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商,浪起瓯江

2011-02-19王国益

浙江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浙江人瓯江温州人

文/王国益

温商,浪起瓯江

文/王国益

南北闯荡的温州人经历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心存忧虑办企业”等阶段,从起初的小作坊、小公司,到今朝的大手笔,创造了让国人耳目一新的温州模式

读浙商,品浙商,不得不读温州人。

汉唐以来,瓯江两岸人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南宋温州知州吴咏说,温州农业“总一岁之收,不抵浙西一邑之赋”。据《温州市志》记载,全市耕地260万亩,人口692万,人均耕地仅有0.3亩,此况遍及浙江全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地矛盾突出,迫使人们挖空心思寻找出路。一些人靠耕种生存,一些人以打渔为生,一些人流浪国外。自然条件贫乏,人们又想过上好日子,怎么办?捕鱼、农耕不是唯一出路,走科举只成就少数精英,搞刺绣仅适合女性。温州人犯愁了。大家可以你争我夺,蝇营狗苟;也可以自甘潦倒,忍饥挨饿;还可以听天由命,埋首终身。可是,温州人不愿如此。他们资源匮乏,又心中不甘;缺少文化,又想胜过别人;没有网络,又欲经商全国。他们踌躇满志,难以淡定。于是,目光盯上了经商办厂。

浙江人历来以经商著称。古人曰:“越人善贾”。南宋,是浙江人意气风发、豪情绽放的年代。历史走进20世纪50年代,温州及浙江人仍然秉承着越人经商好贾之特质,永不泯灭地做着致富的梦想。那个时任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敏锐地觉察到农村要富裕,田要包到户。他在中国首个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结果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撤销职务,下放劳动,受到沉重打击。曲折怎能平抑温州人心中的向往。

上世纪70年代,温州人大胆地从田野里走出,挑着补鞋机等给城里人补鞋、理发;有的还办起前店后厂,偷偷摸摸做生意。南存辉、胡成中就是当年的补鞋匠和缝衣师,成了后来正泰、德力西集团的掌门人。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南北闯荡的温州人经历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心存忧虑办企业”等阶段,从起初的小作坊、小公司、小企业,到今朝的大手笔、大集团、大事业,创造了让国人耳目一新的温州模式,它从“姓资姓社”的争论,到“先生孩子,后取名”而一锤定音。并与“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共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三大模式”而独领风骚。

青年时代,我曾在温州一带做过事,耳闻目睹温州的风土人情,耳濡目染那里的山山水水。温州人的勃郁豪情,温州人的精神风貌,温州模式的时扬时抑,都令我难以忘怀。温州人,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有人说,他们的头发是空心的,他们的脾气很古怪,他们的行动很偏激,他们的胆子特别大;而我说,他们的脑袋特聪明,他们的性格有个性,他们的理念很创新,他们的处事有魄力。温州人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作风凌利,敢作敢为;宁当鸡头,不做牛尾。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一台风扇吹全省,一颗纽扣撒全国,一只火机亮五洲,一双皮鞋跑世界,一时间温州人干得风光又自信。

但是,温州人也有劣根性。他们反应灵敏,但缺少专注,时至当下温州之地的跨国大集团屈指可数;他们思想犀利,但急功近利,直至今日福布斯全球财富榜上的温州籍商人廖若星辰。

正是这一劣根性,温州模式走过曲曲折折路程。一些短视温州人欲一夜致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忽悠一部分人,忽悠不了所有人。柳市低压电器被国家通报,万双皮鞋在广场焚烧。温州人在羞辱中反省,规范制度、端正经营、重树诚信,温州产品又以全新面貌在市场重新登临。

温州经济蓬勃发展,永嘉纽扣,乐清电器,瑞安汽摩配,鹿城皮鞋、打火机等市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中国鞋都”之誉已在全国打响;区域发展也从楠溪江时代,向东海时代挺进。瓯江两岸的企业火了,江心的航船正了,江中之浪又缓缓涌起。

(作者为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巡视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浙江人瓯江温州人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绿色公路创建实践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以媒介融合创新最美浙江人传播——以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为例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温州人都进来看看”——温州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
鹿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