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材重视习作起步阶段的联想能力训练

2011-02-20浙江方平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峡谷事物习作

浙江 方平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写真人真事的弊端,抑制了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著名作家王愿坚在谈创作《七根火柴》的过程中说:“我眼前浮现了这样一个形象。在翻越雪山的时候,一个红军战士不慎掉下雪坡去,几番挣扎,他终于被雪埋葬了。但是在白雪上却鲜明地高扬起一只手,在这只手中托着一个党员的党证。说不上这形象是从哪来的,但那只手是那么清晰,那么豪迈……”显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重视想象能力训练,有利于减轻学生习作心理压力,降低进入门槛,激发习作兴趣。

习作训练中的想象能力训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训练。再造想象能力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重现这一事物形象过程的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是人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材料形象拓展生发开去,补充或重新加工组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联想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能力是想象能力的重要构成,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训练,有助于他们想象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联想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四种。依托教材,引导开拓学生联想能力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接近联想能力的培养

接近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它相接近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由大年三十想到正月初一,开学初想到学期结束,由海峡想到两岸三地,由青藏高原想到青海湖和布达拉宫。

可以想到同一时间发生的许多不同的事情。例如,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同一时间“早晨”发生的诸多事情:“亲爱的朋友,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早晨,从山坡上,从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也可以想到同一空间发生的许多不同的事情。

仍以《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为例——“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就描写了同一个空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发问——

1.这个时候,谁在干什么?谁是怎么干的?

2.这个时候,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3.这个地方,谁在干什么?谁是怎么干的?

4.这个地方有什么?是怎样的?

二、相似联想能力的培养

相似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某些在特征、属性上与它相似、相近的另外事物的心理过程。一般有取其形态相似、声音相似、色彩相似、性状相似等。比如形态相似的,“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声音相似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色彩相似的如“鲜艳的夕阳的光辉,象调和得适度的脂粉,淡淡涂抹在亭亭玉立的小孤山上,涂抹在高耸的楼房顶端。浸浴在晚霞中的垂柳,象无数条缀满着珠宝的缎带。”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秋雨秋风愁煞人”等则是性状上的相似了。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多就“什么像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相似联想中掺杂了大量的比喻,学生既有兴趣又比较容易把握。

三、对比联想能力的培养

对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由新及旧,由古及今,由光明及黑暗,由快乐及痛苦,由静止及运动等等。三年级上册的《爬天都峰》一文中将“我”这个小朋友与“老爷爷”这“一老一小”加以对比。在《风筝》这篇课文中,将风筝上天后的“快活”与风筝断线后的“垂头丧气”作对比。在四年级上册的《秦兵马俑》一文中,将对兵马俑静态的客观描写与想象中的兵马俑的心理动作,加以对比。“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中将巨人回到花园的前后加以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习作指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某一现象或状态的另一面,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

四、关系联想能力的培养

关系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有某种关系的事物的心理过程。这种联想在文艺作品中非常普遍。比如绘画中的“十里蛙声出山泉”中的小蝌蚪、“深山藏古寺”老和尚山涧担水,诗歌、小说中常见的比兴、夸张、拟人以及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等手法都与关系联想相关。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写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由雅鲁藏布大峡谷联想到两个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他们的关系在于“都是大峡谷”。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所叙写的那个故事,因为一对美丽的角差点使鹿丢掉性命,而难看的四条腿却让它死里逃生。急转直下的情节吸引了读者。这也是关系联想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系联想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诸多现象中去分析归纳,找出内在规律。无论是横向的平列展开,还是纵向的因果关联。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的习作思路更合逻辑,内容的安排更含蓄更丰富。

联想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的示范作用。不要舍本求末去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觉得样本就在眼前,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2.多用片段训练的形式,提倡先仿后创,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行“综合”。

3.评价目标设置不宜过多,凡达到规定目标即可给“优”,以激励起步阶段的学生不畏惧动笔。

从本质上看,联想能力的训练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动笔前的“打腹稿”其实也就是按照写作要求进行的思维过程。只有头脑里清晰了,笔下才有可能清晰,只有头脑里生动了,笔下才可能生动。换个角度看,善于联想的学生,思维无疑是发散的、理性的。在他们的笔下,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句段之间的关系是符合逻辑的,组织的材料是丰富的。当然,要对学生作这方面的训练,并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猜你喜欢

大峡谷事物习作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美好的事物
守卫大峡谷
奇妙事物用心看
致敬大峡谷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习作展示
寨下大峡谷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