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习作训练资源的运用策略

2011-02-20浙江华清月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火烧云习作美的

浙江 华清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紧紧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让阅读与写作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链接起来,互动起来,让学生在内化经典文本之时,以习作的形式得以外显,实现两者互动以达到“1+1>2”的综合效果。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但采取什么策略将这一新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从根本上改变阅读与写作分离的课堂状态,让阅读与写作真正互动起来呢?本文试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一、巧抓教材资源 为写作奠基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蕴含着形象简明的表达方法,这都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教师就要以所阅读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适当借鉴、移植、积累,从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

1.抓文本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的内容与情感点中得到启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如学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后,写一写网络带来的方便;学完《给予树》后,替收到礼物的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等等。

2.抓词句训练

课文语言优美,语汇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词句加以积累应用,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材。如第十一册教材《山中访友》一文的排比句“你好,清凉的泉水!你捧出一面明镜……”“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生动优美,句子结构严谨,就可以安排仿写句子的练习。

3.抓表达特点

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阅读与写作的互动点自然有别。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细节描写形象,或是比喻、拟人……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阅读与写作互动的“点”进行语言训练。

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训练为例,习作要求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因此,就结合课文将人物描写的几个要素,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等,分别渗透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等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让学生“一课一得”。

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时,出示另外的兵马俑图片进行仿写文中神态描写部分。由于学生阅读不充分,教师又未加以深入引导,许多学生为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常见语言现象所遮蔽,很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事物+联想”的表达特点,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只简单罗列另外一些兵马俑的神态,只是达成了二、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其实,这段运用了“事物+联想”的方法把兵马俑刻画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是学习要点。教学时不妨分步进行,引导学生阅读充分,发现其规律后,再进行仿写。笔者拟以为这样教学为佳:

第一步,以“兵马俑都有哪些神态”引导学生划、找。第二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以“这几个神态描写的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都用了“好像”,都是“先写事物,再写联想”。第三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体会,以“如果只进行神态描写和文中‘神态+联想’的描写相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感悟其写法的好处。第四步,再出示兵马俑另外神态的图片引导仿写,自然水到渠成。

4.抓课后练习

课后的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我们应抓住这一点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我们平时都爱玩,让我们来写一写玩中的乐趣与收获吧!”像这样的练习,在新教材语文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许多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阅读与写作的互动点。

二、巧抓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体化设计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教材中内在的信息,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以阅读带动写作,以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教师要紧紧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体化设计。

1.从课文的聚焦点入手,以阅读带动写作

阅读的聚焦点正是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学习借鉴、感悟理解之处,具体包括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悬点等。若能抓住教材文本的聚焦点,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互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穿插写作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从而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1)仿一仿文本“美点”

美文是百读不厌的。而模仿又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并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区别地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

例如:在《火烧云》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火烧云的变化”,将阅读与习作进行了这样的互动:

①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板书:出现)

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样子)

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

消失了吗?——(板书:消失)

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

③老师也捕捉了一组火烧云变化的镜头,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一下,它们像些什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然后怎么样了?具体地描绘出来。(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

教材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可以是美的想象,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

(2)挖一挖文本“趣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课文“趣点”本身更对学生理解文章以及练笔提供了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中,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有几个环节学生读得趣味盎然,教室里一片笑声。

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你们能像作者那样通过几件趣事写出自己喜爱的情感吗?这篇习作,学生写得特别用心,批改的过程中,也为教师带来了很多乐趣。

(3)抻一抻文本的“情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文本的“情点”,往往是矛盾冲突的激化点,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是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是读者情为所动的落泪点,是文本的耐读、精华之处。

例如:六上《老人与海鸥》写了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为老人送行的真实故事。由于小学生对于文本的动情之处,还不能深入体悟,教师应该加番工夫,将“情点”抻一抻,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

通过这样的补白,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精神闪光点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也习得了两种写作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4)续一续文本“悬点”

有些课文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而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去想象,这就是文章的“悬点”。这些悬点,经过不同的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其结局也许会千人千面,不一而足。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再次体会文章的背景内涵,发挥想象和创见,来续一续文本的悬点,以提高学生判断事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最后一头战象》一课中阅读和写作互动: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总之,课文的“聚焦点”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素材,善用这些素材,让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2.从写作的困惑处入手,以阅读深化写作

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内容贫乏和表达形式单调等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为“介绍家乡景物”,学生所选内容不尽相同,教师笼统化的方法指导无法解决每个学生的写作难点,因而教师可以把习作内容出示在前,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文章的研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这几篇文章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作了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之后,抓住景物的特征,用一条明晰的线索,运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的方法,生动具体地来表现主旨的。当学生领悟了这一类文章的共同写法之后,再按要求来完成单元写作训练题,就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了。

因为学生在研读范文的时候,常常对照着想到自己的作文,而在写作时,又有意识地想着怎样学习和借鉴所读课文的技法。这样,读写交融,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紧密不可分的,我们决不能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我们要让学生把课文作为写作的范本,使学生在阅读、欣赏范文的基础上,模仿学习把握这篇文章的题材内容和语言技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写作的实践活动中来。在阅读和写作的互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8年第7期

[2]《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导》主编薛瑞萍,长春出版社,2004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猜你喜欢

火烧云习作美的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火烧云
火烧云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习作展示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