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体质分型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011-03-01李子征裴振安林青梅黎彩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阴虚岭南

李子征,裴振安,林青梅,黎彩云

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携带率达9.0%[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家庭聚集性[2],因此防止夫妻之间的交叉感染及垂直传播是阻断乙肝传播的关键之一,同时亦是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为更有效地预防乙肝感染及发病,本文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探讨乙肝病毒的易感性及乙肝发病的诱发因素,其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来源

收集2007年7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进行男性育前检查的研究对象870例,年龄22岁~30岁,平均26.13岁±2.08岁。

1.2 纳入标准

拟计划近期生育第一胎的健康已婚成年男性;年龄在22岁~30岁之间。

1.3 排除标准

已明确诊断有心、肾、脑等系统疾病的患者。

1.4 育前体质分型

参照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3],将男性育前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类型,并按其诊断表述依据制定《男性育前体质调研表》。

2 方法

2.1 体质辨证

由参与本项目研究且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填写《男性育前体质调研表》并辨识体质。

2.2 育前检查内容

主要项目为婚前检查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及谷丙转氨酶。

2.3 统计方法

将育前检查对象的《男性育前体质调研表》、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及谷丙转氨酶结果录入 Access“男性育前体质调查表数据库”,采用 SPSS for windows 11.0软件进行频数、x2检验等统计分析。

3 结果

表1显示,870例研究对象中,除平和质占39.4%外,以湿热质、痰湿质居多占 14.0%和16.8%,气虚、阴虚质各占10.6%和11.0%,阳虚质占5.1%,其他各型体质占3.1%。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22.1%,气虚、阴虚、湿热、痰湿等病理体质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均高于平和质,分别占本体质比例的32.6%、28.1%、24.6%和26.0%,与平和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伴肝功能异常(血清谷丙转氨酶>80U/L)者占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2.0%,以湿热体质最多,占本体质乙肝病毒携带者比例28.9%,与平和质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870例体质辨证分型结果与乙肝感染检出情况统计表

4 讨论

4.1 气虚、阴虚、痰湿及湿热是乙肝病毒感染及发作的体质因素

从中国医学角度看,乙肝病毒属于一种外邪,但不同于外感六淫。近代中医认为,由于乙肝病毒“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众人之病相同”,且“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瘟疫论》),故当属于中医“杂气”范畴。乙肝病毒既为外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乙肝感染者正气不足,而气虚、阴虚正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从乙肝发病致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胁痛甚至肝大、水肿等表现来看,其病性为“湿”、“毒”,病位于肝脾。由于脾胃受伤,内生痰湿时更易招致“湿”邪入侵,故湿浊内生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另一内因。乙肝病毒感染后不易清除,亦是湿性黏着之故。若湿浊化热引发乙肝病毒发作,则表现为乙肝发病。本组资料显示,气虚、阴虚、痰湿及湿热等病理体质的乙肝感染率较高,说明这类体质对乙肝病毒具有易感性;湿热体质发病率最高,说明湿热状态下更容易使乙肝发病。从临床来看,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4],也印证了本文观点。

4.2 体质特点是岭南地区乙肝病毒携带率高的原因之一

岭南地区(广东、广西及海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省、广西地区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分别为16.54%和13%[1]。而本数据显示,南海地区年轻男性乙肝病毒携带率为22.1%,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

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如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懊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热则耗气伤阴,湿则碍脾,再加上岭南人贪凉饮冷,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健,致湿浊内生。长年累月,便逐渐形成了岭南人的特有体质,即气阴两虚兼有痰湿。如1项对1806例属温病范围的人群体质调研结果表明,岭南地区人群体质以气阴两虚质和湿热质居多[5],而气阴两虚和痰湿正是易招致乙肝病毒感染的体质特点。因此我们认为,体质因素是岭南地区乙肝病毒携带率高的原因之一。

4.3 体质调理对预防乙肝感染及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众所周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但不是所有接种者都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已感染乙肝者,如何防止发病尚无特效的方法。由本数据可见,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乙肝病毒具有不同的易感受性;体质的差异与乙肝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设想,通过医学干预、食疗等方法调理体质、改变病理体质,可为预防乙肝感染,特别是预防乙肝发病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 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95.

[2] 徐伟人,潘凤珠,金磊.乙肝病毒在家庭成员中的传播[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1):36.

[3]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 叶永安,江锋,赵志敏,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3):256-258.

[5] 彭胜权.岭南湿病研究与临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1.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阴虚岭南
忆岭南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