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3-19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责任制财务财务管理

曾 森

(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各项投入也明显增加,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缓解这一矛盾,各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随着高校贷款的逐步升级和还贷期的日益临近,一些曾经“隐蔽”的危机开始显现出来,高校的财务困境逐渐突显,并呈现日益加剧的态势。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够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降低筹资成本、讲求投资效益,而现有的财务制度远不能适应时代对财务监管机制的要求,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优化。

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依然使用的是1997年公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原则。高校在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行政权力集中,便于直接管理,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在这种财务运行模式下,高校资金活动遵循的是“接受拨款——使用拨款——再接受拨款——再使用拨款”的循环模式,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财政预算管理需要,仅侧重大学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存的核算,缺乏对大学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真实的负债情况和各项支出的效益等有关信息的披露,导致财务信息无法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目前还在执行全额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一项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是收付实现制,该原则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支的部分,并不能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样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相比较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而言,在 1993年我国财政部颁布实施“两则两制”,1998年颁布实施了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多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颁布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多项财务会计制度,2006年又颁布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包括39个具体准则,至此,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总之,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推动了企业规范发展,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则明显相对滞后[1]。

1.2 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财务控制在组织财务管理体系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目前,高校的财务监管工作仍以而收支审计为主,而绩效审计也只是在高校基建专项资金中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审计监管还没有开展。相比较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我国财政部 2001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 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随后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美国国会早在1992年就由“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和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2],2002年为了改变美国大型公司丑闻不断的局面,制定颁布了《萨班斯法案》(SOX),进一步完善了美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的内部财务控制一直缺乏完善的体系,导致了不少高校的财务监督弱化,内部控制不力,尤其是在招生、物资设备采购、教材图书采购、基建维修、学费收缴等领域屡屡发生贪腐案件,在北京、湖北、四川等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显得更为严重。

1.3 高校债务规模过大累计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根本不能满足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支出,许多高校纷纷通过向银行贷款来解决运作和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这在缓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当前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制约了高教事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据有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湖北 44所省属高校截至 2008年底,债务总规模为近 170亿元,平均每校负债 3.86亿元,按 2008年平均利率 7%计算,校均承担利息 3090万元,但同期湖北省本级财政 33所高校平均正常经费拨款基数还不足 2600万元,省级财政拨款都难以弥补每年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湖北高校负债状况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高校建设靠贷款、利息支出冲拨款、学费收入保运转的尴尬局面在全国的绝大多数省 (市)已成为普遍现象。当前,高校面临随时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一旦中短期续贷难以为继,高校资金链条就有随时断裂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累积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1.4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自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我国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人数,毕业生人数都居世界首位,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增长很快,办学规模、层次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发展与变化,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高校在预算方面,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对各单位的预算经费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也难以编制准确的预算。其弊端主要是由于:第一,预算期间较短。高校预算一般按年度编制,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基本上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使得不少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及预算规划上得到核算与监督。第二,预算不全面。虽然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大收大支”的财务综合预算,但这种预算也仅立足于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涵盖全部资金收支,无法体现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学校对资金的综合利用。第三,预算缺乏约束力。一方面,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有待进行充分的论证加以修订,无法调整和优化收支结构,使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降低;另一方面预算监督不力,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措施,使得预算执行流于形式[3]。

2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可借鉴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经济责任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在此基本原则下,建立“分级负责”的经济责任制。高校经济责任制包括校长经济责任制、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 (或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分管校领导经济责任制、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制、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制、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财务负责人经济责任制、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制和基层财务人员经济责任制。各级人员应根据国家和学校统一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财务管理、明确责权利,使学校的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于部门预算经费报账业务、设备购置报账业务、科研经费报账业务、实习经费报账业务、研究生业务费报账业务、工资业务、医疗费报销业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学生奖助学金发放业务等各项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去。

2.2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控制监督机制

我国高校财务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完善可借鉴国内外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关准则、条例及具体规范,建立起一套由高校财务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制订的财务控制与监督制度。从而规范强化经费审批程序、经费报账程序、经费预算程序。凡是符合“三重一大”范围的重大项目审批,由学校党委常委会集体决策。有预算经费 (含院系部包干经费)的部门经费审批,按预算的范围、标准、规定执行。无预算经费的部门,使用学校经费开支按追加预算的管理程序严格执行审批。专项经费开支,须经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报分管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核准审批。科研项目的经费审批,在课题负责人审批后,须由院主管领导或科研处长审批。对于学校的招待费,严格按照国家公务接待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严禁使用公款铺张浪费。

2.3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很多高校选择银行贷款的方式负债筹资办学。这有助于学校增加现金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但也带来一定的风险。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甚至会使学校面临生存危机。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风险意识。在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筹资决策,克服贷款的盲目性。二是测定合理的贷款规模。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谨慎原则,规范运作、规范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测定适度贷款额度。三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时间和额度要求,合理调度资金。既要保证按期还贷,又要避免出现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正常工作的现象。四是加强贷款管理。要成立专班,专门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对贷款项目从立项、审批、执行到资金使用、归还本息等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确保贷款资金得到合理使用[4]。

2.4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能否做到符合校情,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一个学校计划管理乃至整个管理工作的水平。面对学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财务部门务必确立大收大支概念,做好综合财务预算。为此,要从全局出发,在考虑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要考虑学校的综合财力,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力求能够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加强预算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确保预算的可行性。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做到年年有小预算,同时做出滚动式三年大预算,尤其对较大支出项目要做出详尽的预算编制说明。二要维护财务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一个学校预算是预算,执行是执行,编制预算就失去了意义,最终也将影响事业全局。因此一定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严格执行预算,使财务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量入为出,在公用经费中首先要向教学一线和科研工作倾斜,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费开支。四要压缩行政性开支,尽可能以最少的后勤支出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1] 刘放.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08(5).

[2] 李鸿.基于 COS0框架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0(2).

[3] 何斌.高校财务预算“两张皮”现象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2).

[4] 张兰荣.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1).

猜你喜欢

责任制财务财务管理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水利财务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