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青年教师“大比武”听课有感

2011-02-20朱爱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大比武重难点知识点

朱爱飞 蒋 虹

谈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青年教师“大比武”听课有感

朱爱飞 蒋 虹

近几年江阴市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学比赛,笔者都有幸担任评委工作,活动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参加比赛的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足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开始重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的势头。忧的是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抱怨其学科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许能成为最好的借口,但同时请不要忘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在教学上过硬的、出色的教师。下面笔者就将青年教师们在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及不足与同行们探讨,希望对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分析、组织教材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繁杂的电教工作,所以大部分教师平时上课都抱着应付、敷衍的态度,一些有着七、八年教龄的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1.不会合理改组教材

很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也就是书本上是什么内容、什么任务、什么实践活动等,都一概不加删选地全都用上,力求面面俱到,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教材内容,我们应认真研究,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等,学会合理地改组、删选教学内容,做到用教材教。

2.重难点把握不住

二、情境创设方面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课堂的展开所作的铺垫,也是引出任务的切入口。从听课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在情景的创设上花了不少工夫和心思,但大多都设计得华而不实。

1.情境与所要引出的教学内容脱节

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二节《图片的处理》为例,有一位教师是以这样的情境导入的,展示了很多奇特的、吸引学生眼球的Photoshop特效图,学生都以为会学习图片的美化与特效,个个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而后教师引入的教学内容却为图片的基本处理方法,即问题图片的处理,如亮度、对比度、旋转、裁剪等,学生刚被调起来的兴趣一下子就又降下去了。

2.情境与学生的兴趣脱节,或远离生活实际

有一位教师想让学生亲身体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百度输入自己的名字,查找自己的信息。学生的兴致都很高,以为都能找到与自己的相关信息,结果是事与愿违,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情境的创设既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是否切合生活实际,有谁会在搜索引擎中查询自己的信息呢?难道又要演绎一场《我是谁》!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任务设置方面

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好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探索、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任务布置不明确

有些教师喜欢口头随意地布置任务,也不多加分析说明就让学生盲目地手操作,导致学生动手前没有明确任务要求,操作很茫然。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最好能将任务及要求写在课件中,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将有关任务的要求、说明、提示等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明确、思考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上,有些教师还有曲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虽然新课改追求知识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而习得,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袖手旁观。有些任务在学生探索前,教师必须要作适当的分析引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任务的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

任务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仍以《图片的处理》为例,这一节内容的重难点主要为:学会分析图片存在的问题并能尝试调整;学会利用图片来合理地表达主题。其中有一个可以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图片格式的转换,有位教师竟设置了一个基础任务(转换的方法)和一个探索任务(为图片瘦身)花了大量时间来讲这个知识点,能看出这位教师没有明确任务设计的目的,导致任务与教学目标脱节。

3.素材提供太多,干扰学生的操作

有些任务需要教师提供操作素材,如图片、文字、主题等,这些资料宜精不宜多,而实际上,教师往往会提供十分丰富的素材,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在浏览、选择素材上,无形中给任务的探索设置了干扰,延长了任务操作时间。

4.设计重复任务

对于重难点而设置的任务,一般会采用提出任务→分析引导任务→学生探索→点评任务→学生修改完善任务这几个环节来处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般不提倡设计重复任务,除非某个知识点实在太难,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或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们才有可能会再设计一个类似的任务加以巩固。

四、教学策略方面

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主要出现的问题有: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扼杀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2.分组学习形同虚设

在大部分比赛课上,教师们会设计分组学习这一环节,实效如何?只能说是为了迎合新课改而加入的摆设,图个热闹走过场。分组学习的优势在此就不赘述,相信教师们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知如何操作。比赛课一般都是去其他学校上课,参赛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分组原则用不上,此时我们可以就近4~5位同学一组,在分组任务下达后,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协作时有何要求,如何协作,有何评价机制等,关注学生的协作过程,分组任务完成后应及时评价学生的分组协作情况,让学生发现协作存在哪些问题,学会与人协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3.重结果轻过程

大部分教师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至于学习过程如何并不十分关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任务的评价上,很多教师惯用的评价方式就是展示几份完成得较好的作业,复述一下操作过程,至多是展示问题作业,指出错在哪里,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探索或协作学习时表现出的各种值得学习或反思的方面等,都被教师所忽视,而这些知识与方法恰恰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4.漠视投影和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两个普遍现象,其一,在学生探索任务或教师评价小结时,投影的大屏幕上要不就显示电子教室的界面,要不就是显示在课件的无关页上。没有发挥大屏幕的作用。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大屏幕上可以显示与任务有关的内容,如要求、说明、提示等,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显示知识梳理、温馨小贴士等。其二,教师在分析引导任务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这两个重要环节中,很少会控制学生机,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手头的操作,丝毫不关心教师在讲什么。后来询问了几位教师,才了解到他们怕学生会产生反感,所以都不敢去控制学生机,这是一种典型的漠视课堂效率而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现象。

五、教学语言方面

教学语言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个方面,有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教师上课时的语音、语调、节奏、语速、吐字及用词等。无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常说的教态,包括教师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重现几个课堂中的镜头:

镜头1:学生在探索任务时,教师在一旁打哈欠。

镜头2:教师上课如同背书,毫无激情。

镜头3:教师上课的声音如蚊子叫,如同唱催眠曲一般,听得学生直伸懒腰、打哈欠。

镜头4:教师居然能站在原地,几乎只动嘴巴地讲一节课……

从听课情况来看,教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教案上,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功能。恰到好处、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是有效课堂的调味剂、催化剂,在适当时候利用生动的肢体动作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六、课堂预设和生成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可能生成的情况很多,有些是我们课前能预见的,有些则很难料想到。如:软硬件故障生成;知识点的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矛盾的生成;教学效果与预想的背离而出现的生成等。

例如,有两位参赛教师来自同一个学校,比赛内容和要求下发以后,他们都只看了教学内容《Flash简单动画的制作》,而没有细读比赛所用机房的软硬件环境,备课时,这两位教师都是按照Flash CS4来设计,临上课时他们才发现比赛机房用的是Flash 8.0,其中一位教师一下子慌了阵脚,上课铃响了,学生已经等在机房门口,这位教师居然请评委和其他教师帮他装软件,急急忙忙安装,慌慌张张上课,一堂课在手忙脚乱中完成,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教师发现问题后,不慌不忙照常上课,把装软件的工作留给学生,评委教师都以为这位教师本来就是这样设计的。

从以上两位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我们不难看出后一位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明显优于前一位。类似的课堂生成处理不当的事例还有很多,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有:第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第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也预示着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的课备得再精彩也只是一种预设,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应对。

我们常说功在平时,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过程,积累教学经验,才能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自如地驾驭千变万化的课堂。

稿件编号:P1107034

朱爱飞,本科,中教一级。

江苏省江阴市高级中学。

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该用什么策略来突破?这是备课时每位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但从听课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把握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2种情况:一是无主次型,即把教学时间平均分给了各个知识点,根本没有分析重难点的意识;二是主次颠倒型,即该一带而过的简单知识点要花大量时间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任务来完成,而重难点却寥寥几句话就敷衍过去了。把握不住重难点的课堂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其实把握好重难点并非难事,只要教师平时多花心思去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真地备课上课,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能逐渐掌握把握重难点的方法和技巧。

猜你喜欢

大比武重难点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军营隐身大比武
“大比武”有助乡村大发展
郑州:绣花功夫大比武 城市管理更精细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