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2011-02-21马春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德国教育

马春苗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杭州 310028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马春苗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杭州 31002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德国作为世界上较发达国家之一,研究其国际化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分析德国为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的主要政策,对管理国际化的机构、资金支持、国际合作和学生流动4个指标进行探讨与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Germany as one of the world’s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studying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can help us understand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bet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promote its ma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rom the four indicators respect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s institutions, capital suppor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student movement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Germany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全球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德国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加快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德国政府和高等院校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1.1 经济全球化是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深远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是对全球化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拉动教育的跨境扩张和资源交流,促使各国教育开放,加剧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又为社会提供了各种新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德国政府看到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这些机遇和挑战,与世界其他各国一样,认识到必须面对并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

1.2 欧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变革高等教育政策

根据欧盟协议,高等教育的权力属于欧盟各国,禁止各国高等教育在国家层面上的统一。但随着社会发展,欧盟各国认识到,高等教育在促进欧洲政治和经济联合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欧洲市场效率,加快劳动力流动频率,越来越需要统一欧盟各国高等教育,建立较为一致的学位制 度并保证其质量。作为欧盟的一员,德国必须适应这一要求,改革其高等教育政策,加快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1.3 适应国际化改革的潮流,这是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动因

德国高等教育从传统上存在一些与国际不相符的习惯,如学习年限过长,学生结业年龄过大。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在学年限为13个学期,结业年龄为28岁左右。而世界上多数国家,大学毕业生在学年限为8学期,结业年龄为22岁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学年限过长使得德国高校负担过重,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还有,德国传统的学位体系是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没有学士学位,这就使得德国的学位授予体制难以被其他国家的高校认可。

2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适应欧盟和国际化改革潮流是德国进行国际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德国政府也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本国的国际化发展。

2.1 管理国际化的机构

对一个国家来说,设立管理国际化的机构对促进其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就是德国为了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发展而成立的用来专门负责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教育与研究部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各种各样的研究项目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和制定一般的教育政策。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增强德国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重要,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其中一项职责就是专门负责德国教育的国际事务,像支持欧盟研究框架计划书,有关教育上的国际合作和负责协调与国际组织的各项项目等,从而保证和支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2 资金支持

德国政府认识到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因此不仅联邦政府为其高等教育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成立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专门提供资金来支持学生和学者的交流。联邦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自己国内生产总值的3%投到研究和开发中,以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也为了增强德国的国际竞争力,逐年加大对科研和教育项目的资金支持,2008年比起2007年在教育研究上的投资增加5 800万欧元,到了2009年对教育项目的资金投资比起2008年又增加13.5%。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用来支持国际学生和学者交流的资助机构,其成员包括229个高等教育机构和124个学生团体。将近150万在德国和国外的学者已得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资金支持。为吸引更多留学生,其设立的奖学金种类多样,资助数额不等,最高可达每月1 840欧元。

为促进国际化而提供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提高了德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为德国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也使得德国的学生和学者能够出去交流学习,为本国培养高质量人才。

2.3 积极参与欧盟的国际教育项目

德国为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参与到欧盟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先后参与伊拉斯谟斯计划、博洛尼亚进程等项目。伊拉斯谟斯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是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较大的两个项目。

1)伊拉斯谟斯计划。伊拉斯谟斯计划(The Erasmus Programme),是欧盟在1987年实施的学生交流计划,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欧盟内的高等教育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流动。在德国,对于来自欧盟国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伊拉斯谟斯计划获得奖学金从而在德国学习一年或者作短期停留用,也可以与其合作伙伴大学通过该计划交换学生。通过伊拉斯谟斯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上学生的流动,德国也由此吸引了许多高质量的学生,提高了其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程度。

2)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被认为是近年来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改革,对德国的影响尤其显著,因为这一进程的核心就是在欧洲范围内引入程度相当的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而德国大学过去缺乏这种区分。德国在参与博洛尼亚进程后,积极改革其高等教育,以求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接轨。为此,从1998年开始,德国高校开始改革学习结构,设立国际承认的学士/硕士学位专业,学生在三四年以后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比起以前的体系,使他们能够更早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是,这个学位制度能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德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2.4 学生流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流动。德国也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项目来鼓励本国学生出去学习和吸引外国学生来德学习。例如,德国政府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推出的一系列促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项目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流动,不仅使得德国学生出去学习更为方便,也吸引了许多外国留学生。到2002、2003年,在德的外国留学生人数是1970年的9倍,大约有22.7万名外国留学生。而到了2007年,德国已共有280万的国际学生,既有本国学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北美、南美学习,也有来自于亚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国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与德国学术交流中 心在2008年共同发出“大学生要走出去,到国外去留学”的倡议,截至2008年底,德国大约30%的高校毕业生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实习的经历。

3 结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把国际化提上日程。总结一些衡量国际化的指标,对考察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从德国不断加大措施促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来看,其国际化主要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学习、研究和管理的高质量;提升德国高教的名气,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补充资金;能够帮助解决全球性问题;等等。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德国实践了其作为研究和创新领袖的推进欧洲战略发展的驱动作用,也为确保欧洲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心的发展作出贡献。

[1]BMBF. Strategy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Research:Strengthening Germany's Role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society[R].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8

[2]DAA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st for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Policy[R].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2009

[3]刘京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广泛活跃[J].中国高等教育,2005(9):46-47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Germany/

/Ma Chunmiao

G649.3

A

1671-489X(2011)09-0135-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1.09.135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28

作者:马春苗,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

猜你喜欢

国际化德国教育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题解教育『三问』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德国弃煤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