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存在的既定模式——《西游记》的题旨新探

2011-03-20王朝辉

文教资料 2011年1期
关键词:矛盾性吴承恩历练

王朝辉

(河北隆尧第一中学,河北 隆尧 055300)

一、引论

人生存在矛盾,我们注定要处于各种各样的矛盾中,矛盾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和总模式。小说《西游记》正诠释了这一观点。我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三个层次——基源层、表现层、整合层来进行论说。

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但这里并非原封借用,我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既定的矛盾模式,它有三个层次:基源层、表现层和整合层,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前一层次向后一层次的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于各个层次本身。从基源层发展到整合层,并不代表着矛盾的终结,而只是矛盾的暂时性缓和。

二、基源层:本我的矛盾斗争

人有着诸如自由、平等、成功等欲望,这是人的生命本能和意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出生于世,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在人的欲望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并不能为之提供持续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存在有着既定的矛盾性模式。《西游记》于字里行间体现着这一矛盾模式,这不仅是西游故事本身的矛盾,而且是创作《西游记》的吴承恩的个人矛盾。这一矛盾在作品中展现为以下几点。

1.个人理想与“家族情结”的矛盾斗争。吴承恩祖上做过学官,其父也是个好学不倦的商人,经商之余酷爱读书,这就使吴承恩一出娘胎就成长在好学的氛围中。天资聪慧、智商超人的他被家中寄予厚望。其祖母梁夫人曾慨叹语云:“吴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可以说,他一出生就被限制在这样一个“家族情结”中。多少愤与恨,尽在“承恩”二字中。可是吴承恩本人是矛盾的,他自幼就好奇闻,常以野言稗史于隐处读之。但是,他又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纯而又纯的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肩负着父、师期望,他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另一方面是光宗耀祖,一方面是为个人理想,他陷入了自我的矛盾之中,时而出世,时而入世。

2.自由欲望与生存现实的矛盾冲突。悟空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长生的美猴王,可是想而不得。虽修仙回来,却仍要被勾到地府;虽被召上天,却没有被重视,“玉帝不会用人”,为此他喊出:“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但这一想法并没有能够实现,他成了五行山下的俘虏。生命的本我陷入了矛盾的境地。最终他皈依佛教,这是一种模式的象征,生命的欲望不能无限制实现。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其实质正是为了展示本我的矛盾斗争。

3.生存欲望与“修成正果”的憨态挣扎。猪八戒粗鲁憨直的形态下暴露着他的本我,取经途中的重活、脏活都由他干:挑行李、背死尸等没他不行,而这一切正是那位“秉性高傲”的师兄所不屑一顾的。他本我贪吃贪色贪财,多次几误大事,时常叫喊“吃不饱”,甚至在路上,还攒私房钱。他是取经四众中立场最不坚定的一个,一旦形势险恶,就闹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欲修成“正果”,可顽心与色欲始终萦绕于心。

4.先天身份与后天责任的苦闷挣曳。唐僧,西行前是得道高僧,聪慧,有主见,可西行后,他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离开徒弟,连一餐素饭也无法捞到。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不分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直呼“万岁”,无论贤否。自己害怕妖精,却又怕别人去斗去杀,动辄闭起眼大念紧箍咒阻挠悟空降魔。随着徒弟的增多,他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胆小,一路西行却多次思乡,可见他的本我非是成佛,他只是因所谓的先天的身份和后天的责任所累罢了。

西天路上的各种妖魔,虽出身不同,同样是本我被抑制,这抑制便是悟空对它们的打杀和天界将它们拘回。

三、表现层:自我的现实历练

在本我的矛盾斗争中起限制作用的第一要件就是自我,对《西游记》和吴承恩来说,就是其所处的时代的规定性。

1.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的苦闷彳亍。吴承恩所处时代属明代中后期,处于政治、经济、哲学等发生巨大变化的进行阶段,思想变格与斗争不断。其时,王阳明提出了“心”的学说和“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思想,这使新儒学走向通俗化,直接面向大众,佛、道、儒走向“合一”。生于这一时期的人在思想上难免有所波动,吴承恩注定要走一条艰辛路。他在不得不肩负家庭使命的前提下做着自我的矛盾斗争,老父在世时,他“迂疏漫浪”,还不能与举业相绝裂,矛盾的心情、种种的磨练无不是对他人生何去何从的考验,小说家没有地位,不能糊口,而正业只能是科举仕宦,于是吴承恩选取岁贡,“朝而邂逅,夕而蒙厌”、“外而饰荣,中而怀垢”,足可见他思想情感的徘徊。吴承恩与唐僧可谓处境略相通矣。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矛盾,是需要者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同是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矛盾,作家把这种矛盾融入到了《西游记》中,让处于矛盾的境遇中的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了某种认同。

