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盛和夫的幸福观

2011-03-20王晓波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稻盛幸福观意志

王晓波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评价:“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稻盛先生在他的演讲和著作中对“幸福”这个词用得并不多,但他的“敬天爱人”、“利他精神”、“对他人始终抱有同情和歉意”等思想无不深刻体现了其敏感细腻的幸福观,本文试图挖掘这些思想瑰宝,和大家分享一下稻盛先生的“幸福”。

以“敬天爱人”为幸福

“敬天爱人”是稻盛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幸福观的核心。他坚信宇宙中存在一种意志。从宇宙大爆炸产生质子、介子到产生无机物再到产生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合成原始生命,最后原始生命进化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宇宙意志”一直在起作用,指引万物的发展进化,当人的思想与“宇宙意志”相一致,他就和谐地存在于宇宙中,身心会得到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另外,作为“敬天爱人”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环保理念”,稻盛先生也有很深的认识。他“认为造成环境问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积极的破坏,如砍伐热带林;另一个是消极的破坏,即与破坏环境相关联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和水的污染就是如此”,“必须把这种污染和破坏区别开来,从两个方面严加谴责,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1]。

2009年 11月 1日,稻盛和夫冒雪来北京参加会议。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商道》栏目的专访,当主持人问他“看着美丽的雪景,心情如何”时,稻盛的回答令人感动:“看着雪景我就想,北京是个降水少的城市,这场雪是大自然的恩赐,想必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们都很喜悦,虽然下雪给我带来很多麻烦,非常地辛苦,但是我的这点苦,能换来动植物们的喜悦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2]是的,这就是稻盛和夫,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对人类、对世间万物有着终极关怀的哲学家,一个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最大幸福的睿智老人。

以“利他”为幸福

“利他”精神是“敬天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稻盛先生说:“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不是在满足自我,而是在满足了他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利他”精神才能使人获得灵魂深处的满足,获得“至深至纯”的幸福感。关于这一点稻盛先生最常举的例子就是他在出家化缘时,一个并不富裕的大婶给了他 100日元,他形容那种感觉是“就像被电击了一样,心里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利他”之心,因为“利他”行为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帮助,也能使自己获得莫大的幸福和满足,这同时也与“敬天爱人”思想相一致。

稻盛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亲身去实践的。他在创立 DD I时就反复问自己:“你加入电气通信事业真是为了国民吗?是否混杂了为公司或个人谋利益的私心?或者,是否是为了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自我表现呢?动机是否纯粹、没有一丝污点”,当确信自己毫无邪念时,他才义无反顾地干下去。稻盛先生认为,人的任何才能,都是上天的恩赐,人的任何财富都是属于全人类的,个人只不过是暂时保管,这些财富只有为全人类服务时才会有用,个人才会产生与宇宙相和谐的幸福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稻盛先生于 1983年开办“盛友塾”(盛和塾前身)来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1985年设立“京都奖”来奖励在尖端技术领域、基础科学领域、精神科学和表现艺术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通过这些方式,稻盛先生将自己的财产回馈社会,自己同时也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稻盛先生说:“说起利他,听起来好像有点过于伟大,其实一点也不。给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见妻子喜悦的表情,让劳苦一生的父母过得舒适,像这样对周围人的一点体谅、关心就已经是利他的行为了”[3],所以,“利他”并不难,只要我们有“敬天爱人”的思想,把周围的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利他”行为就自然产生了,而自己也能从“亲人”的满足中得到由衷的幸福。

以“知足常乐”为幸福

稻盛先生在《回归哲学》这本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战后日本人的工资大幅度增加,却感受不到幸福。他认为“不知足的人,永远不感到满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感到富裕,因而也就永远不能实际感受到富裕。归根结底,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实际感受到富裕。有了‘知足’这一精神结构的主心骨,才能实际感受到富裕”。稻盛先生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欲望太大,这使人想起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 =效用/欲望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带给人的满足程度)。在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欲望越高,幸福感越低;而欲望越低,幸福感就越高。比如在同样都是每月 2 000元工资的条件下,有的人觉得吃喝足够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能吃好穿好很不幸福,这都是欲望不同使然。所以,稻盛先生认为,人们为了提高幸福感就应该降低欲望,学会知足。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和发展本身不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吗?金钱、爱情、婚姻都只是我们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简单的“降低欲望”来达到幸福呢?

另外,有时候人们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处的现状不满足,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即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对此,南亚山国不丹的国师卡玛·尤拉有深刻认识:“如今,问题的一部分在于,我们陷入到一种竞争的心理之中。幸福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别人幸福你就不能感到幸福,因为这意味着别人超过了你。我认为,我们可以过一种没有比较的生活”[4]50。所以说,“知足常乐”、“过一种没有比较的生活”才能达到最大的幸福。

以“真诚”为幸福

稻盛先生说:“成功者要有强烈的好胜心,但是,企业家精神的深处,还要有真诚、同情和亲善”,“我总是尽力使企业根植于人心之上,这样别人才会来爱你。简明地说,我一直把立足点放在成立和维持公司,以及和所有的员工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上”。京瓷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就贯彻“玻璃般透明的经营”,也就是说,现在有多少订单,与计划相比落后多少;利润是多少,这些利润是如何使用的;现在公司的处境怎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要向干部,而且要向基层员工公开。还有就是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光明正大的工作作风,决不能允许经营高层挪用公款和用公款随意招待[5]。这种真诚的透明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对公司的信任感,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公司为自己努力工作。

