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口语交际中消极心理作用突破浅谈

2011-02-20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注意力分配口语

江苏 陈 慕

要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必须首先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文化心理、“害羞”心理、注意力分配心理。因为这三大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 传统文化心理 害羞心理 注意力分配心理

口语交际能力受消极心理作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喜欢交际,不喜欢说话,如果再加上有严重害羞心理的,那就更是躲在人后,默不敢言了。这样的学生即使是口语交际的知识再多,口语交际的方法再多,他们也无法完成口语交际任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首先帮助学生突破口语交际中的消极心理作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前,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消极心理主要有下面几类:一是传统文化心理;二是害羞心理;三是不能熟练分配注意力心理。

一、谈如何突破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君主独裁专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滥施淫威,使得很多人因为几句闲话无辜获罪。人们没了言论自由,于是开始信奉:“沉默是金”、“祸从口出”,开始信奉:“含而不露”。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敏于事而慎于语言”更成了人们的金科玉律。

建国后,虽然文化科学事业迅速发展,但教育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历届高考、中考,由于考察口语交际能力操作的复杂性,考察方法要求不尽如人意,致使家长、教师忽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不重视,学生心理上也不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评价上也有一些误区。往往是文静的,不给家长添麻烦的就是好孩子,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问家长这问家长那的,让家长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的,致使家长觉得很烦,就会觉得这孩子不乖,不是好孩子。

所以在目前的文化教育背景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不重视说的传统文化心理,非常重要。

突破传统文化心理,首先要给学生灌输一个新观念:未来需要能说会道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围绕“说”字做文章,如搞一次《“言论”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搞一次《做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的演讲活动。

其次,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要在平时的语文评价中占一定分量。

第三,口头作文可以代替书面作文。如果有学生提出给老师说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老师可以答应,并且要免去这个学生的书面作文一次。

二、如何突破害羞心理

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害羞的人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一些交际场合中,害羞的人会显得局促不安,往往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还会让旁边的人认为这个人傲慢无礼,孤芳自赏,这样就会使害羞的人错过很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当遇到不太熟悉的同学或是师长时,害羞的人常常因为害羞或是害怕对方不理自己而没有主动打招呼,再加上又不敢正视对方,结果可能会让对方误解为高傲,目中无人,不懂礼貌,这样也就影响了害羞的人的人际关系。

害羞的人总是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别人的话过于敏感,所以别人的一句否定或批评、甚至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可能也会让他们闷闷不乐、耿耿于怀,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快乐体验。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享受不到乐趣,他们也就更加害怕人际交往,口语交际的能力当然就无法提高。

当一项新的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害羞的人总是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可能胜任不了这项任务,可能就会放弃或逃避,于是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发展的机遇。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害羞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这样就可能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害羞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烦恼呢?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脑运作各不相同。身处陌生环境时,“害羞的大脑”在前半叶的右侧有更多的脑电波活动,显示大脑主人正感到恐惧。与此同时,他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和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此外,害羞的人体内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种与压力敏感度有关联的基因。这种基因负责支配复合胺的分泌,而大脑内的复合胺与人的情绪、胃口和好斗性有关。

害羞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气质性害羞,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生人就脸红,说话办事有一种胆怯心理。第二种是认识性害羞,即过分注意自我,私心太重,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对而被被人耻笑。第三种是挫折性害羞,此类型的害羞是由于种种原因,连遭挫折而使自己原本开朗积极主动、乐于交往的性格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人是属于其中一种,而有的人属于两种综合症,甚至可能是三种严重综合症。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首先请心理辅导员帮忙。先让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测试,获得有害羞同学的名单。再请心理辅导员利用心理辅导课作关于害羞心理的专题讲座,使有害羞心理的同学认识害羞心理的危害性,进而产生突破害羞这种消极心理的愿望。最后请心理辅导员交给突破害羞心理的方法,比如有系统脱敏疗法,认知疗法,意志疗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方法,在平时的口语专题课上,多给这些同学锻练的机会。

练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求这些学生不要过分关注自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只要敢说就行,说多说少没关系,站也要当众站一会儿;说得好坏没关系,能说就是成功,就该开心。

老师还要对这些同学要多鼓励,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交际中找到快乐。

其次在练习中教给口语交际技巧,如交际时眼睛看何处,手应如何放,注意力如何分配等等,使害羞同学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再次是开展一次《与“害羞”说再见》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方案可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害羞”心理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阻碍作用。

2.树立突破“害羞”心理的信心,掌握突破“害羞”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自己是个害羞的人以及害羞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阻碍作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心理测试法,活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老师扮演一个害羞的人,给学生上课:讲课时不敢正视学生,手足无措,假装讲不下去。

问学生感觉如何?

