象征着南方新势力的杰生是一个典型的唯利是图的人,他只会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要他作出牺牲是没有可能的。

有学者认为昆丁或是班吉体现了救赎的主题。在他们看来,昆丁想用自杀的方式来洗刷整个家族的罪孽[2]P152,而班吉的痛苦代表了基督所受的折磨[3]P111。但联系耶稣受难复活的故事来看,前两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对昆丁来说,活着就必须忍受家庭的耻辱,面对家庭衰落的悲剧,自杀对他人来说是最后的反抗、最终的解脱,而没有救赎的意义[4]P94。班吉因为他人的轻蔑和不解而痛苦地活着,但他痛苦却不自知,更不可能像耶稣一样,牺牲自己赢得救世主的荣光[5]P88。只有迪尔西明知是痛苦还默默忍受。面对痛苦不轻言放弃更显示出她的牺牲精神,她也更有可能实现人性的复活。迪尔西活着意味着痛苦的折磨,无尽的家务,康普生太太的呻吟和辱骂,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或提前结束生命。面对杰生对小昆丁的暴行,她用自己衰老的身体抵挡住杰生挥动的鞭子,愤怒地说:“你要打就打我好了……要是你不打人出不了气,那你打我好了。”这时的迪尔西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她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行为使她摆脱了暮气沉沉的老年人形象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结语

福克纳作为一位南方作家,不仅仅留恋就旧南方的辉煌,更看到了它的罪恶与衰败。面对不定的将来,作者否定了昆丁式的逃避现实,也否定了杰生式的急功近利。通过对于迪尔西形象的刻画,作者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康普生家庭的没落是伴随着信仰的缺失产生的,这也是当时南方的普遍情况,作者因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身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迪尔西的忍耐、仁爱和牺牲的精神延续了基督教的教义,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的存在不仅对康普生一家意义重大,而且她预示着基督精神的重生,也为南方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带来了启迪。

[1]邹秀荣.浅谈《喧哗与骚动》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云天英.《喧哗与骚动》中的救赎母题.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3]田平,洪增流.《喧哗与骚动》:现代基督的救赎之路.山东外语教学,2008,3.

[4]唐璇.《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刻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王倩.《喧哗与骚动》的宗教视野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6,6.

[6]刘佳.爱之深,恨之切——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的矛盾情感.天津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昆丁尔西班吉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小老鼠裁缝店(上)
夏尔西里怀想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
昆丁——美国旧南方和旧时代的守望者
班吉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