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农村新社区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2011-03-07李元桥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民社区农村

谭 焱,李元桥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重 庆 400067)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对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新社区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乃至今后社会主义新社区建设的核心,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明确培养新型农民的核心地位,扎实做好培养新型农民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新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1 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型农民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阐释。新型农民是指爱学习、肯钻研,勇于追求知识、勇于创新,且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化生产经营技能,并具备一定市场驾驭能力的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根本性任务。

1.1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为 7.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7%(2005年)。农民既是农村的居住者,又是农村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农民对物质经济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核心主体的重要地位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2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因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来指导各项工作。

2 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由县、乡财政承担,广大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提高和发展速度,间接制约了新型农民的成长。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更低于发达国家。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民素质的提升。

2.2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小学及其以下的占34%。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总人数的9.1%,真正接受过农业教育的更是不足5.0%。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如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日本农民中拥有大学学历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由此可见,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2.3 农民思想观念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很多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并且只盯着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其二,农村由于科普工作滞后,封建迷信思想并未彻底根除。农民遇到问题习惯求助于迷信活动。这些落后的观念不仅阻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措施

3.1 增大对社区的投资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农村的医疗、社保、义务教育等进行财政补贴。同时,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乱收费、乱摊派。

3.2 加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一是要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筹措资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二是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留守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偏大,已不适应正规教育,要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相关部门应切实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培训计划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培训项目。各级政府要全力办好职业教育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学校,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三是积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使广大农名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3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

新型农民必须是知法、懂法、守法的农民,因此加强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第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本着服务“三农”、维护稳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法律知识、计划生育条例、村民自治条例和土地管理、承包等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禁毒禁赌以及反邪教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第二,抓好基层法制建设。社区要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社区的综合治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另外,要加大执法力度,整治社区治安。各社区要建立警务室,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第三,加快“三农”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目前,农村立法、特别是保护农民利益的立法工作,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部门在呼吁农民学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快“三农”的立法工作,使农村社区建设有法可依。现阶段,要特别加快农民教育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步伐,切实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3.4 加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文明有了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较为滞后。因此,农村新社区须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增加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广播、电视、文化、图书馆、体育场、老年人(青少年)活动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以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社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发展“农民剧团”、“农民球队”等民间文体团体,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着力创造表现民族传统美德,反映亲情、友情、真情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大力推进“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扶贫济困的健康文明新风尚,逐步实现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1] 王永刚. 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51-53.

[2] 杨曙辉,宋天庆.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 农业科技管理,2008,(1):59-63.

[3] 王传博,王雅文. 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0,(7):36-37.

[4] 徐晓宗,孟秋菊. 从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J]. 商场现代化,2007,(7):323-324.

[5] 何艳春,肖 坚. 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J]. 农业经济,2007,(4):50-52.

猜你喜欢

农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