我国目前是一个多少缺乏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必要学习稻盛先生的“真诚”来经营我们的人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降低我们生活的“制度成本”,还由于大家“真诚”相对、彼此透明,可以毫无障碍地交流、共事,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个人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以“感恩”为幸福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维持生命靠的是自然界的空气、水、动植物等,离开他们,我们的生命将不复存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其实只是参与宇宙循环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我们的话,宇宙照样正常运行,能量也不多不少。所以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们的终极意义就是促进宇宙循环有序、和谐地进行,对宇宙万物存“感恩”之心。正如稻盛先生所说:“我活着,不,让我有活着的机会,我当然要表示感谢,这样我就会感受到幸福。有了这样一颗能感受幸福的心,我就能活得更加滋润,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我相信这一点”。

稻盛先生每次祷告时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并且他认为这种“感恩”之心会在人们之间传染,因为它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小生命融入了大生命,小快乐变成了大快乐,幸福也不再遥不可及。

以上从“敬天爱人”、“利他”、“知足常乐”、“真诚”、“感恩”五个方面论述了稻盛和夫的幸福观。其中“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幸福观的核心。因为“敬天爱人”指出了人类意志只有与“宇宙意志”相一致、相协调的时候,人类才有可能正常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而其他四个方面是对“敬天爱人”思想的具体展开。

稻盛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美国《独立宣言》开头部分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时至今日,“生命权”和“自由权”早已广为人知,而唯独“幸福权”好像被人们遗忘。这难道是因为人们对“幸福”不重视吗?肯定不是,而是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幸福”一直被其他两个字代替,那就是“利益”[4]134。的确,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也就是人们的需求水平处于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较低层次的时候,物质利益就代表“幸福”。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需求水平也早已处于马斯洛提到的较高层次,而人们依然把追求物质当做追求“幸福”的手段。本文认为,我们每个人甚至有些政府、国家都有一种追逐物质或金钱的“惯性”,也就是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钱越多越好、钱多好办事,而往往忽略了金钱只不过是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自己的幸福观,而稻盛先生的幸福观就能给我们很大启示。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讲。我国目前处在一个道德观下滑的时代。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部分人的“道德底线”已经失守,各行各业的潜规则盛行。个别人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追逐金钱的巨大“惯性”使人们来不及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的状态。在这种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个人应该怎样重新塑造自己的幸福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稻盛先生“敬天爱人”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一种促进万物生长发育的“宇宙意志”,个人的意志只有与“宇宙意志”相一致时,个人才能正常发展得到幸福。而我们如果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不惜以损害他人的健康为代价,这显然违背了“宇宙意志”,这样我们当然得不到幸福。所以说,要幸福就要“敬天爱人”。

再比如,稻盛先生“知足常乐”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只有知足才能感受到幸福,只有降低欲望才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有很多的贪官和奸商,他们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欲望太大,总是觉得自己的钱不够,结果做出违背“宇宙意志”的事,最终受到惩罚,当然他们更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要幸福就要“知足常乐”。还有,稻盛先生“感恩”的幸福观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就必须要常怀“感恩”之心。前几天,一位上海的留学生因为母亲寄钱寄晚了而在机场刀刺母亲的事件实在是令人痛心。这位留学生不光不对母亲怀有“感恩”之情,还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而动了杀人之心,他的心胸如此狭窄,当然也不可能幸福。所以说,要幸福就要有“感恩”之心。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看重的依然是 GDP,而 GDP的增加只是增进人类幸福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而绝不是增加 GDP。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增进人类的幸福呢?让我们从稻盛先生的幸福观中寻找一些启示吧。

稻盛先生“敬天爱人”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对于宇宙中存在的“宇宙意志”,个人要有一种“博爱”精神才能与“宇宙意志”协调一致,获得幸福,而“博爱”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稻盛先生“真诚”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经常进行真诚的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彼此完全理解、毫无障碍地共同生活,获得幸福。

近年来,对稻盛先生这种幸福观理解得最好的国家和地区当属亚洲小国——不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西方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不丹第四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在当时敏锐地感觉到了西方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交通、医疗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某些东西,丢失了某些东西。他开始思考自然环境的破坏、文化和信仰的流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日益减少,人们丢失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了可以坚持的信念等诸多现象,他提出了创建幸福社会的理念,指出国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国民生活更加幸福,不要单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4]32。所以,不丹比其他国家都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重视“知足常乐”。这些都是与稻盛先生的幸福观是一致的。如今不丹经过三、四十年的“幸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和国家到底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呢?稻盛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稻盛先生创立的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做贡献。这让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可以看做孟子的一种幸福观吧,结合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将“达且兼济天下”作为个人追求的幸福观应该是可以考虑的。对于国家来说,“硬发展是没道理的”,“幸福是硬道理”的观念应该得到政府和大众的理解。

[1][日 ]稻盛和夫,梅原猛.回归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58.

[2]http://v.ku6.com/show/7mrqOdl5NrPvql4p.h tml.

[3][日 ]稻盛和夫.活法[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0: 156.

[4][不丹]卡玛·尤拉,沈顥.国民幸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龙兆.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130.

猜你喜欢

稻盛幸福观意志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勇敢与小心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获取幸福之法
《稻盛和夫:活力》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