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卫生经济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1-02-14程怀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亚健康癌症疾病

郭 斌,程怀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它已经成为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学时数量有限,这一门课程的辅导不足以实现促进健康的目的。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诱发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在卫生经济学的教学中,应重点针对医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

1 问题的提出:健康选择中的矛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健康状态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乎民族、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许多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收入、地位、名誉、健康、家庭、爱情、友情、住房等选择项目中,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健康作为第一需要。这意味着只有在健康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其他需要的满足,即人们将会在维护和增进健康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是,人们面对众多与健康有关的选择时,却往往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即所谓的知与行之间的不统一。经济学的选择性表明: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同时选择也有轻重缓急之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选择,并没有将健康作为第一位选择。其原因在于:根据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维护与增进健康和增加其他形式消费或其他方面投入的效用(满足感)之间存在着交换或替代,也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使各种效用同时增加,这就导致了人们在健康选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2]

面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打拼事业而牺牲健康,到了年老的时候又为了健康与病魔斗争。2006年,某企业员工因连续加班体力透支而引发猝死,仅仅毕业工作一年,身体已经垮掉,不仅引发人们的深思——拼搏到底为了什么?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群体不同,是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国家培养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大学生的从小到大的花费少则十多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家庭、国家花这么大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就是为了使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因为健康问题病休,甚至英年早逝,其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将是巨大的。

2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四种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全球的主要死因进行归类,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行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占8%。也就是说,行为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国内部分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3]

很多疾病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如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使用安全带等。个人的生活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本质的外现,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且还影响着其他个体或群体。所以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促进健康,而不良习惯和嗜好则危害健康。美国调查结果显示,处于死因谱前十位的疾病中,有7种死亡原因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有关。[4]

虽然我国的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许多资料表明,许多疾病已经开始青睐年轻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都出现了年轻化趋势,85%的慢性病患者都是14~64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由此可见,慢性病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慢性病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生活方式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生活方式疾病”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研究,25%的癌症及大多数心脏病是由吸烟所致;在35~44岁的男性人群中,如果体重减轻10%则可以减少20%冠心病的发生率。[4]简而言之,目前,人类主要面临着来自于生活方式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而这些威胁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来避免的。

3 渗透健康教育思想对医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3.1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调查数据显示:[5]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达到了4.83%,比1980的3.15%提高了1.78%;同时2008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达到了40.4%,虽然较2000年的59.0%有所下降,但是人们看病的费用仍旧居高不下,“看病贵”仍然困扰着人们。而目前减轻国家及个人就医负担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的观点与经济学中成本效益理论不谋而合: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即防大于治。我们都知道,预防疾病所花的费用要远远小于治疗疾病所花的费用。而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社会系统工程,有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我国1994年国家烟草税收为55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因病缺勤造成的损失费、火灾、清理垃圾及环境整治等)却高达700亿元人民币。事实表明,在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之后,总的吸烟率、冠心病、脑血管病死亡率等都有明显的下降。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经济生产率,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投资于健康是加速发展的一种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健康的前提。

3.2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让人们远离癌症的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世界5800万总死亡病例中,因癌症死亡有760万,占所有死亡的13%。[6]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每年约发生新病例1100万;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发病为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癌症死亡为肺癌、胃癌和肝癌。中国癌症发病占全球的20.3%,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20万。[7]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然,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们没有能力改变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牢牢地把握、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既然不良生活方式是癌症的元凶,那么如果人们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改掉不良习惯,则可以有效的预防癌症、降低癌症的发病率,达到健康长寿。[8]同时,美国梅约癌症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称,研究发现,在美国癌症研究医学会所建议的9项远离癌症的饮食及生活方式中,遵循少于1项的女性与遵循至少6项的女性相比,患癌症的危险会增加35%。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相比,偶尔才过健康生活的人患癌症的危险高达42%,而且会因为各种癌症而去世。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癌症远离人们的生活、走出人们的视线。

3.3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

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2.5%,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9]大量研究证实,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肥胖、精神因素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快速增长和高发的主要原因。[10]国内外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Ⅱ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1/3的肿瘤和80%的脑卒中;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50%的因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的患者数。所以,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并延缓病情发展。

3.4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虽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等。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近年来人数也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11]真正健康的人仅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具有可向疾病发展,又有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

“亚健康”主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12]比如长时间工作或学习而缺少体育锻炼、熬夜(违反了人类生物钟运行规律)、睡眠不足等等。一份跟踪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现在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20多岁。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寿命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这些人才可谓是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当然离不开潜伏在人们身边的且易让人忽视的“亚健康”状态。如果能够积极地消除这些对健康有危害的因素,不但能延长人们的寿命,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李军等人通过对1000多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13]可见亚健康不但在中年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已经蔓延到了大学生甚至小学生群体中。当务之急需对症下药进行健康教育以防微杜渐。

4 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强调,“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数量的重要保障,而医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将会对其未来的生活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及后果,所以健康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或健康讲座来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则很难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建议在卫生经济学教学中,应适当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例,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时刻渗透健康教育思想,如戒烟的成本效益分析、规律的生活作息产生的社会效益、加强体育锻炼健康工作50年等,这些对于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意义重大。

[1]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4.

[3] 柴玉英,张向阳,李勇.我国人口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1025-1027.

[4] 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5]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R].2009.

[6] 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M].Geneva:WHO,2006:1-80.

[7] 陈建国,陆建华.国内外癌症防治现状[J].肿瘤,2007,27(9):755-759.

[8] 赵新汉.不良生活方式癌症发生的元凶[J].医药与保健,2006,14(11):28 -29.

[9] 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10] 王陇德.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中国之2020[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45 -246.

[11] 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2] 姜肃.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119 -121.

[13] 李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J].闽南学院学报,2004,25(2):117 -121.

猜你喜欢

亚健康癌症疾病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