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王国的两朵金花——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2011-02-19蔡爱平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好书作文思想

■蔡爱平(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语文王国的两朵金花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蔡爱平(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当今语文界众家争鸣,莫衷一是。还是先回顾一下它在历史长河中划过的痕迹吧。

中国的科举制度堪称世界一奇。士子们十年寒窗,全为一篇文章。虽说“一纸文章定终身”的做法有失偏颇,弊端极大,可细细琢磨,还能从中悟出些道理。它把我们今天称之为“阅读”与“写作”的这两大版块合为一体,使它们血脉相连。求学者或为了光宗耀祖,或为了尽忠报国,都只得埋头苦读,并勤于笔耕。可见,阅读与写作自古就如一对情深意切的鸳偶,如影随形,比翼双飞。

“语文”的诞生要求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辩证地审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尽管语文界的先辈与同仁们早已各抒己见,作了种种不同的精辟论述,但作为手捧语文书站在三尺讲台前教人“子曰诗云”的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来探讨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我觉得:今天,阅读和写作仍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他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与写作共同孕育于语文这一母本。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要将二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却也非易事。处理得好,事半功倍;反之,则收效甚微。我觉得要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须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善写必须多读

阅读能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并催熟思想,激活写作激情。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精神境界越高,精神内涵越深,写作者的思想越深邃,写出的文章立意也就越深刻。那么,这种境界和内涵从何而来呢?阅读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说:“学愈博则思愈远。”书籍作为全人类的营养品,对人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灵魂感染力。一个扑在书籍上就如“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人,他的思想、性情怎能不受所读之书的熏陶、感染和浸润呢?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郁于衷,自然要言溢于外。一旦产生了“箭在弦上,不发不畅”的激情,思想(写作的动机)便形成了。可有了情感和思想,写作者并不一定能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仍是“心有戚戚焉”。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作者的思想不断明晰的过程,也是作者的感情不断升华的过程。思想是动态的,语言是静态的;思想是内核,语言是外壳。只有当思想挣脱语言的羁绊,作文成品才能从母体中诞生并独立出来。

阅读还是人们获得语言矿藏的重要途径。所谓阅读,就是通过破译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所含的语义,去接受、理解成品中的信息内容。人们在写作中所使用的词汇、语句,多数是从阅读文本中吸收来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正说明了见多才能够识广。见多才能够扩宽视野,放眼天下;见多才能神思飞扬,“下笔如有神”。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两句充满诗意而又富于哲理的话:“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那么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韩愈汪洋恣肆的文采,就得益于他平日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若真能做到“文不离口,笔不离手”,文章又怎会写不好呢?

写作中的章法技巧,运思谋篇,也需多读才能掌握、积累。语言文字负载着灵动的情感和思想,要用它来表情达意、状物抒怀,要使思维的结晶“物化”,就须运思谋篇,布局好章节结构,并采用优化的表达技法。这样作者才能化 “思维”为 “作品 ”,变 “无形”为“有形”,使头脑中预构的宏阔蓝图变为一篇色彩绚丽的文章成品。作为初学写作的中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还不深厚,能力也还不强,所以更要向别人学习,闭门造车是难以有长进的。试想,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纵然他天资过人,但因其不能阅读,知识结构狭窄,语言表述平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他能写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吗?被称之为“高考制度等外品”的韩寒,如果不是得益于大量阅读,他能在中学时代就写出长篇小说《三重门》吗?除却天赋之外,不得不归功于他的博览群书、文辞积累和心灵感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开卷”的确“有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武装自己的语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就不得不多读些书。

当然,多读未必善写。语文老师不一定会写文章,中文系的高材生不一定能成作家,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有的同学身边阅读资料种类齐全,如《课外美文》《作文技巧》《作文报》等,而他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原地踏步,不见起色:或题材陈旧,老生常谈;或内容平淡,表意肤浅;或语言干瘪,味同嚼蜡;或理屈词穷,矫揉造作。为何 “耕耘”了却不见 “收获”呢?

