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

2011-03-17田志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5期
关键词:器具宜兴饮茶

田志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

田志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紫砂;器具;茶;文化;发展;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没有茶器具,就不会有饮茶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

紫砂壶艺始于北宋,而盛于明清。紫砂壶既是实用的饮茶器具,更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外在价值是实用的器皿,而其内在的价值则是包含了“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追求的艺术品。紫砂壶独特的泥料,独特的成型工艺,融和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于一体,这些特点造就紫砂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和监赏双重价值的饮茶器具——宜兴紫砂器。凡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茶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尝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猜你喜欢

器具宜兴饮茶
宜兴釉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融资租赁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器具领域的应用探索
古代器具灌农田
四季饮茶与健康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