2.限制与再限制、历练与再历练的层递前进。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天宫、地府、人世”三个空间,无论是在天宫,还是在地府,均没有公平而言,在人世更是矛盾重重,于是乎有了大闹天宫,有了无数冤魂,有了各种妖魔与恨事。但尽管如此,生命既然存在,就要繁衍发展,所以就有了唐僧师徒的人间历练,即人世的自我历练。他们所走之路所取之经所经之难,只是表象,而实质正如冯文楼先生所言,是一种“灵魂的救赎与人格的修炼”。这种救赎与修炼也即是自我对本我的矫正过程。但这一过程永远只是一个过程,因为它本身就是处于一个既定的“西天取经”,成则“成正果”的规定之中,这里的“取经”与“成正果”只是一个表面,其实质是一切的努力与改造都是在一种既定的矛盾下的试验性的改造,就是说若不成功,只能“轮回”。在这个自我的历练过程中,作者让世事的一切以矛盾呈现在取经人面前,让他们在面对这些矛盾中做出举措,这正是本我向自我的前进与自我向超我的前进中的必由之历练。正所谓:不识一事,不避一误。此种生命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方能有所成就的现实,本身就是一个既定模式。

四、整合层:超我的矛盾性终结

当人的一切努力终获得成功时,人是否要停步不前呢?答案是否定的。当生命的矛盾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时,是否意味着将失去矛盾呢?同样是“不”。哲学上说:“如果事物自身是绝对同一的,‘此物’内部不包含‘他物’,不包含自身的对立面,那么,事物就永远是它自己,就不会有变化和发展。反过来,相异的事物总是有某种相同的方面和因素,总有某种统一性,因而‘他物’之中总是在某种意义上包含‘此物’。”这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通的存在,可以暂时弱化,但绝不会就此消失。本我的欲望不能无限制地发展,自我的历练矛盾重重,而作为自我与本我同时掌控的超我也并非是矛盾的终结。

1.作品的矛盾性结局。《西游记》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归后成佛而终,可让我们看看他们所成的“正果”:唐僧是一个“旃檀功德佛”,然而纵观他之历练,只能算是有功果。孙悟空生性爱自由,多欲好战,功成“斗战胜佛”,其意岂不明显?猪八戒自始至终有顽心,色情未泯,被封为“净坛使者”,令人可虑。在小说最后,由“无字经”到“有字经”再到“有缺损的真经”,这本身就是象征着“超我”的不完美,即生命存在的矛盾性。

2.作者的矛盾性终局。翻阅有关吴承恩的传记,这颗文艺巨星的一生就可以看作是《西游记》的全书之魂。他于人生中的种种矛盾构成了《西游记》从开篇到结局的剪影,而唐僧师徒都是他的一个化身,只不过作家把这个化身的某些方面扩大化了、理想化了。《西游记》并不能让他于生时“荣耀安生”,他的生活常常要受到朋友的接济。理想的达成与现实的困顿构成了吴承恩个人的矛盾境界。他向往理想,可是在晚年却还是要教育表外孙丘度努力举业,何也?

五、结语

三层结构模式可以看作是构成生命存在的基本结构模式,而生命存在之所以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是因为三种模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结果。我近似地称之为“一线双环”结构:一线,即本我,它贯穿于生命存在的始终,是构成生命存在的基源,同时也是生命存在的最为真实的和根本的存在,没有它,一切都无从谈起;双环,即自我和超我,它们环绕着本我做时而分离时而交叉的前趋性运动,三线交叉的空心圆点代表着矛盾的暂时性缓和,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三线分离的到来,还是一种虚化的真实。

综上所述,生命存在的总的既定模式就是:无有终结的矛盾运动。

[1]吴承恩著.西游记(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第一版).

[3]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第1版).

[4]冯文楼著.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第1版).

[5]吕慧鹃,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6]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第1版).

猜你喜欢

矛盾性吴承恩历练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十年历练,非凡直-10
挫折历练勇敢、行动见证成功
刘月明 书法更多的是人生的历练和修养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企业汇率避险:在历练中成长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