请学生评价:让人不舒服,感觉很难受。学生无法和老师交流,讲课效果很差。

老师自己补充:学生不喜欢,讲课效果差,这样的老师可能被校长解雇,失去工作。

(二)心理测试:“我”是一个害羞的人吗?

通过心理测试,老师和学生对哪些是害羞的同学,做到心里有数。

编制一张心理测试表:害羞量表(略)

师生交流:你觉得哪些同学是个害羞的人?为什么?

学生说出一些同学名字,再问这些同学是否承认自己是个害羞的人。

继续讨论:这些害羞同学好交往吗?你了解他们吗?

(三)多媒体展示:什么是害羞?

这一环节是进行认知教育,让学生认知害羞心理。多媒体上展示这些内容:关于害羞心理的描述,有害羞心理的烦恼及原因,害羞的三种类型。

(四)“害羞”心理能突破吗?如何突破?多媒体展示突破的方法技巧。

多媒体展示:害羞很普遍,美国两个顶尖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博士和林恩·汉德森博士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害羞的人的美国人从40%上升到50%。另外有40%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很害羞;15%的人表示自己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约会)里会害羞。

多媒体展示克服害羞的8个方法技巧。

(五)给害羞同学一分钟的时间说话。说话的题目是:《我的宣言》。内容要求是说自己对害羞心理的认识和如何战胜害羞心理的思考。

三、如何突破口语交际中的注意力分配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性很强,要求人们能随机应变,一边说一边要能观察,一边还要能随着情景变化。所以口语交际要求能做到一心多用。说的时候要观察情境,观察对象,组织内部言语,出声表达外部语言。听的时候要观察对方表情,观察当时情境,还要想到对方的话可能有几层意思,选择准确意思进行反应。所以学生如不能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对注意力做出合理分配,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很难提高的。

注意力分配,科学地说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同时注意几样目标。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表明在脑子里一瞬间闪过的,基本上只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集中完成一系列活动是可能的,但它不是同时进行的。在每一瞬间里,人只能从事一件工作。所谓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指的是迅速而省劲地(损耗最少地)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例如,英国在几年前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试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全市广播电台播放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在这段时间里,检查一个地形复杂的路段上的汽车司机的反映情况。在路段终点被询问的大多数司机都确信自己一刻也没有放弃听故事。然而那些自动反应不够好的司机,虽然正确地解决了复杂的行车问题,但是却没有听到电台在这一段时间里所播放的故事。在平坦道路所驾驶时所听到的故事,他们却能够比较完整地回忆起来。这一实验向我们说明了注意力分配的特点。

所以注意力分配,是指人迅速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同时进行几种活动的时候,有些对象非常熟练,可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就不用注意去关注它,只把注意力分配在别的不熟的对象上。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注意力分配这种心理问题呢?

注意力分配需要我们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些要非常熟练,再就是自如的控制和转移注意力。有些心理学工作者介绍了这样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

先做下面这样的一个表格:

每份表都画成25个方格,全表为20×20厘米的正方形。在小格内无顺序地填上1—25的数字。每人可自己做一套这样的表。

练习方法是:在每个单独的表中,按递增的顺序迅速找全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按秒计算。

注意力参数较高、视野比较宽的读者,看一个表用25一30秒。练习时间越长,所需的时间会越短。个别人能达到 11一12秒。有时用于一张表的时间,能达到7—8秒。

延长时间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一两个数字。许多数字都能很快找到,可忽而找不到下面的数字了,有时甚至觉得好象这个表上根本没有这个数。这一现象说明人的心理活动速度的基本结构或功能失去了平衡。

练习的规则:

1.用十个表一一进行练习。

2.点数时不出声,按递增的顺序在心里默数l—25。

3.开始练习之前,视线应集中在表的中心,以便看见表的全貌。

4.在寻找紧接着的下一个数字时,视线应集中在表的中心。表和眼睛之间的距离,和阅读普通读物时一样,约25一30厘米。

5.练习的时间和周期由自己安排,但不要过分疲劳。

6.开始时,可用铅笔划出来。到一定的速度后,就不用铅笔勾画。

7.每天练一套(十个表),使完成任何一个表的时间不超过25秒(十个表可以像打牌一样,随时调换次序来练,不必每天做一套练习表)。

8.把每次练习的数据记录下来,以备总结之用。

以上是单项的心理练习,同时要多让学生参加口语交际实践,如多搞一些演讲活动,在演讲中练习注意力分配问题。教师还要及时作出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技巧,这些技巧包括:注意和听众互动,熟悉演讲套路。

猜你喜欢

注意力分配口语
让注意力“飞”回来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酒中的口语诗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口语对对碰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