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写作理论创造不了好文章,写作技巧的堆砌也催生不了佳作。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就需要写作者有积极上进写作态度,而这种态度只能来自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来自对所读作品积极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写作愿望与创作激情。只有让心灵真正地走进作者,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感情的火花,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善写还须善读

多读是量的积累,益于扩大知识的外延;而善读则是质的提高,益于挖掘知识的内涵。书海浩瀚,游必有方。怎样才能做到善读呢?

首先,阅读内容需要择优、择善、择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善读的原则。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和一位高尚的人交谈。好书可以征服我们的心灵。多读好书,能够提高人生的标杆:修得连珠妙语、儒雅风度和智慧心胸,使你终身受益。人生的质量是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提高的,而读好书正是这种超越的阶梯。反之,坏书也能毁掉一个人,他能退化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心灵。而阅读那些平庸的书则只能使你消磨时间,却一无所获,这不啻于浪费生命。“阴暗的石隙中衍生毒草,贫瘠的荒原上只长弱苗。在那些坏书,那些平庸的书中间,不会有青春的花朵开放。让希望的种子到热烘烘的沃土里来萌芽吧!每本好书都使理想的幼苗长出一片新叶——绿绿的,那是生命的色彩。”

余秋雨先生认为:一个人读什么书基本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言辞虽有失偏颇,其合理内核却不可抹杀。中学生阅读趣味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写作水平。言情小说看多了,自然是满纸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武侠小说看多了,字里行间便充斥着刀光剑影、南拳北脚。在地摊文学的熏染下,灵魂难免被污染;在休闲刊物的浸润中,泡不出精神上的傲雪梅。而笔者的学生田月月则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好书,是生活的精华。读一本好书,其实是用心去感悟月的朦胧、星的灿烂、花的嫣然、泪的晶莹。读好书给人享受,使人收获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生,能在当今多如牛毛且鱼龙混杂、美丑共存的出版物面前,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许多中学生被目前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外读物”迷惑了,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真正的“珠宝”就在我们的身边——语文教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认真审慎地选择的,它们文质兼美,各有所长,皆为典范。它们给我们享受不尽的清风朗月、草青花红和值得品味一生的学识风华、人文魅力,使我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

其次,还要恰当地处理好泛阅和精读的关系。泛阅比较自由、舒展,不拘一格、不守成规、不计快慢,随自己的兴致和需要去浏览。精读是把成品融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精读应力求吸收、消化、理解,不能贪多求快,造成 “营养不良”。精读时先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扫除文辞障碍,为理解全文打开门锁;然后反复阅读,不断加深理解,使认识逐渐由感性向理性上升,由零星向系统转化,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最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背诵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笔者在教授课文《鱼我所欲也》之前,先后反复诵读五遍,才背会第一段并且真正领会了孟子是怎样通过不同的角度论证“舍生取义”的道理的,中学生须精读课文、范文和经典文献,这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有益于提高写作水平。

善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比较阅读法、写读书笔记等。总之,在阅读中我们应做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读书“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读写互促,相融则优

古人早就强调“能读千赋则善赋”“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有所借鉴才能有所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身有一种宣泄情绪的本能。书本中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唤起读者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以情入文,有感而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孕育出灵魂的圣果。实践证明,读可促写。

反之,写也可以促读。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作文的甘苦,只有在动笔之后才能体味到。学生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就能产生兴趣,深入理解,仔细品味并巩固记忆。马克思在《普鲁士状况》一文中指出:“要想恰当地评价他们,就必须去读他们大作的原本。”这样书本的精华才能渗透到你的灵魂当中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阅读是静态的,写作是动态的;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鲁迅说:“输出多而输入少,日后要枯竭的。”所以不能只读不写。读可促写,写可带读。若能辩证地看待并自主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读写这两朵金花也定会开得更加娇艳,散发出更加温馨的芬芳!

参考资料:

吴伯威、杨荫浒、林柏麟《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好书作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推荐一本好书
思想与“剑”
好书共享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