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现代化历程、经验与教训”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03-20刘岳兵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历程丛书范式

刘岳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天津 300071)

2011年 4月 2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日本现代化历程、经验与教训”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科联、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出版界的负责人与丛书的全部作者共 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评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年 12月全部出齐的 10卷本《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为切入点,结合最近日本发生大地震及核泄漏危机的新事态,就日本现代化的历程、经验和教训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丛书主编杨栋梁教授在会议主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对“现代化”概念的新见解以及欲将该见解贯穿于丛书中的努力。他指出:我们理解的现代,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与“当代”的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而我们理解的现代化 (Modernization),在起点、范畴、内容、性质等几乎所有层面上,既与“近代化”的内容大量“重合”而处在其“延长线”上,同时又不受“资本主义化”思维范式的约束。现代化是一个近代以来人类摈弃封建生产方式和思想传统、追求更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会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推向顶峰,同时也在孕育和创造着非资本主义本质、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化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虽然构就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无法代表全部,并且只能被包纳在视域更加广阔的现代化之中。

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杨栋梁教授强调:人类在以资本主义的出现为起点的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过以英、法、荷为代表的原生范式,以德、俄、日为代表的继起范式,印度等众多殖民地国家的依存范式,苏联、中国等跨越范式。而相对于原生范式而言,后三种范式皆属于“赶超式”范畴。并且,在所有的四种范式的现代化进程中,皆不应排除产生非资本主义本质、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因素的可能。进而他认为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范式中,日本无疑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对象。这是因为,日本不但是近代亚洲唯一实现“近代化”的国家,也是当代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却在始自近代的现代化过程中被远远抛在了后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日本是近代给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国家,中国要与这个“搬不走的邻居”世代交往,就必须掌握其民族特性和社会运行机理,知己知彼,温故知新,以便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对日关系;日本既是“后发型赶超”的代表,同时也提供了陷入“赶超后困境”的实例,对于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迅跑的中国来说,扬长避短汲取日本“赶超期”和“赶超后”的经验及教训同等重要。

世界知识出版社认为,这是“国际学界首次系统探讨明治以来日本现代化历程专史系列研究丛书,整体性、系统性、学术性特色鲜明,展示了我国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南开大学教务长朱光磊教授回顾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的传统,指出日本研究是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认为杨栋梁教授等费时 10年完成的《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是集全院教师之力、继吴廷璆先生主编百万字《日本史》之后的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薇教授认为,丛书是中国日本研究界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留给我们今后在丛书编写、特别是日本研究丛书编写方面宝贵的学术组织经验和宏观视野。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从日本近现代史的专业角度出发,认为丛书的出版推进了我国日本近现代史的整体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侯建新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均认为丛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卞崇道教授即兴赋诗:“十年磨一剑,十本著述新。十载寒窗苦,世代英名存。”

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的王敏教授详细介绍了当前世界日本研究的新动向,她认为《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不仅反映了中国学界的最高水准,而且具有国际水平,是中国对世界各种日本研究倾向的一个极其漂亮的回应。

会议的又一内容是相关专题领域权威学者对丛书各卷的专门评议。吕万和先生肯定米庆余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外交史》是一本贯通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外交通史,认为该书体例严整,纲目简明,凡重大事件、文书乃至某些关键史料均注明所据史籍、标明页码或刊期,具见功力。全书史料丰富,特别是,重视利用当事人的回忆录、传记以及日本国内自身的文献来揭示历史真相,无疑更加有说服力。对该书的战前部分尤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日本所高洪副所长高度评价王振锁、徐万胜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政治史》的创新意义与补白价值,他说:“因为,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版过一本日本政治的专史,尤其是对波澜壮阔但同时也是风云诡秘的日本近现代政治历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把幕末维新到 21世纪初期,政治发展的背景、成因、轨迹、后果等一一呈现给读者,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关心日本事物的一般读者来说,无疑都是一份丰厚的学术大礼,其中的功德和劳绩不言自明。”中国政法大学金仁淑教授认为杨栋梁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作为日本经济史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采用实证考察和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主要特色以及正反两反面的成效。该书的出版对国内外研究日本经济两次成功的经验和两次失败的教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自由与限制、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平衡等的关系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崔世广教授评价赵德宇教授等所著《日本近现代文化史》,认为其重要的特点在于由日本近现代文化史研究透视日本的现代化,指出该书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日本近现代文化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常规性的特性,即拿来主义的实用性、传统文化的稳固性、多元文化的并存性。这些总结,对客观理解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透视日本文化现代化及日本现代化过程的特点,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的周维宏教授评价李卓教授的《日本近现代社会史》,指出作者在该书中形成了自己的日本(近现代)社会史结构。在社会史研究上积累到这种丰满的程度,应该说国内还无出其右者。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王杰泓教授在 2010年第 8期的《中国图书评论》对彭修银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绘画史》发表长篇评论——《现代化的“东洋”模式与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指出该书“以民族艺术与外来艺术的融合为脉络,真切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后起赶超型’国家如何实现艺术文化的自我超越与持续性的发展。”对刘岳兵副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卞崇道先生早在 2010年 8月 14日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主持过该书的讨论会,并专门撰写《系统论述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的力作——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评介》来介绍这本书,充分肯定该书具有了开拓性的学术价值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宋成有教授评价臧佩红副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肯定该著探讨了日本近现代教育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教育和日本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日本国家中的地位;另外,对于整个日本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做了阶段性的分析;对于教育的特点也做了归纳;力求能够客观地评价日本教育的成败得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荣胜教授评价王健宜教授与吴艳、刘伟副教授所著《日本近现代文学史》,认为该书不仅广泛涉及日本近现代的主要流派、思潮、作家、作品以及文学衍变,而且全面详尽地描述了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捕捉到每个文学时期的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桂芳教授认为宋志勇教授与田庆立副研究员所著《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以日本对华政策、对华关系为主线,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分析了近代以来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背景、实施经过及其在日本现代化历程中的作用。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今后展开日本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等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杨栋梁教授对各位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表示通过这次研讨会找到了如何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相信这也是本丛书所有作者及全体与会者的最大收获。他认为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曲折,其“后发型赶超”的经验与教训并存。日本现代化研究还有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次“日本现代化历程、经验与教训”学术研讨会聚集了活跃在本研究领域的许多代表性专家学者,以讨论《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的出版为契机,中国的日本现代化研究可望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历程丛书范式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艺术创想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